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循环河流、扇形三角洲和湖泊边缘沉积体系控制了东南犹他州科罗拉多河流域Chinle组地层的下部。有关地层详细的岩相分析记录了两种交替的河—湖层序:(1)在高流量时期,粗粒曲流带进入浅湖而形成扇形三角洲。  相似文献   

2.
沉积概况构造背景图1是太平洋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与世界其它大洋不同,太平洋几乎全被会聚边缘包围。因此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边缘记录的连续历史不同,太平洋边缘记录的历史很复杂,不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浅部油气资源的逐步查明,目前的油气勘探方向开始向深部转移。为此,从沉积控制方面对渤海湾盆地深部储层展布及其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深部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应用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测定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查明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各地层组的骨架砂岩展布特征及其物性特征;应用相比法编图对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恢复,研究了沉积相对储层及其物性特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区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是形成油气藏最有利的储层;河流体系的边滩相和心滩相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和潮坪相;物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曲流河砂体-三角洲砂体-障壁岛砂体-潮坪砂体。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边缘盆地张开于新生代期间(图1)。张开过程常被认为与俯冲作用和上部板块向前或向后的绝对运动有关,这种绝对运动导致了弧后地区内挤压或拉张(决定于力抵销)。而另一些作者把欧亚大陆边缘上的南中国海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8.
四万十超群位于九州、四国和本州两条成对变质岩带的东南,中间隔着秩父、三宝山带及佛像构造线,是一条轻度变质的沉积岩带。该变质沉积岩带始于西南诸岛,穿过九州、四国、纪伊半岛、赤石和关东山脉,延伸直达房总半岛,面积与加利福尼亚弗兰西斯科组及大峡谷层系合起来的面积相当。白垩纪的下群在太平洋一侧与早第三纪—早中新世的上群邻接。以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四万十沉积因周期性俯冲作用而变形成为开放型和等斜型的褶皱以及冲断席,前者向着东南闭合,后者则局部含玄武质枕状熔岩和放射虫燧石。九州和四国的砂岩随其地层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组分变化。根据长石的含量,可以区剐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砂岩。砂岩岩石学和古水流资料表明,四万十超群的沉积可能来自西北面的前寒武纪片麻岩,而在早白垩纪时,四万十地体位于南部朝鲜以东时,构成其沉积源的或许是朝鲜半岛较老的中生代花岗岩。西南日本内带花岗岩的顶部侵蚀作用可能也促成了白垩纪及其后的沉积作用。较年青的四万十沉积中富含石英、分选良好的砂,可能是从较老四万十建造中循环返回的。巨厚的四万十沉积层系是在白垩纪,接着(在更南面)在早第三纪和早中新世堆积在加积杂岩体、海沟坡折、海沟内坡和海沟背景上的弧前盆地内各种环境中的。早第三纪弧前盆地内(弧)侧较浅水域中沉积下来的是向上变粗加厚的三角洲层系。更向海的较深水域内堆积起了海底水道和冲积扇复杂体、坡底滑动沉积和夹有燧石的红色页岩。海沟坡折处为夹有玄武岩和泥混滑岩的混杂岩,而加积基底上的海沟内壁栖留盆地则为向上变粗的复理层、混滑泥岩相和央变玄武岩的混杂岩所充填。库拉板块断续周期性的向北俯冲控制着当时的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造成狭长弧内盆地的引张和断陷阶段与挤压阶段交替发生。今天,在东南日本岸外的海底阶地、海沟坡折、海沟内坡(包括栖留盆地)及南海海槽的充填层中已发现了类似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特提斯海演化期间,沿特提斯海南部的伊朗边缘形成了五个沉积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海盆的开启与闭合及现今的阿拉伯和伊朗地块间的碰撞史。晚古生代一侏罗纪伊斯法罕盆地的打开始于泥盆纪,由大陆裂谷作用引起,含一个早期的(晚生古代-三叠纪)被动大陆边地层序列和一个更晚的碎屑岩楔形体。  相似文献   

10.
渤海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25  
渤海盆地主要构造特征是盆地内广泛发育同沉积生长断裂。这些断裂绝大多数是张性或剪张性,主要构造类型有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反转构造等。渤海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巨厚的陆相沉积。第三纪是渤海中、新生代盆地的主要断陷成盆时期,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零星分布,残缺不全,盆地狭小;沙河街组三段东营组沉积广泛,盆地变宽。上第三系十分发育,并在渤中地区形成盆地的沉降中心。从构造沉积环境图分析,渤海西部的沉积相受NW向断裂控制,而东部的沉积相受NNE向断裂控制。渤海主要控盆断层的生长指数反映渤海中、新生代主要有三期断层活动高峰期:中生代、沙河街组二、三段沉积期和东营期,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是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最强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盆地高频(3.5和12千赫)音响测深剖面上所记录到的海底回波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四种与沉积作用有关。最广泛记录到的两种回波类型大致与最上部海底沉积物类型有关:Ⅰ型(A和B)回波(清晰而连续的平行浅层反射)通常是在沉积物由具火山灰夹层的硅质软泥构成的盆地西北部记录到的。而Ⅱ型回波(顶部10至20米清晰而连续的浅层反射和其下半透射的不连续浅层反射)则是夹燧石层的褐(红)色粘土为主的盆地东南部的特征。Ⅲ型回波的特点是不整合的,迁移的或截切的浅层反射,偶尔是规则的重复双曲线回波带;它们代表估计可能即太平洋底层水(下面简称PBW)的温盐合成底流(即等深流)的流动所造成的侵蚀—沉积床底形态。产生Ⅲ型回波的地区大都面积较局限并分布于海山,海脊以及能提高局部洋流流速的其它地形隆起的麓部。少数Ⅲ型回波反射带亦呈区域性展布。例如,有一片宽阔的Ⅲ型回波区沿北太平洋盆地的南部边界分布,PBW从南面流经很宽的地形间隙在该处进入北太平洋,另一宽广的Ⅲ型回波区则在皇帝海山链以西。Ⅲ型回波所指示的沉积物改造幕的地质时代和延续时间还不清楚。水文测量和海底照相结果表明目前在整个盆地中仅有微弱的或停滞的PBW水流。可能大部分沉积物改造发生在大洋水团循环比现在快的更新世和较老冰期期间。Ⅳ型回波是局部的小型(<5至25公里)滑塌—碎屑流沉积物所产生的延时波,不相干波,或模糊回波。这些沉积物常见于极平缓的海丘(幅度小于100米)的底部。这类沉积物大都出现在硅质沉积物分布区(Ⅰ型回波)。显然,这些沉积的物性反映了它们是比较不稳定的,因此,比褐色粘土更易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  相似文献   

13.
苏禄海略呈矩形,向北东延伸,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调查船<瓦尔迪维亚>号1977年在这一海域获取岩芯46块,拥有水文站两个,完成测深剖面11条。苏禄海的东南部为苏禄海渊,从北东向的卡加延海岭与西北部较浅的巴拉望凹陷隔开。苏禄海与大洋之间的海底的最大深度约为400米。水体呈层状,分隔了深部水,深部水均质而温暖(10℃),比正常大洋水较为缺氧(含氧<1.6毫升/升)。  相似文献   

14.
<正>俄罗斯周边海域的面积为620万平方公里,水深为200~300m的大陆架面积为420万平方公里(图1),这些面积90%以上为油气远景区(为陆地远景面积的2/3)。上述中200万平方公里面积属北极西部(巴伦支海、喀拉海),100万平方公里属北极东部(拉普杰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80万平方公里属远东海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亚速海-黑海盆地和里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宁格勒周围波罗的海域的一小部分共为1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周缘海域潜在的可采烃石油当量储量为900~1000亿吨,北极西部港湾区占上述总量的60~70%。天然气预测储量与石油相比占优势,石油所占比重不超过15~20%。 从1979年起,按照统一计划开始对俄罗斯陆架进行油气地球物理普查。在巴伦支海、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夏  陈焕疆 《石油实验地质》1982,4(3):153-160+219

在泛大陆解体之际,古中国大陆位于泛太平“洋”与特提斯“湾”的连结部位。特提斯与太平洋是由一条中生代扩张脊带联结起来的,它主要走向东西,并已俯冲到亚洲大陆边缘之下。由于有一系列南北向转换断层,这一条带已被切截为若干不连续的段落,从印度支那经过中国到西南日本还可局部地辨认出来。中国南部及邻区的中生代历史很大程度上受这些俯冲和转换断层构造所控制。重要的变格运动主要地发生在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山以及晚喜山-现代等三个阶段。大陆边缘盆地及其组成部分的油气远景可以通过板块构造的分析进行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非生物CO2资源丰富,成因类型有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其中高含量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成因CO2不仅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坳陷泥底辟带浅层,而且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分期运聚充注的复杂规律。根据勘探及研究程度,预测其CO2资源量超过万亿立方米,勘探及钻探证实的CO2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我国探明CO2地质储量之首,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和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南海南部边缘曾母和万安盆地油气勘探中亦发现部分CO2气藏和含CO2油气藏,其成因类型多为非生物火山幔源型,且受控于火山幔源活动与深大断裂的输导作用,但该区目前勘探与研究程度甚低。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海西部的对马弧后盆地南部边缘一口勘探井的地质史分析揭露了构造力和沉积负荷对古对马盆地的沉降起主要作用,在晚第三纪时期盆地内沉积了很厚的一层碎屑层。最初的沉降很可能是由于与弧后断裂有关的构造力和与会聚作用有关的扩张引起的。南部边缘经历了区域形变(隆起、断层和褶皱),一直到晚中新世。这个事件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和会聚带处的俯冲方式,这两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局的区域多道地震反射测线和工业地震及钻井资料,滨外北珀斯盆地的主要构造和地层单元已被确定。本次研究表明,滨外北珀斯盆地中的三个亚盆地,即Edel、Abrolhos和Houtman亚盆地分别是由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和晚侏罗世期间的断裂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