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电力技术》2004,25(2):52-52
余能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7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余热。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  相似文献   

2.
张怡 《发电设备》2014,(3):197-199
针对某联合循环机组入口天然气存在2.5~3.0MPa差压,提出了膨胀机进行余能利用的方案,并对该方案中天然气的加热方式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给水加热膨胀机入口天然气的方案可年增加收入540.63万元,7.27年可收回投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3.
钢铁企业余热余能转换或替代电能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铁企业是用能大户,利用余热余能技术发电或替代耗电设备可有效降低电能消耗,减少企业外购电能。余热余能转换成电能的主要途径有可燃废气通过燃烧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烧结余热发电,转炉轧钢加热炉发电等。替代电能的主要途径有汽轮机拖动风机旋转等。这些措施为钢铁企业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十二五’时期形成57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并多次提及"低浓度瓦斯、油田伴生气的回收利用"、"高炉和转炉煤气回收发电"、"低温余热发电"等余热余能发电技术。可见,"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余热余能发电技术将对解决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目标大有裨益。因此,有必要开展低温余热废气利用技术研究,广泛调研应用案例,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设备可靠性、技术稳定性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环保和节能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研究影响燃气余热锅炉热效率和环保的工况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台热电联产燃气余热锅炉为研究对象,在10种不同的工况下,研究锅炉热效率和烟气排放情况,分析了运行工况、热效率和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燃气余热锅炉热效率和降低尾部烟气排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褐煤机组特点,以北方采暖供热机组为例,建议设置烟气余热换热器,回收烟气的余热.方案在采暖期及非采暖期利用烟气尾部余热分别加热热网水或凝结水,降低全厂热耗,提高机组效率,并且节省全厂用水.经计算,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不到2年即可回收初始投资,并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7.
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概要介绍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主要优点和国际先进水平,燃气轮机的应用和市场销售,并指出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火电设备新增装机容量中,然气轮机新增装机容量已接近或将要超过汽轮机新增装机容量.  相似文献   

8.
祁庆宁  袁汉川  郭超 《宁夏电力》2013,(4):58-60,70
针对传统的热电厂供热系统热能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供热系统中首次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热电联产技术,结果表明:热泵技术在热电厂中的应用,提高了机组热效率,节约了燃煤量,使电厂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得以提升;减少了CO2和SO2排放,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电厂环保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LNG冷火用与工业余热的闭式Brayton循环热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LNG(液化天然气)在世界上已广泛应用,我国也已决定引进。由于LNG的供应状态温度很低,应该尽可能利用其冷火用出功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为此该文建议一种可能的热力循环:LNG在超临界状态作为闭式Brayton 循环的冷源,而以工业余热作为Brayton 循环的热源,并对此循环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新情况(横跨 环境温度线上下的正热机循环)下,该循环的实用主要自变数与常用的Brayton 循环不同,比后者多了两个。并对不同自变数取为常数下的性能表达作了比较,最后建议应以循环最高温度与换热器节点温差为常数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得出较为明确且实用的性能表达。文中最后还指出了对此工作继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以及城市供热面积递增的形势下,火电厂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降低汽轮发电机组热耗率和提升热网系统的供热能力,对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则,以某电厂2×66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算例,在THA工况、TRL工况、额定供热工况下,将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