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山口隧道位于郑西高速铁路巩义市南山口镇,主要为分布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及中更新统坡洪积的厚层砂质黄土、粘质黄土、粗圆砾土,下覆上第三系砂岩,二叠系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属土、岩多层结构。施工出现塌方及施工后塌方等现象主要发生在构造角砾岩及其上的粗圆砾土。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地铁五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为例,对黄土地区地铁隧道设计中遇到的几个重难点问题 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和处理措施,保证了隧道的安全顺利实施,得出以下结论 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黄土地区地铁隧道设计应以车站及区间使用功能为前提,尽量绕避自重湿陷性 黄土,对于隧道基底处理深度小于2m的,采用洞内换填处理是合理可行的;地质条件较好、周边环境控 制要求不高时,可取消隔离桩,并在先行隧道初支贯通后,即可进行后行隧道的施工;区间洞口位置的选 择、边仰坡防护措施及洞门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可保证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同时也满足城市景观 的要求;桥隧过渡段采用桩板结构进行设计,可实现刚柔过渡,避免湿陷性黄土的影响,降低工后和差异 沉降,满足行车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变形破坏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黄土隧道施工为例,分析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开挖后隧道的变形破坏原因及整治措施,提出采用上断面边墙锚管注浆进行加固后利用马口跳槽开挖的施工技术,减小了对围岩的扰动;加强监控量测,全过程动态监控,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净距黄土隧道在实体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鉴于黄土隧道围岩参数的不确定性,数值计算结果不能作为设计的直接依据,现场监控量测在新奥法黄土隧道施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更好地掌握偏压小净距黄土隧道先行洞初期支护的受力特性,依托工程先行洞的典型断面布设监测点,依据现场监控量测的结果,从接触应力及喷混凝土应变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偏压小净距黄土隧道先行洞初期支护的受力特性,得出了先行洞初期支护应力和接触应力的分布特点,对小净距黄土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正>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问题,因其地质复杂因素,不仅可以增加施工难度,也成为目前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铁路隧道必须面临的技术难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优化的工程施工措施,才可以确保铁路隧道施工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性。以下本篇就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具体铁路隧道施工实例,从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京张高速铁路草帽山隧道下穿张承高速公路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开挖方案、隧道支护、监测的施工技术,从而减小施工沉降、降低施工风险,为粉砂、粉土地层、湿陷性黄土隧道穿越高速公路制定施工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俞明亮 《长江建设》2013,(11):152-153
一、概述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黄土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6%,华北、西北地区的黄土地层分布连续,厚度较大,发育较典型。在黄土地区开挖隧道成型好,易于施工。只要断面形式及设计参数合理、施工方法得当、支护及时,就能充分发挥黄土的自身承载能力的作用。传统的治理隧道渗漏病害的方法均采用"以排为主、排堵结合"的原则,一般采用在混凝土衬砌内凿槽嵌补将衬砌后水引排之侧沟后排出。然而由于黄土隧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为预先了解黄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工程对下卧变截面地铁隧道的影响,以现场地层及地铁隧道相关参数为依据,采用FLAC3D对施工及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土体应力的改变,进而会对隧道变形产生影响;开挖卸荷引起坑底回弹,导致整体隧道发生向上隆起,基坑开挖范围内马蹄形隧道隆起量相对较小;另外,盾构隧道和马蹄形隧道的接头部位位于隆起最大区域,施工期间应加强这一区域变形监测,需要密切关注结构防水措施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刘华平 《四川水力发电》2011,30(2):31-32,37
以黄土隧道洞顶坍塌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黄土性质,对黄土隧道坍塌洞段进行了处理、研究了黄土临界坍塌时间、在坍塌间隔时间内迅速进行塌方混凝土浇筑、逐渐进占塌方区,节约了工程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为黄土地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湿陷性黄土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隧道围岩的不稳定性,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等进行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防排水施工技术在郑西客运专线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西客运专线所经地区地质复杂,黄土分布较广,需要做好防排水措施。结合郑西客运专线隧道防排水施工,介绍了排水盲管施工方法、防水板施工技术、止水带及止水条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鹏波 《中华建设》2022,(2):148-149
<正>大梁山隧道最大埋深430米,长度为13395米隧道进出口交通较为便利,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大梁山隧道施工长度为5715米,其中隧道所经过地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隧道进口段上覆湿陷性黄土厚度0~30m,DK56+600~DK56+725段为泥岩夹砂岩,具有膨胀性,对隧道进口施工以及隧道,基底有影响。大梁山隧道采用进口掘进及斜井辅助进入施工组织难度大,隧道施工工期32个月,施工周期长,为本标段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13.
引水工程常需修建大量的水工隧洞穿过黄土及饱水黄土地层,与岩石隧洞相比黄土及饱水黄土隧洞具有围岩强度低,自稳时间短,围岩存在湿陷变形等问题,设计与施工有一定难度,本文结合甘肃省黄土隧洞的设计施工发展过程。论述了黄土隧洞断面选择、一次及二次支护的要点,并提出了黄土及饱水黄土隧洞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连拱隧道中隔墙是整个连拱隧道结构稳定的关键,是连拱隧道最重要的结构体,它对围岩的支撑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连拱隧道中隔墙采用滑模连续浇筑施工技术进行总结分析,结合马草坡隧道实例主要研究了中隔墙滑模施工中的测量放线、滑模定位移动、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隧道在埋深较大条件下仍易出现围岩裂缝贯穿至地表并导致围岩压力预估不足的问题,在分析黄土隧道地表裂缝调研结果及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考虑新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影响的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模型,将整个隧道埋设地层分为裂隙张开区、裂隙闭合区及均质土层区三个区域,根据区域间的力学平衡关系推导出黄土隧道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铁路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岩体力学行为,评价隧道稳定性,以西南地区某隧道软岩为研究 对象,对其支护结构进行应力监测。根据现场施工状况与监测结果,分析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状态等 信息,进而可以修正设计、优化施工方案,从而确保结构稳定性和隧道安全;同时采用二维有限元Phase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钢拱架及钢筋混凝土的安全系数,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研究的方法、结论可 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 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土隧道病害较为常见,病害原因主要与隧道周边地表水文和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山西已竣工某高速公路的某段隧道位于黄土地区,隧道存在渗水、支护结构变形大及结构开裂等病害,影响隧道结构安全。通过分析病害原因,发现隧址区地下水补给主要与地表水入渗有关,渗流路径因隧道开挖产生改变,引发隧道周边围岩积水,发生软化,导致该隧道发生了一系列的病害问题。结合该隧道病害原因及病害的具体程度,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包括:调整初期支护参数和二次衬砌支护参数;裂缝处理采用骑缝贴嘴注浆和内贴钢板的方法;对地表水系进行疏通,并辅以必要的排水设施的方法。实践表明,该隧道经系统治理后,病害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后期运营质量与结构安全,也为类似工程的处置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昭通高速路网逐渐发展、完善,昭泸、宜毕、宜昭等多条高速也相继建设起来,公路建设多穿越高山峡谷地区,长隧道、特长隧道成为公路施工常设结构。结合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高速公路工程在建的特长瓦斯隧道——新场隧道施工实例,对该特长隧道通风进行优化,研究通风方案及原理、通风检算、通风管理方案入手,进行了分析。结论证实,新场隧道通风方案采用隧道超前段风袋、隧道正洞与回风巷道共同组成新型巷道式循环通风系统,以提高送风排风效率,同时通过通风设备防爆改装,配合甲烷传感器及风速传感器等实时监控,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安全可靠,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监控量测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是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提高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该文简要介绍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工作,并结合在建工程甘肃橙子沟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监控量测实例。说明其在隧道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四川水利》2012,(5):27-30
高风险黄土隧道施工中,当实际变形量超出设计预留变形量,会导致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空间,必须对侵界部分喷射混凝土及钢拱架进行拆除,重新施作初期支护。文章介绍南山上隧道施工中运用微震爆破技术,成功拆除了隧道初期支护体系;运用爆破监测及监控量测手段,验证了微震爆破换拱过程安全可控。微震爆破技术的运用,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安全风险,加快了施工进度,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