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Cr12MoNiV钢焊接热影响区的相变特征和预热温度、转变对热影响区δ铁素体量和晶粒度的影响作了研究和探讨。得出,在焊接12%Cr系列不锈钢时,含碳量的高低是确定合适焊接工艺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Cr12钢激光相变硬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冷却速度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和显微硬度测试对高强度桥粱钢进行了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相变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Q460q当冷速较慢时,热影响区奥氏体内部形成大量的针状铁素体、少量珠光体、粒状铁素体和少量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随着冷却速度加快,铁素体的量减少,粒状贝氏体的量不断增多,显微硬度值升高;当冷却速度进一步加快,组织中板条贝氏体量增多,开始发生部分马氏体相变,显微硬度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4.
12Ni2CrMoV钢焊接过热区相变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模拟焊接热循环技术,研究测定了12Ni2CrMoV钢焊接CCT图,掌握了该焊接过热区相变规律和组织特征。同时用斜Y型铁研试验法研究了预热温度对该钢焊接冷裂敏感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焊缝金属扩散氢含量为1ml/100g和2ml/100g时,斜Y型铁研试验临界预热温度分别为60℃和100℃。提出为保证12Ni2CrMoV钢焊接过热区具有良好缺口韧性时,其焊接线能量不宜超过29.3~33.4×10~(?)3/cm。本文通过焊接CCT图数据与斜Y型铁研试验数据的一致性,提出12Ni2CrMoV钢最佳焊接工艺条件,同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大型焊接结构上,并取得良好的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12Cr1MoV钢焊缝区金属相变研究这一空白,以温度作为实时检测的变量,实时记录焊接过程中焊缝区的温度变化,提取实际焊接热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实时的冷却速度,作为绘制12Cr1MoV钢焊缝区连续冷却转变(SW-CCT)曲线的热模拟工艺.借助热模拟试验机,辅以实际的焊接冷却速度,得到12Cr1MoV钢的SW-CCT曲线.当t8/3段的平均冷却速度小于1.7℃/s时,12Cr1MoV钢焊缝区金属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贝氏体(B);冷却速度小于4.7℃/s时,室温组织为P+B;冷却速度小于33℃/s时,室温组织为B;冷却速度大于33℃/s时,室温组织为马氏体(M).焊缝区金属热模拟样的室温组织观察结果、维氏硬度测试结果与SW-CCT曲线的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3Cr2Mo钢马氏体相变塑性及应力对其相变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单轴拉/压应力载荷作用下的膨胀试验研究了3Cr2Mo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相变塑性和应力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定的Greenwood-Johnson相变塑性模型中参数K随等效应力增加而增加,表征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Koistinen-Marburger方程中系数α约为0.0236,应力状态对其没有明显影响。马氏体点(MS)范围在410~438℃之间,且随等效应力值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8.
以Kamamoto相变模型和Koistinen—Marburger相变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相变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出了Kamamoto相变模型的参数是以相变开始温度以为自变量的连续函数的观点,详细讨论了Kamamoto。相变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提出提高模型计算精度的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相变计算模型的应用范围,进而确定了完整的焊接热影响区相变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
超低碳贝氏体钢焊接热影响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在不同焊接模拟热循环条件下HAZ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适量铌,硼合金化的ULCB钢在不同焊接条件下都能获得具有良好冲击韧性的贝氏体组织。但焊接工艺的不同也直接造成焊后组织的差异而使低温断裂行为有所不同。采用径迹显微照相技术(PTA)研究了硼在钢中的偏聚行为,进一步探讨了不同t8/5时间对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组织对低温裂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2Cr2MoWVTiB低合金贝氏体型热强钢的焊接工艺分析、评定及焊接实践,改善了锅炉焊接部件的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12Cr1MoVG/12Cr2MoWVTiB异种钢焊接接头焊态及不同热处理温度下(720~770℃)的接头组织、硬度及拉伸、冷弯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焊缝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少量颗粒状贝氏体逐步转变为粒状贝氏体+索氏体组织,两侧焊缝硬度差异缩小,组织均匀化程度提高,晶粒有长大倾向.接头强度呈下降趋势,740℃强度下降趋缓,这是由于焊接残余应力得到大幅度释放,同时沉淀相的弥散强化作用增强所致.试验表明,730~770℃保持1 h焊后热处理制度均可满足使用性能要求,以740~760℃保持1 h热处理制度为佳.  相似文献   

12.
Cr12MoV钢的锻造及淬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Cr12MoV钢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冷作模具钢之一,就其成分来讲,是一种高碳高铬莱氏体钢,其优点在于淬火变形小、淬透性和耐磨性较高,但其内部具有大量过剩的一次和二次碳化物,偏析很大,降低了钢的强韧性。要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改善Cr12MoV钢中碳化物分布状况是一个重要关键。正常的热处理加热温度很难将偏析的呈网状、块状具有各向异性的碳化物消除。为此,通过改锻工艺来击碎粗大的碳化物,使其细化,达到≤2级的碳化物级别要求,下表为碳化物级别对Cr12MoV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中主要研究了HG785D高强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性能,HG785D高强钢采用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焊(80%Ar+20%CO2)进行焊接.通过对焊缝及热影响区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热影响区冲击性能较低,同时硬度较高.且热影响焊缝金属组织由母材的回火索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及上贝氏体,而在焊缝区,由于填充金属合金元素较多,组织为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具有较好的韧性.在热影响区,由于马氏体及上贝氏体等硬脆相的存在使得热影响区淬硬性增强,脆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 2 Cr12 Ni Mo WV钢淬火后 ,经 35 0~ 710℃不同温度回火 ,其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室温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 40 0~ 5 0 0℃回火 ,出现回火脆性 ,这主要与马氏体中析出 M2 C、M2 3C6 型碳化物 ,产生二次硬化有关。在5 5 0~ 5 70℃回火 ,出现冲击韧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升高值与淬火温度有关。随回火时间的延长 ,发生了 M7C3→ M2 3C6 碳化物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分析了06Cr19Ni10与20Cr13钢的焊接性,主要涉及到不同基体组织的不锈钢焊接问题以及在实际焊接中要采取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魏战江 《焊接技术》2003,32(4):6-7,10
通过夏比V形缺口冲击小型试验与宽板拉伸、落锤大型工程试验结合、实际接头与热模拟试样结合,对板厚≤16mm的新型连铸10CrSiNiCu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焊接热输入不超过加40kJ/cm时,该钢焊接热影响区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脆断性能,韧性水平达到ⅡW有关标准对E级钢的I级评定和中国船级社(CCS)对390MPa级E级钢板接头韧性规定,能够满足大型水面船体焊接结构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BAEHER DIL805高精度差分膨胀仪模拟焊接热循环,分别测量了25Cr2Ni2MoV钢焊接接头中焊缝和母材在焊接条件下的热膨胀特性。结果表明,焊缝金属和母材加热至770~870℃时发生奥氏体相变,应变增量Δε=-0.9×10-3,焊缝金属冷却至470~300℃时发生贝氏体相变,最大应变增量Δε=3.09×10-3,母材金属冷却至360~160℃发生马氏体相变,最大应变增量Δε=3.17×10-3。  相似文献   

18.
对在热腐蚀环境中工作的12Cr2NiWVA钢汽缸发生的早期腐蚀失效进行了分析。利用电子显微镜分析环境介质对汽缸的影响及发生腐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12Cr2NiWVA钢发生高温热腐蚀而生成铬的化合物,同时由于12Cr2NiWVA钢渗氮后的化合物层受到破坏和加工导致氮扩散层厚度的减少降低了工件耐磨性和耐蚀性;另外汽缸基体组织不均匀也导致基体性能存在差异,从而使汽缸在较高燃气压力冲击作用下加速了腐蚀。  相似文献   

19.
高承阁 《电焊机》1994,(3):41-43
12CrNi2A钢属合金结构钢,可焊性中等。为确保产品的焊接质量,特研制两种新型焊条,进行可焊性试验,终于实现冷焊工艺。而且对已经淬硬化的导杆,为了不使其在焊接热量作用下退火软化,成功地采用了浸入水中的快冷焊接工艺。  相似文献   

20.
陈巍 《模具工业》1993,(7):50-51
<正> 1 前言 Cr12钢是模具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的冷作模具钢。多年生产实践中,一直对其延用传统工艺,而模具常因早期脆裂和磨损而失效。通过失效分析,发现主要是钢的韧性和耐磨性不足而限制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如何发挥Cr12钢材料的内在潜力,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