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合肥盆地中部肥西县打子塘地区圆筒山组砂岩(J2y)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其FT年龄为(32.5±2.4)Ma(22个颗粒的平均),明显小于其地层的年龄(176~168 Ma);围限径迹长度为(12.43±0.18)μm(126个径迹长度的平均值),为单峰式分布。模拟热史主要为5段:距今176~152 Ma,冷却速率为-21.4℃/Ma;距今152~85 Ma,冷却速率为-0.1℃/Ma;距今85~32 Ma,冷却速率为1.4℃/Ma;距今32~10 Ma,冷却速率为1.6℃/Ma;10 Ma至今,冷却速率为5.0℃/Ma,这5个阶段分别对应了沉积物快速沉降加热、盆地趋于构造热稳定、盆地较快速抬升冷却和快速抬升冷却等演化阶段。沉积物快速加热阶段(176~152 Ma)反映了大别造山晚期山根拆沉阶段与盆地挤压、快速沉降和加热作用,构造热稳定阶段(152~85 Ma)反映了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和岩浆作用,冷却阶段(85~25 Ma)代表了郯庐断裂的走滑拉张作用与区域性断陷伸展(K2—E)取代热隆伸展体制与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最后一阶段(25 Ma以来)则为合肥盆地的挤压抬升、快速剥露阶段。  相似文献   

2.
对阿尔泰东南部地区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热历史演化模拟,分析计算岩体的隆升剥蚀速率及隆升剥蚀幅度,力求恢复古地形。裂变径迹年龄在(59.4±5.8)~(109.7±8.1) Ma之间变化,径迹长度为(12.0±2.5)~(13.7±1.5) μm。从热历史模拟结果可看出,总体上经历了三阶段的隆升-剥露热演化模式:108 Ma之前的初始整体隆升阶段;108~28 Ma的缓慢冷却阶段;28 Ma以来的快速冷却过程,冷却速率为1.25~1.61 ℃/Ma,剥蚀量为1.17~1.50 km,是本区剥露最快时期。对所有样品单颗粒年龄及混合年龄进行分析统计得到4组年龄,这种年龄不均匀分布亦是不均匀构造抬升的一种反映,主要受抬升速率差异的影响。90 Ma至今,古地形高度变化为3 895~821、2 250~762 m等,变化幅度高达3 300~1 400 m,研究区可见高山成谷,谷地抬升的现象,各阶段古地形情况显而易见。反演古地形并进行均衡校正可知,均衡回弹在阿尔泰地区造山后期的岩石抬升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昆仑北部山前普鲁地区山体抬升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万景林  王二七 《核技术》2002,25(7):565-567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高差法对普鲁地区克里雅河南岸海拔3000m花岗岩山体进行了分析,显示西昆仑北部山前在晚新生代9-8Ma左右发育有抬升事件,区内西域砾岩中花岗岩砾石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跨度至少20-4.5Ma,表明西域砾岩的沉积(3.5-1.6Ma)并非对应西昆仑的快速抬升。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北部萨瓦甫齐及塔里克地区4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以及热史反演结果显示,两个地区的隆升时代不同,其中萨瓦甫齐地区裂变径迹年龄为3.5~3.9 Ma,而塔里克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为53~59 Ma.热史分析揭示出岩体至少记录了自晚白垩世以来的3个显著冷却阶段.同时,结合前人对塔北中新生代隆升剥蚀研究结果,重点对塔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划分,结合新疆中新生代砂岩型铀成矿年龄,提出了对塔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13—36 Ma,13件样品的P(χ2)>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单峰式分布,属于单一年龄。YN16样品的P(χ2)<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双峰式分布,属于混合年龄。应用Binomfit软件对YN16样品进行年龄分解,结果显示,拟合年龄为194 Ma和354 Ma,表明该样品经历了2期热事件。样品年龄与高程相关性较差,数据分布较分散,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04~131 μm,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负相关,表明磷灰石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长。应用HeFTy软件模拟热历史,结果显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始新世—渐新世(45—30 Ma),动力机制为印度 欧亚陆陆硬碰撞,致使金沙江 哀牢山缝合带附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大规模钾质岩浆岩带和超钾质岩浆岩形成;第2阶段为缓慢隆升阶段,时间为渐新世—中新世(30—8 Ma),此阶段归因于印度大陆向拉萨地块、西缅地块俯冲,华南板块向印支地块俯冲,致使中咱地块发生缓慢抬升;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今(8 Ma至今),此阶段为继印度大陆俯冲运动引起三江地区裂陷后,中咱地块处于陆内挤压构造环境,发生快速隆升。中咱地块45 Ma以来整体隆升量为337 km,平均隆升速率为010 mm/a。  相似文献   

6.
鲁西南地区新生代盆山耦合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莱芜盆地东缘附近文祖断裂东西两侧的8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样品AFT年龄均属于同一组分。对比山体和盆地样品的AFT年龄可知,山体样品(L3除外)的AFT年龄整体上均小于盆地中样品的AFT年龄。这说明,盆地中样品中的磷灰石是附近山体早期隆升并被剥蚀、搬运沉积到盆地中的,其AFT年龄代表的是山体早期隆升的年龄。这一结果很好地揭示了莱芜盆地与附近隆起区新生代的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万景林  王瑜  李齐  郑德文  李大明 《核技术》2005,28(9):712-716
秦岭太白山14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表明,太白山体于白垩世晚期以来在100-80Ma和约40Ma分别发育有两期快速抬升事件。这与秦岭造山带于K2转入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并在K2-E的演化阶段奠定了秦岭现今基本构造地貌骨架的推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 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0~58 Ma)持续隆升,对应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向欧亚板块的拼贴作用;第2阶段(58~35 Ma)快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埃坑强烈隆起;第3阶段(35 Ma至今),构造活动较弱,未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热事件影响。该地区5个样品的隆升量分别为3374、3283、3230、3157、3278 m,平均隆升量为3264 m,平均隆升速率为0.038 mm/a。  相似文献   

9.
文章报道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成果。获得的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6.8±0.6)~(9.7±1.2)Ma,均属同一组年龄;径迹长度为(12.9±1.7)~(14.2±2.3)μm,具单峰分布。这与近期9~5Ma挤压事件并导致藏北盆地快速沉积作用相一致。样品模拟揭示有3阶段地质热历史:从大于12Ma到8Ma,温度120~110℃,属于稳定阶段;8~4Ma,约从110℃到15℃地表温度,是快速冷却阶段;4~0Ma,处于地表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碰撞作用的影响,第2阶段使本区急剧隆升剥露,形成现今的山貌特征。在8~4Ma期间,平均隆升速率为1.41mm/a,累计隆升量达5940m。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哈日扎多金属矿区不同矿带不同岩性的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探讨矿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于120-60.2 Ma变化,具体可分为120-93 Ma、78 Ma和66-60 Ma三个年龄组,较好地体现了该地区经历不同构造隆升剥蚀作用,120-93 Ma和66-60 Ma分别代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先后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时期向北俯冲并与北侧地块碰撞-汇聚的体现,78 Ma是区域上低级变质作用的反映。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样品地质热历史相似,分为三个阶段:160-90 Ma、90-20 Ma、20 Ma至今,三个阶段分别隆升0.28 km、1.40 km、1.00 km,总的隆升量为2.68 km,第三阶段代表青藏高原及周缘新生代重大隆升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持续挤压和后期拉张环境下的整体强烈隆升。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白兴吐铀矿床预测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白兴吐铀矿床预测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松辽盆地的东泛西超、北沉南隆的沉积构造演化格局的新观点及"辫状河道洼地-反转隆升剥蚀构造天窗-贯通性断裂——基性岩浆活动带"三位一体成矿理论,用多源复成因成矿理论重建了钱家店铀矿的成矿模式,并运用这一新的成矿理论模式,成功地预测了远景靶区,经生产部门深入勘查,落实了白兴吐铀矿床。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松辽盆地在喜山旋回中所处的应力场、喜山期构造运动及所产生的地貌环境,认为喜山期构造运动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构造地貌条件,主要成矿时间为始新世、上新世。松辽盆地南部盆缘剥蚀天窗区构造发育,成矿作用明显,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3.
苏北-南黄海盆地裂变径迹与中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苏北盆地滨海隆起、盐城/海安/白驹/高邮/洪泽/金湖等凹陷不同地质时代裂变径迹及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地震资料,进行中、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滨海隆起抬升于38~15Ma,具有“构造抬升模式”特征,其中,古生界烃源岩与崂山隆起一样具有“不同层等熟、不同层同温”现象;各凹陷区具有“长时加温模式”特征;新生代沉积剥蚀2km。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沉积逾万米,构造演化可类比于滨海隆起;根据二次生烃模拟的成果,认为崂山隆起中、古生界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成烃-成藏潜力,有望成为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吐哈地区区域应力场性质的基础上,把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分为3个阶段。重点阐述各阶段的受力性质、盆地类型、沉积环境及沉积厚度。  相似文献   

15.
The dominant irradiation response of several titanium alloy systems is 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phas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thermally unstable bcc,β, phase precipitates out in the hcp matrix during irradiation. In this paper, the extent of this phase separation in Ti-6A1-4V i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for low dose ion irradiations. The alloy Ti-6A1-4V was irradiated with 9 MeV Al ions to 2 dpa at a 2 μ depth over a 500–700°C temperature range. The densities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β precipitates were found to decrease at high temperatures while the size increased. The original grain boundary β phase shows no radiation effect until 650°C when it undergoes a transformation to a Widmanstätten morphology. An EDS analysis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β phase indicates it is 50% higher in vanadium when compared to the thermally predicted vanadium concentration. The total fraction of bcc phase present in the irradiated region is drastically alt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