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嘉璇  姜梅 《华中建筑》2014,(12):60-64
针对武汉传统社区——里分的巷道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进一步研究影响里分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相关因素。调研采用典型时间断面调查法,统计与绘制活动分布图,记录所选时间段内的巷道活动者属性、活动类型以及人群分布等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人群活动特征之差别,联系巷道公共空间的客观属性,提出社区周边环境、空间形态、巷道级别、商业类型以及设施景观等因素对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影响,从使用者的角度探索里分社区公共空间的特征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巷道     
《世界建筑》2005,(3):85-85
交通交往空间的统一——巷道 管束状的交通将社区的街道分成城市车道,游人道及小区居民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下,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社区居住环境品质评价之检视尤为重要,文章系延续过去里分之系列研究之一,特针对里分住宅居民对于里分住宅内部环境、邻里性设施及环境、社区邻里关系及社区周边环境等四大部份进行评价,作为里分住宅未来社区居住环境品质改善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探讨武汉里分住宅从过去一栋一户,到现在一栋多户的居住型态。并研究在居住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居民如何藉由居住空间及使用活动的调整,来满足日常生活行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李百浩  邹涵 《华中建筑》2009,27(10):143-146
该文回顾了汉口辅堂里百年来的历史与发展过程。通过调研辅堂里的现状及居民的生活状况.研究在城市环境变更中辅堂里空间形态的演变、使用功能的置换与复位以及商业市井文化的渗透。分析了其结构布局、住宅户型以及早期房地产开发模式,归纳出汉口早期里分住宅的典型特征,并建议将其作为优秀里分建筑群整体保留与合理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2,他引:11  
李百浩  徐宇  吴凌 《华中建筑》2000,18(3):116-117
以往关于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研究,仅有部分对零散文章,且多沿用上海的“里弄”之名称。文文以近代武汉的主要住宅建筑类型里分住宅为研究对象,历史地分析了近代里分住宅的发展过程、里分和里分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从平面布局、结构、装饰与细部、居住形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特征,对于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发展具有武汉地方性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发展具有武汉地方性的现代住宅设计,都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罗睿  彭雷 《华中建筑》2012,30(6):162-166
该文研究成果来源于“德中同行”子项目——中德联合设计之武汉近代欧式建筑研究与保护。通过对武汉老里分住宅片区——坤厚里的大量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了这一片区的成因、整体特征和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针对坤厚里片区一元路沿街路段的更新、保护及利用的思路与原则,提出“赋予里分新的内涵、提取里分标志元素、整合空间尺度、丰富空间层次、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五个更新保护策略,从而为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更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强调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的物理指标,忽视居住环境的室外空间的交往行为,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如果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就可改善邻里关系。通过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9.
汉口里分研究之三:上海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百浩  严昕 《华中建筑》2008,26(3):188-191
上海村作为高等里分住宅建筑的代表,是由传统石库门式住宅向新式里分住宅转化时期的过渡型里分。该文从里分结构、住宅平面、住宅立面装饰手法等方面分析其过渡型里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百浩  徐宇甦  吴凌 《华中建筑》2000,18(4):103-105
2.4按里分住宅的单体平面形式来分类 由于里分住宅的主要功能为住宅,部分为沿街底层商店型住宅,所以决定平面布局的主要因素为:住宅人口、起居空间、卧室空间、辅助用房(厨房、厕所、贮藏等)、天井或院子,当然还有基地大小、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西方的生活方式等因素。 总体上看;占里分住宅中大多数的是“一底一栋”的单株式住宅;或多栋联排组合,或两栋并联组合,或为独立式住宅;在后期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一底多户”的多层单元式住宅,如金城里、上海村(图8)等。 从开间上看;有三间式、二间式、二间半式、一间半式等平…  相似文献   

11.
四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其所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交通隧道建设事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 ,出现了四车道公路隧道。与三车道和两车道公路隧道相比 ,它具有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约燃料、节省时间等优点。但由于四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本文综述了四车道公路隧道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提出了四车道公路隧道的特殊性和应该专门研究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交专用道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沿路外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沿路内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和沿路中间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3种城市道路路段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对直行、左转、右转3类交叉口公交进口道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快速公交系统专用道及其站点设置形式、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2020,(4):90-96
非机动出行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修建以自行车道为主的社区绿道旨在促进市民自行车出行,引导道路交通秩序,进而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录像法,对深圳市中心城区4类典型社区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及交通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城市社区绿道建设及改造建议:绿道上的自行车道宽度应大于等于2.00m且应设置为双向通行;自行车道一侧的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2.25m;自行车道应在邻接人行道的绿化带边缘而非绿化带内修建;垃圾桶应间隔设置于人行道两侧;行道树避免选择枝条下垂的树种等。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市快速路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快速路多功能车道的功能、作用与设置方式。它有三大功能:承担主路、辅路的交通衔接和与其他等级道路的转换;实现快速公交在主路停靠;作应急停车道使用。最后提出了多功能车道设置与否应从财力、物力以及周边交通需求、交通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应一概而论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海勇 《山西建筑》2009,35(30):13-14
通过对巷的历史沿革及其形成的阐述,分析中国传统城市元素庭院和街巷的关系,认为"巷"作为传统居住环境中的一个特征空间,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当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和建筑元素,应合理利用和恢复传统的街巷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西安市典型的棚户区东窑坊社区进行的建筑设计、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低洼改造及住宅设计等方面的改造进行设计调查,为棚户区设计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梁乔  周正楠 《新建筑》2005,(5):73-75
以我国大量存在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为研究对象。在进行重庆磁器口古街区保护和更新时,从人性化的角度上提出了双系统模式以解决矛盾,即通过修缮和清理,保存和恢复历史的街巷、院落空间及民居建筑形式,以保护完整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系统;根据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通过修建现代城市生活环线和沿环线对住宅进行模式化加建,为古街区居民营造现代城市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整体和局部、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双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8.
BRT专用车道路面结构分析与组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分析了BRT专用车道的车辙等病害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确定半刚性路面结构最大剪应力区和抗车辙区范围,为路面抗车辙设计提供依据。根据BRT系统的运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BRT车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和材料选择,并推荐了适合BRT运行特点的SMA+ATB和AC+PCC两种路面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曹颖  吴婧姝  史芳 《工业建筑》2012,42(1):74-77
景德镇里弄是研究景德镇瓷文化的重要素材,也是景德镇非常独特的城市街巷景观。但是由于制瓷业的迁离,这里的活力逐渐丧失。在研究景德镇瓷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重构里弄瓷文化体系的概念,强调瓷文化的再现及重构,在此思想下对里弄进行改造设计,从而重新焕发里弄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