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颖的热,电,燃气三联产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可法  骆仲泱 《能源工程》1995,(1):17-19,30
本文介绍一种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新工艺,该工艺是以现有循环流化床技术为基础,集燃烧和气化工艺于一体,能同时产生民用煤气、蒸汽和电力,在小型热态试验台架上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已成功地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一台75t/h热、电、气三联产装置已完成设计,正在实施之中。  相似文献   

2.
岑可法  骆仲泱 《能源工程》1995,(1):17-19,30
本文介绍一种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新工艺,该工艺是以现有循环流化床技术为基础,集燃烧和气化工艺于一体,能同时产生民用煤气、蒸汽和电力,在小型热态试验台架上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已成功地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一台75t/h热、电、气三联产装置已完成设计,正在实施之中。  相似文献   

3.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新工艺,该工艺是以现有循环循环流化床技术为基础,集燃烧和气化工艺于一体,能同时产生民用煤气,蒸汽,电力,哈尔滨锅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伊春电厂设计并制造的三台75t/h热电气三联产装置正在实施当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热、电、煤气“三联产”工艺工业性试验装置为例,定量评价了该工艺干馏器部分的能量转换的效率,讨论了其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生产办提出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的示范项目如下: 一、重点示范新技术10项 1.风机、水泵经济运行试点; 2.燃烧不同煤种、煤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技术; 3.热、电、煤气三联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技术,该技术将煤的燃烧和气化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某企业对高热值煤气、蒸汽及电力的需求,开发了2台25 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装置.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实现了自身对热、电、燃气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的三联产装置,采用循环流化床的热灰作为干馏器的热源裂解燃煤,干馏煤气作为城市煤气用,半焦送到锅炉中燃烧生产蒸汽。这种装置可充分利用劣质煤,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8.
薛希群 《节能技术》2003,21(2):46-47
本文对各种煤气热电三联产方案进行了比较,对三联产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如循环倍率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返料机构和气体密封、气化炉设计以及燃烧炉和气化炉负荷调节和协调运行、运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用的方案和建议,从而为联产炉设计和正常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HAT循环构成热电冷三联产总能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湿空气透平湿空气透平(HAT)循环构成热、电、冷三联产总能系统的能量利用形式,详细分析了构成该系统的相关技术、可行性及需要加以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PIV应用于气固多相流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作为一种瞬时全场测速技术,PIV测试技术近年来在单相流或多相流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PIV技术在气固多相流动领域中的应用状况,并着重对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粒子图像可视化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PIV技术在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体特性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图1参13。  相似文献   

11.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运动的PIV测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一种瞬时全场测速技术,PIV测试技术被尝试用于测量循环流化床(CFB)内颗粒运动,以进一步了解循环流化床内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初步实验已在一个截面为200mm×200mm高为4m的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完成,并运用二值化互相关图像处理算法,获得了床内截面上的颗粒流动矢量图。初步测试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循环流化床内颗粒流动的一些特性,表明PIV技术在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体特性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刘皓  黄琳 《热能动力工程》1995,10(4):222-228
美国Nucla电站的42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世界是投运最早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之一,该电站经长期运行,在实际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系统地进行了燃烧效率,锅炉热损失分配,吸热量分配,传热,脱硫及气体污染物排放等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了相关的半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在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对床中气体与颗粒两相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首次将萘升华热质类比技术应用于循环流化床内气粒两相间传热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的固体颗粒循环量、一次风风速和床料平均粒径对气粒间换热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一次风风速的增加,循环床中气体和颗粒之间的表现热换系数变大,当固体颗粒循环量增加或颗粒平均粒径减小时,表征相间换热特性的Nu数增大。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14.
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好的清洁煤燃烧技术之一 ,目前该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并在已经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暴露出来。根据多年来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 ,并结合对商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热态测试结果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进行研究 ,总结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准则 ,对于这项技术的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对流化燃烧方式及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燃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及以流化燃烧为基础的联合循环技术已逐步走向商业化。近年来,国内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开始进入国内的商业市场。但是,在已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商业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阐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上的优势,总结了国内运行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动静态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晨  何祖威  辛明道 《动力工程》2002,22(4):1841-1846,1892
提出了一种建立大型商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动静态整体数学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在描述循环流化床悬浮段内气固流动特性时考虑了固体物料的宽筛分特性和“核心-环”流动结构,并详尽考虑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内发生的诸如燃烧、传热、有害物质的生成和还原等主要物理化学过程。针对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引进410t/hPyroflow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该方法对其整体性能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国产化2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流化床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好的清洁煤燃烧技术之一。经过近 2 0年的努力 ,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完全商品化 ,正在进行再热等级的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 ,并开始了 2 0 0MW等级的方案研究。本文介绍了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的 2 0 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王政  杨浩 《江苏锅炉》2005,(1):27-32
二级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八十年代末期研制开发的第一代循环流化床锅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物料循环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由原来的二级物料循环燃烧发展为一级物料燃烧(即高温绝热物料分离循环燃烧和高温汽、水冷物料分离循环燃烧两种形式),此项技术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核心部分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9.
流化床换热器是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其有利于灵活调节床温、汽温,提高机组的燃料适应性,降低污染物排放。运行经验表明:流化床换热器内存在严重的热偏差问题,靠近床中央区域的受热面壁温显著高于壁面区域的壁温,从而导致在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出现爆管、停机等事故。当前缺乏从气固流动、换热角度分析流化床换热器热偏差形成机制原因。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600201)支持下,开展了流化床换热器内热偏差问题产生机制的相关研究。系统讨论分析了流化床换热器内热偏差形成的流动基础,揭示了气固流动不均匀性特征及其对传热不均匀性的影响,发现受热面管排存在进一步加大了近壁区传热偏差,提出了通过优化流化床换热器结构和布风设计降低热偏差的建议,为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新型热汽联产循环流化床锅炉,该炉型为高低混合流速循环流化床锅炉,烟道中部分受热面用于加热有机热载体,这样可以保证锅炉在供汽的同时对外供热.通过以上创新设计提高了锅炉热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为用户在选择锅炉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