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欢欢  张艳 《冶金分析》2022,42(6):64-69
以环氧氯丙烷和O-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制备环氧化O-羧甲基壳聚糖(OCMC)后,再与Fe3O4和三聚氰胺 (MA)复合,制得三聚氰胺修饰的磁性O-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剂(MA-OCMC/Fe3O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结构与官能团,并考察不同条件对吸附Zn2+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模型的特征。结果表明,控制pH值为6.0,0.13 g MA-OCMC/Fe3O4在100 mL 100 mg/L ZnCl2溶液中吸附60 min后达到平衡,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特征,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理论饱和吸附量(86.96 mg/g)接近实际饱和吸附量(86.48 mg/g)。在循环吸附-解吸6次后,MA-OCMC/Fe3O4对Zn2+的吸附率仅降低5.2%,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适用于含Zn2+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稀土资源的开采伴随着稀土离子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吸附法是处理水相稀土离子污染的一种高效技术,磁性吸附剂能够加速固液分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FeCl3·6H2O、甘醇、醋酸钠、聚乙二醇(PEG2000)等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200℃的条件下制备粒径约为230 nm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将其加入正硅酸乙酯中,利用氨水水解聚合,即可形成粒径约为300 nm的Fe3O4@SiO2磁性吸附剂材料。此复合材料为核壳结构,包含Fe3O4和SiO2两种晶型结构。SiO2的包覆未对Fe3O4物相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包覆的同时能够显现出一定的磁性性能。此复合材料对Er(Ⅲ)和Ho(Ⅲ)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03 mg/g和5.25 mg/g。  相似文献   

3.
李北罡  冯燕霞 《稀土》2022,(1):39-4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一种新型磁性壳聚糖(CS)-钇Y(Ⅲ)负载粉煤灰(FA)复合材料(CS-Y-FA@Fe3O4),用于偶氮染料直接棕95(DB-95)的吸附,探讨了重要吸附条件和吸附机理,评估了吸附剂效能。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0.075 g、自然pH的染料溶液起始浓度为5000 mg/L时,于298 K下CS-Y-FA@Fe3O4对DB-95的吸附速率极快,15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可达1585 mg/g和95.1%,比FA的吸附量增大16.6倍。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染料吸附行为能分别用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描述。热力学结果表明了吸附反应的自发放热性质。对吸附染料前后的CS-Y-FA@Fe3O4进行SEM、FTIR、UV-Vis和XPS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剂与DB-95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作为一种低成本磁性复合材料,CS-Y-FA@Fe3O  相似文献   

4.
由于电解水阳极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过电位较高,增加了电解水制氢的整体能耗。故本实验采用热力学上有利的甲醇氧化反应(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MOR)替代OER,尝试缓解OER对酸性电解水制氢的能耗制约。通过热解法制备了Pr2O3/RuO2和Gd2O3/RuO2催化剂,不仅能催化甲醇生成增值的甲酸(HCOOH),而且可以使MOR过程与析氢反应耦合,生成高纯的H2。电化学分析测试表明,在含CH3OH(2.5 mol·L-1)的H2SO4(0.5 mol·L-1)电解质溶液中,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Pr2O3/RuO2和Gd2O...  相似文献   

5.
锌浸出液中回收锗是当前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其中吸附技术因其效率高、操作难度低、适用条件广,在工业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多巴胺自组装制备了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包覆的磁性Fe3O4颗粒复合材料Fe3O4@PDA,然后利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接枝得到了Fe3O4@PDA-PEI磁性富氨基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磁滞回线(VS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多巴胺成功包覆了磁性纳米Fe3O4,且合成的Fe3O4@PDA-PEI具有疏散的纳米颗粒气凝胶结构,磁芯相在合成过程中并未被破坏,材料表面大量的氨基可作为吸附活性位点。考察了吸附初始pH对锗吸附量的影响,发现锗的最佳吸附pH为6左右。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Fe3O4  相似文献   

6.
中低品位铝土矿种类繁多,Al2O3含量较低,而其他组分较为复杂,常富含Fe2O3、CaO、MgO、S等组分,应用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富含Fe2O3、S的样品在熔融时会腐蚀铂-金坩埚,样品流动性差,而且高温下S挥发严重。实验使用NH4NO3作为氧化剂,采用熔融法制样,建立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中低品位铝土矿和高硫铝土矿中Al2O3、SiO2、Fe2O3、CaO、TiO2、K2O、Na2O、MgO、P2O5、S的分析方法。为了拓宽Fe2O3、S等组分的含量范围,采用国家标准物质之间互相配制和经多次化学分析的样品来绘制校准曲线;通过试验确定样品与熔剂的稀释比为1∶20,加入1.0g NH4NO3作为氧化剂,滴加0.5mL LiBr溶液作脱模剂,在1050℃下熔样8min,可制得透彻、玻璃化程度高的样片。各组分的检出限在27.7~259μg/g之间,各组分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小于3%。经实际样品分析,各组分测定值与其他方法分析结果相吻合,有效解决了富含Fe2O3、S的中低品位铝土矿和高硫铝土矿的制样问题及S不易被准确测定的难题,可用于测定S质量分数15%以内的铝土矿样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天马山硫砷金精矿焙砂制团替代转炉渣熔炼的方案概况, 比较了焙砂与转炉渣中Fe3O4含量的差异, 研究分析了熔炼时Fe3O4的行为机理、分配率及分配量, 探讨了Fe3O4控制的具体措施, 得出了措施控制得当时, 基本能消除焙砂中Fe3O4对熔炼过程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铜冶炼炉渣含有大量的铁橄榄石相,在闪速熔炼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固砷潜力。为了厘清铁橄榄石在闪速炉中的固砷条件,以Fe,Fe2O3,SiO2和CaHAsO4为原料通过高温烧结过程研究铁橄榄石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气氛和温度对铁橄榄石固砷行为的影响。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手段对炉渣和烧结试样的成分、物相、形貌和元素化学状态进行表征,同时采用毒性浸出试验(TCLP)和第一性原理分析铁橄榄石固砷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r下烧结产物为铁橄榄石相,且当烧结温度从1000℃升高至1300℃时,铁橄榄石的砷浸出浓度从131.4 mg·L-1降低到3.563 mg·L-1,砷浸出率从35.04%降低到0.19%,展现出比氧化烧结后的Fe3-xSixO4相更高的固砷稳定性。XPS结果表明,空气...  相似文献   

9.
针对烧结半干法脱硫灰中CaSO3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干热氧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度、气体中O2含量与流速、钙类化合物、铁氧化物(Fe2O3)、水蒸汽含量与流速等对CaSO3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遵循阿累尼乌斯方程,在空气氛围,升温速度为10℃·min–1的条件下,450℃、75 mL·min–1的气体流速为经济性干热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水汽对CaSO3氧化反应具有两面性;钙的氧化物对CaSO3氧化反应通过抑制O2-、SO3-自由基的生成而抑制反应进行,3种钙类氧化物对CaSO3氧化抑制作用从弱到强为:CaCO322;Fe2O3对CaSO  相似文献   

10.
以分析纯Ca(OH)2和m-ZrO2为原料, 按物质的量1:1进行配料, 添加不同质量分数Fe2O3粉末作为添加剂, 经充分混合后压制成?20 mm×20 mm圆柱试样, 再经1600℃保温3 h煅烧制备得到锆酸钙陶瓷试样(CaZrO3)。利用显气孔体密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2O3粉末添加剂对CaZrO3陶瓷材料烧结性能、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添加Fe2O3粉末时, 试样烧结前后线变化率为12.72%, 体积密度为3.92g·cm-3, 显气孔率为14.9%, CaZrO3晶粒尺寸为4.22μm; 当加入质量分数0.75%Fe2O3粉末时, 试样烧结前后线变化率为17.20%, 体积密度为4.68 g·cm-3, 显气孔率为6.8%, CaZrO3晶粒尺寸为5.21μm。  相似文献   

11.
以白云鄂博矿中的独居石为催化材料的载体,采用硝酸铁溶液浸渍、马弗炉焙烧获得一系列矿物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晶体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X射线电子能谱(XPS)以及原位红外(in-situ DRIFT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相关的表征分析,在微型反应器中评估和比较了不同样品的脱硝活性。结果表明,在硝酸铁溶液浓度为0.5 mol·L-1时,独居石负载Fe2O3的活性粉体的脱硝效率最佳。反应温度为300℃时,脱硝效率可达80.52%。研究表明负载Fe后矿物表面大量裂纹与孔洞,比表面积增大;且大部分Fe2O3以高分散或无定形状态嵌布在独居石上,形成了少部分的铁铈复合氧化物。XPS表明催化材料中Ce3+,Fe2+所占比例最高,并具有大量酸性位,表面吸附NH3的能力逐渐提升,从而提高矿物催化材料脱硝活性;催...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沉淀煅烧—水热法制备了负载二氧化锰的磁性蔗渣炭(MnO2@Fe3O4@SCBC),并通过XRD、FT-IR等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证明二氧化锰成功负载在Fe3O4@SCBC上。探究了吸附剂质量、初始溶液pH等对MnO2@Fe3O4@SCBC吸附Pb2+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Fe3O4@SCBC和MnO2@Fe3O4@SCBC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MnO2@Fe3O4@SCBC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优于Fe3O4@SCBC,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吸附时间为10 h、吸附剂质量20 mg、Pb2+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pH=5.0时,MnO2@Fe3O4@SCBC饱和吸附量为241.33 mg/g。经过10次吸附、脱附试验后,吸附剂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活性及稳定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3.
用三氯化铁(FeCl3)提供铁源,分别以2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聚(4-苯乙烯磺酸-共聚-马来酸)(poly styrene sulfonic acid-co-maleic acid PSSMA)钠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响应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研究不同结构的PSSMA表面活性剂和反应条件对Fe3O4纳米颗粒形貌、粒径与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碱环境下,以n(SS)∶n(MA)=1∶1的PSSMA作表面活性剂制备的Fe3O4粒子表面粗糙,为近球形,粒径随水量增加而增大;在弱碱条件下,以n(SS)∶n(MA)=3∶1的PSSMA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Fe3O4粒子表面光滑,为规则球形,粒径随Fe3+含量增加而增大。在弱碱环境下,由于PSSMA(3∶1)表面含有更丰富的磺酸基,更适合生成粒径均一、单分散性好且具有优异超顺磁性的Fe3  相似文献   

14.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磷矿石中11种主次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磷矿石中SiO2、Al2O3、Fe2O3、CaO、MgO、P2O5、Na2O、K2O、SrO、TiO2、F等主次成分的分析方法。选择熔融制样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通过比较P、Ca两元素响应值与观察实验现象以优化实验参数,确定取样量为0.7000g,稀释比为8∶1,预氧化时间为4min,熔样温度为1050℃,熔样摆动时间为5min。混合磷矿石标准物质以配制具有浓度梯度的校准样品序列,以熔融制样方法处理,保证校准曲线工作范围涵盖磷矿石精、中、尾矿中各成分含量分布,测定样品灼烧减量并手动输入进行归一化补偿。方法检出限为63(SiO2)、141(Al2O3)、35(Fe2O3)、198(CaO)、67(MgO)、275(P2O5)、39(Na2O)、46(K2O)、2(SrO2)、42(TiO2)、102(F)μg/g。方法应用于3个混合标样的多次测定,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在0.066%~5.3%之间。  相似文献   

15.
钒化合物具有较好电化学活性,有望用于提升钒电池电极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对于钒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及电化学行为的研究有待开展。因此,本文利用E-pH图、开路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研究了V2O5、VO2、V2O3、NaV2O5、VN等钒化合物在酸性电解液中的稳定性及电化学行为。在稳定性方面,结合钒化合物的E-pH图、溶解试验以及开路电位分析,VO2、NaV2O5在钒电池电解液中不稳定,会发生快速溶解;V2O5在钒电池电解液中相对稳定,会发生缓慢溶解;V2O3和VN在钒电池电解液中较稳定,仅发生少量溶解。在电化学行为方面,结合钒化合物在2.0 mol·L-1 H2SO4、0.1 mol·L-1 V...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含镁铁矿球团的固结机制,以含镁膨润土为粘结剂和镁源,对含镁膨润土的物相组成和热行为,含镁铁矿球团制备工艺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镁膨润土主要物相为MgO、石英和蒙脱石,在低温下发生挥发反应和少量可燃有机组分的燃烧反应,在800℃高温下发生MgCO3的分解反应。当球团MgO质量分数为2.5%时,在造球时间为12 min、造球水分质量分数为8.5%、1 030℃预热10 min和1 280℃焙烧14 min的优化条件下,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5.7次/(0.5 m)和10.21 N,预热球和焙烧球抗压强度分别为525.5和2 576 N。含镁膨润土球团的主晶相为Fe2O3,Fe2O3晶粒间存在少量的橄榄石(CaO·FeO·SiO2和2FeO·SiO2)、铁酸镁(MgO·Fe2O3)以及玻璃质相。球团粘结方式以Fe2O3再...  相似文献   

17.
赵然  安想 《稀土》2023,(2):59-70
采用高温固相法以碱土硅铝酸盐体系Ba6Al18Si2O37为基质,选取Eu2+为激活剂,通过不等价取代的方式引入稀土离子RE3+调节基质内部缺陷,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黄色长余辉材料Ba((6-x-y))Al18Si2O37∶xEu2+,yRE3+(RE=La, Ce, Pr, Nd, Sm, Gd, Tb, Dy, Tm, Ho, Er, Lu)。以Ba((6-x-y)) Al18Si2O37∶Eu2+, Tm3+为代表详细研究其结构、发光、余辉、缺陷及热释光谱,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所得到的荧光粉具有单一结构,掺杂离子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晶体结构。在366 nm紫外光激发下,样...  相似文献   

18.
以九水硝酸铁(Fe(NO33·9H2O)为铁源,无水乙醇和乙二胺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铁(Fe2O3纳米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Fe2O3纳米棒形貌,研究了(Fe(NO33·9H2O)质量分数及反应温度对Fe2O3纳米棒颗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棒的长度和宽度分别约为500~600 nm和50~60 nm;在160~220 ℃范围内,温度对Fe2O3纳米棒形貌的影响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铁源质量分数可使纳米棒颗粒尺寸变小。Fe2O3纳米棒的形成机理为:铁源在强碱性的溶液中反应生成棕黄色絮状沉淀α-FeOOH,该沉淀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在乙二胺作用下脱水形成Fe2O3纳米棒。  相似文献   

19.
以微米级Cu粉为基体相,纳米Al2O3颗粒为绝缘相,采用机械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研究Al2O3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电阻率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Cu复合材料为核?壳结构,随Al2O3含量增加,Al2O3包覆层对Cu基体的包覆效果逐渐提升;当w(Al2O3)为5%时,Al2O3/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较高,为85.92 W/(m·K),但电阻率偏低,仅为12.6 mΩ·cm。当w(Al2O3)增加至15%时,虽然Al2O3/Cu复合材料的密度降至6.69 g/cm3,孔隙率较高,但电阻率显著提高至2.09×108 mΩ·cm,约为Cu电阻率的1011倍,且热导率为7.6 W/(m·K),明显高于传统金属基板的热导率。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熔融状态下,焙烧铜渣中磁铁矿的物性转变,对铜渣进行了CO/CO2气氛下熔融氧化焙烧实验。考察了CaO添加量与焙烧温度对于渣中Fe2SiO4向Fe3O4转变过程和Fe3O4迁移并富集的影响。CaO的添加促进了渣中Fe2SiO4向Fe3O4转变和Fe3O4迁移富集,而选择适宜的焙烧温度才能最大程度让Fe3O4迁移富集。最后发现在CaO添加量为铜渣质量的25 %,焙烧温度1 300 ℃,保温时间2 h,CO2和CO体积比为190:10的条件下焙烧铜渣,铜渣中的Fe2SiO4基本完成了向Fe3O4转化,且Fe3O4迁移与富集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