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齐家地区潜山内幕隔层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太古宇潜山油藏岩性为混合花岗岩,油藏类型为块状油藏.从辽河坳陷齐家地区太古宇潜山的勘探开发实践出发,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鉴定潜山的主要岩性,识别出隔层和储层,综合运用测井、地震资料对隔层在平面与纵向上的分布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齐家地区太古宇潜山隔层为煌斑岩,其在平面上分布稳定,影响着潜山油藏的油气分布,使潜山油藏分隔为多个油气藏.这种潜山隔层的识别与预测方法,为潜山油藏类型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勘探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中部蓬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已具有一定开采程度,为了寻找地下可能残余剩余天然气的地区,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资料、测井资料等,识别出影响须二段储层剩余气分布的不同渗流屏障类型,并建立了不同渗流屏障的测井识别标准;在各井渗流屏障划分的基础上,以测井资料为约束,通过井间追踪对比,分析和探讨了影响渗流屏障形成与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总结了不同渗流屏障的成因及其展布特征。通过探讨渗流屏障特征、展布及其与剩余气分布规律的关系,为研究区下一步开发层序的划分及进一步的井位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储层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可作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 和主要渗流通道,对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裂缝特征及识别是该区储层评价研究的重要内 容。基于下寺湾地区的区域地质、测井、钻井和岩心等资料,从构造应力场研究、薄片观察、常规测井识别 等方面对该区长8 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对比, 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优势方位为北偏东70°;通过岩心薄片分析,认为研究区长8 储层微裂缝发育,连 通性较好;应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图”与“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对 该区单井裂缝进行识别,认为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的裂缝多发育在泥岩段。  相似文献   

5.
辽西低凸起变质岩潜山裂缝储层及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岩心、薄片及FMI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和地震相干体切片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辽西低凸起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垂向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含油层段物性特征及裂缝发育带平面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的变质岩储层岩性包括混合岩类、区域变质岩类和碎裂岩类等三种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溶蚀孔洞和微孔隙,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利用成像测井和双侧向等常规测井解释总结出五种测井响应类型并描述其识别特征,结合孔隙度测井对含油层段孔隙度范围和测井响应特征对比研究,并依据相干体切片分析了反映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断裂信息维数与油气藏数目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从垂向和横向上揭示有利储层分布,为成藏综合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尚堡浅层北区N Ⅳ油组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识别出泥质、钙质、物性和特殊岩性等多种隔夹层类型。基于储层单砂体构型研究和层次分析方法,将目标区域储层划分为“隔层”、“薄隔层”和“薄夹层”3个层次;该划分方案能精细表征和刻画辫状河储层内隔夹层的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钻资料表明,“隔层”较“薄隔层”对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大,“隔层”是控制层间剩余油最重要的因素;“薄夹层”的垂向位置、数量、面积及其与注水井配置关系等是影响层间剩余油分布及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识别,进而评价不同类型裂缝与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地质成因。研究表明,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2种成因类型。其中,绝大多数构造裂缝为剪切裂缝,按其倾角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有效性较好,对整体上改善储层物性贡献较大。新场须二段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以发育低角度裂缝或网状缝为主的储层表现为产水或快速高含水,而以高角度缝发育为主的储层往往为高产气层,且稳产时间相对较长。研究认为,基于该区气藏气水分布的复杂特点,储层中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是影响气藏动态气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陆相碎屑岩储层中,隔层大多分为泥质隔层、钙质隔层、物性隔层,不同类型的隔层对油气水分布的控制不同,挖潜手段也有所区别.常规隔层分类研究多采用岩心分析结果对应测井曲线进行"岩电关系"判定.利用测井曲线具有分形特征,尝试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进行隔层分类研究,通过在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的应用,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降低了工作强度且识别率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炳玉 《测井技术》2017,(6):665-670
昆北油田Q区块储层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为主,含油井段长,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较差,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复杂。通过开展多学科结合的测井解释评价研究,分析淡水泥浆对阵列感应和双侧向测井的不同影响,明确了阵列感应测井在油水层测井识别时明显优于双侧向测井;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多样,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选择对储层敏感的常规测井曲线,应用加权累加方法建立了常规测井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性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层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和图版,有效解决了该区块的油、水层测井识别难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