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店的设计特色成为酒店竞争的优势,地域性酒店因其地域主题的特色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古典园林主题成为江南地区地域性酒店的主题表达热点,然而建成的酒店死板照搬和套用古典园林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生动巧妙地表达古典园林主题成为困扰设计师的难题。文章通过苏州地区优秀的古典园林主题酒店的研究,从古典园林主题酒店的主题思想表达、主题空间表达和主题细节表达三个方面细致分析酒店的主题表达策略,为以后的古典园林主题酒店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对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聚焦于苏州古典园林中广泛存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类边角余料空间,将其归纳为"植物的房间",并阐释其在营造园林空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涌现的"植物的房间"的诞生条件、构成手法、组织关系及空间效果,以从更小的空间尺度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解读;并通过提炼其空间组织的拓扑关系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苏州古典园林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材料、植物造景、光影的运用三个方面着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建造元素和造园手法,探讨了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继承古典园林营造意境空间的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行方式,以运用于对当代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4.
嘉园是厦门市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展览花园,设计师结合基址地形特征,利用不同植物改善和美化环境,巧妙融合自然、人工两大要素,古为今用,将新的技术工艺与传统建筑结合,表现“新时代·新园林”的主题鲀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地方特色展园。  相似文献   

5.
从文脉背景、空间营建、植物种植和传统继承等方面对雪铁龙公园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评论。经过现场考察和体验,认为没有留下原雪铁龙汽车工厂任何痕迹的设计方案,实则保留了场地上最突出的历史特征;其空间营造比平面几何布局更加壮观;植物材料运用极为丰富。这座后现代园林是了解法国古典园林文化传承和园林生活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李楠 《山西建筑》2015,(10):193-194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对古典园林水体空间、滨水建筑空间、山石植物空间的造园手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现代景观空间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造园理念。  相似文献   

7.
阮頔  陈楠  方程 《园林》2021,(1):67-72
为更好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古典园林新型游赏功能,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空间研究在古典园林研究中的发展脉络,并基于发文阶段、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等内容,整体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针对性探索其他领域在空间使用情况。结果发现,近20年来古典园林空间使用情况的研究日趋重视,主要有2大主题:⑴基于使用者视角的古典园林游憩体验及评价研究;⑵针对特定人群的古典园林游园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瑶 《城市住宅》2021,28(10):173-174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园林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植物景点的营造,直接反映着造园主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通过对历代园林中以植物为造景主题的景点题名进行梳理,从植物景点命名特点、种植方式、观赏焦点3个方面探析植物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花卉主题园是现代园林中非常流行且能够突出特定花卉主题的观赏性游园,旨在以植物景观本身突出花卉的主题。八仙花花朵硕大繁密、花色丰富多变、花期长、株型优美,是著名的园林景观植物,但目前国内外将八仙花单独作为一种主题花卉的景观实践研究还较少。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花园为例,探讨了其设计理念与原则,重点阐述了品种选择、微地形塑造、旱溪生境营建、植物配置等景观营造关键技术,以期为花卉主题园的建设及八仙花的景观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过去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局限于思想、技巧层面,而忽略了与文学的关联,限制了对古典园林的深层次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与文学叙事其实有着相似性。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叙事的探讨,展开对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的详细梳理,从空间表现、空间序列、叙事结构3个方面揭示了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策略。为分析古典园林空间提出新的角度,并总结出空间叙事策略对挖掘和提升园林意蕴和品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展览花园是伴随园林(园艺)展的一种景观表现形式,是园林(园艺)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展览花园的主题与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明确国内外差异的基础上,以2014年上海花展金奖"吾家阳台"花园设计为案例,阐述展览花园的设计主题、设计布局及植物选择等,倡导面向公众、贴近生活的花园设计理念,并对我国园林展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5)
文章主要从当下社会所关注的生态景观问题入手,介绍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与新中式景观园林的区别,重点从传统空间处理手法的应用、传统色彩的运用、传统符号的应用、植物空间的营造、古典中式建筑八大元素在新中式建筑中的扬弃五个方面,描述了古典园林对新中式园林设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对于文化意境的营造、审美情趣的传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瞻园作为南京古典园林的代表,建于明朝,后经刘敦桢先生主持修复,其植物造景手法集合了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认识与研究,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南京瞻园的植物配置进行观察和研究,寻找不同情境下瞻园的布植手法,并进行归纳总结,以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进行具象的初步探索,为后期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以及古典园林修复的植物造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型滨水景观的空间营造探索——以南通濠东绿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竹 《园林》2007,(12):28-29
江南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也许既不是建筑,也不是植物配置,而是空间环境的营造。濠东绿苑在它的景观设计中,抓住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的精髓,结合当今大众的需求,融入现代的手法,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仿古园林。针对濠东绿苑的空间营造进行研究,将濠东绿苑南段景区的室外空间营造类型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种:水环境空间营造(即"蓝空间"),植物环境空间营造(即"绿空间")和硬质铺装活动空间(即"黄空间")。蓝空间濠河水面64.53公顷,近濠东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类型,是中国江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与载体。苏州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丰富、诗画意境突出,形成了特殊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语汇、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序列等图式语言体系,对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新中式景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苏州古典园林图式语言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州拙政园典型景观空间的挖掘,并重点选取拙政园东南庭院空间为重点,从景观空间要素的嵌套结构和特征出发,解读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语汇、句法和语法特征,初步探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多种空间营造手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文章在概括空间与园林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空间特征,并从其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影响的角度探索了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的现代化表现,从中感受其空间设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尹豪 《风景园林》2011,(1):114-117
首先从植物营造空间的作用和方式入手,结合分析宿根花卉展示的特点,指出花卉展示中营造空间的重要性.以北京植物园宿根园的改造为例,讨论了空间结构的转变对宿根花卉展示的影响.具体介绍了案例中运用植物材料自身的特点进行空间营造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董丽  郝培尧  胡晔  曹麟 《景观设计》2020,(1):117-121
引言中国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古典园林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而植物景观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与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同于西方园林的规则式植物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看似随意杂乱,实则独具匠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以自然美、外在美和意趣美使古典园林更加富有魅力。自然美园林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自然景观。中国古人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希望在园林中打造天人和谐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李亮  袁晖 《建筑设计管理》2010,27(10):40-42
研究传统空间设计方法,着眼点应该放在传统建筑上,因为单体建筑往往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变化,不能更广泛地体现空间变化,因此,我认为从更大范围的中国古典园林入手更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本文主要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手法,着重从园林设计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二者的复合来加以论证.空间是园林的灵魂,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它的每一个空间都有所不同,因此能有力的说明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在德国罗斯托克市举行国际园艺展览会的主题为“人-自然-水”,其目的是引起更多的人,对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的关注,探索利用园林景观手段,来美化并塑造有利于人们生存的环境的可能,“瑞华园”遵循这一题,以宋代园林的风格,作为设计的主要参考,利用相宜的植物花卉造景,期望在异国他乡,营造出一方富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