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8,(10)
城市修补是基于当前我国城镇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的战略决策。老城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存量生活空间,其更新修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老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修补研究范围、路径的不足以及老城区城市修补的需求,将场所营造作为老城区城市修补中空间塑造的重要方法,并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从核心要素的分析与提取、空间与精神层面的整体营造、多元主体的关系平台的构建三个层面探索了场所营造的具体路径,以期丰富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体系,同时为场所营造本土化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实体商业空间日益衰落,城中村的商业空间却依然鲜活。通过对深圳城中村南头古城商业空间的长时间调研及研究,发现南头古城商业空间能够长久保持活力,是因其具有多维复合的特征。本文从时间、空间、转译三个层面阐述这一特征,提出多维复合背后是南头商业空间的自适应性,形成逻辑是去中心化、分散和多主体,并由此引发关于实体商业空间应对时代巨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顾名思义,即城市中的村落,它是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何更新改造城中村,已经是近些年来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复苏,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也被推上了新的层面。城中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记忆,但它又是制约城市发展的"肿瘤"。因此,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文章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从蒙太奇手法和有机更新理论出发,探究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文章通过研究将"城市双修"的理念引入到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双修"与绿地系统规划的联系,总结出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性、整体性、特殊性和时空性的特点。并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在分析其绿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规划形成"绿色基底+绿色廊道+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以达到修复生态环境、修补城市风貌和修补人居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以济南古城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杰  邓翔宇  袁路平 《城市规划》2004,28(12):47-52
通过在济南古城的实验性设计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营造城市特色和生活空间的重大课题,指出城市肌理的延续、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的建设应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安徽建筑》2019,(9):10-12
微织补是交通织补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城市双修工作的一部分。2018年初峰峰矿区被列为第二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试点。文章引入微织补理念,从微织补规划原则入手,针对峰峰矿区临水镇的交通现状系统的提出了峰峰矿区交通织补规划策略,也希望能对国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规划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4,(4)
本文通过对城市触媒理论和古城保护策略相关理论的综合研究分析,探讨了在古城保护之中发挥"城市触媒"策略的原则与目标、作用特征和应用角度。同时通过对台儿庄古城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针对台儿庄古城的"城市触媒"类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触媒点刺激带动枣庄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新版绿地分类标准的提出,城市绿地空间成为了生态空间与城市精明发展的耦合剂。文章结合天长绿地系统规划,阐述整体绿地空间布局和公园绿地空间多层次构建对公园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滕熙  张萍 《南方建筑》2018,(4):40-45
城市复兴是欧洲应对全球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理论,以空间再生、活力复苏、社区复兴为主要目标,对于我国古城的更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曹魏古城为例,探讨城市复兴语境下更新规划方法。提出通过空间结构、肌理形态、建筑风貌来恢复古城风貌;通过活化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旅游,打造高品质街巷空间以及通过对社区重建和微改造复兴社区,从中探索古城空间、经济与社会融合的改造复兴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自古占据我国主导地位的乡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城市所包围,遗留下来的城中村被称为"城市毒瘤"而成为每个城市迫切想解决的难题。城乡两极化的发展模式加剧了城中村问题的恶化,城中村改造成为广为热议的话题。而由日本、台湾经验总结出的"社区营造"模式,近年来凭借其良好的兼容性与可持续性被越来越多城市吸纳推广。该理念兴起于城市社区问题,勃发于衰败的农村,将其应用于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具有可行性的尝试。文章从政府、企业、村民、高校师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角度,解析了社区营造理念在厦门集美大社这个城中村中推广运用的实例,从而总结出了至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住房特征对城中村内农民房租金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供借鉴,本文引入特征价格(HedonicPrice)理论,应用样本调查数据,建立深圳市城中村农民房的租金特征模型。分析显示,“房龄”、“面积”对农民房租金有显著影响;在深圳特区内外,厨、卫设施对房租影响差异性较大。该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特区内外农民房租金差异原因,对在住房租赁市场中如何选择农民房租金评估方法、定位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整合农民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脉络,通过对空间秩序的构建,促进城市的自我更新与调整.文章基于德国柏林城市肌理的演变,以东西柏林合并后柏林内城的城市重建为例,根据新建筑肌理对传统肌理的回应,提出历史型肌理织补策略、同构型肌理织补策略及相似型肌理织补策略.这3种织补策略在延续城市传统格局的同时,打造具有城市文化认同感与归属...  相似文献   

14.
15.
庞熙炼  王锐 《规划师》2006,22(C00):39-41
张家边村位于中山市主城区与火炬开发区之间,其改选应从城市空间优化角度出发,形成“一心,四轴,六组团”的总体布局和“两环、四开道”的路网结构,置换用地功能,高速公共设施,强化以两个山体绿地为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系统,以求带入整个城市体系中,发挥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6.
保护古民居,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遗存用作展览、开发旅游,重要的是保护城镇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城市的优势和文脉。像深圳这样的新兴移民城市,更需要留住其原有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真正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澄海在这段时间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市区人口从1981年的7.35万人发展到2002年的22.79万人,城市的用地范围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区面积也从1981年的7平方公里扩大至2002年的40平方公里,市区的规划建设用地逐渐向周围的农村地区扩展,部分村庄迅速地“容纳”于城市之中,市区在不到30km2(不包括旧区)的范围内分布有25个乡村居委会(附表),总人口101610人(2003年),暂住人口…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漳州古城东宋河街岸更新为例,在不损害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采取街区肌理织补、公共空间织补、建筑风貌织补、历史文脉织补等设计策略对东宋河片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实现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力再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廖文 《城乡建设》2004,(12):14-15
猎德村作为"城中村"的问题观察 广州的"城中村"很多,也各具特点.猎德所处之地秦汉时期为珠江水所没,魏晋时期珠江泥沙淤积出露为浅沙洲.从北宋元丰年间李氏始祖诠举家南迁在今石牌东葫芦岗上,围垦沙洲开始.为李、林、梁、麦、钟、罗、林等姓夹猎水聚居形成.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猎德成为标准的岭南传统水乡渔村.各姓氏和睦,李、林、梁为三大姓,村落里巷交错,各姓氏宗祠、神庙、书院略有规模,大榕树荫庇错落,青砖石板班驳,村民主要以种植果树及捕鱼为业.猎德杨桃驰名省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珠江新城的规划与开发,猎德的许多土地被征用为各种建设用地.三面为高楼所包围,一面临珠江,与国际会展中心相望.  相似文献   

20.
管弦 《中外建筑》2012,(12):72-75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的完满而和谐的理想城市,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将城市规划与生态相结合,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环境,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绿地系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