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铁车站防排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地铁车站火灾特点、乘客疏散特点、烟气扩散规律和目前规范中车站排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根据广州地铁近年来地铁建设过程中防排烟系统设计和烟雾试验实际情况,结合地铁规范及国内外地铁防排烟系统设计及运营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国内地铁车站站台和出入口通道火灾烟气控制和排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排烟模式设计的主要原则与目的.就目前地铁隧道区间与车站轨行区采用的常规的横向排烟、纵向排烟、半横向排烟等模式进行系统组成介绍、功能描述与排烟效果分析.引入了临界风速的概念,并与现行的规范所要求排烟风速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纵向排烟与半横向排烟在目前国内地铁中的应用,并对以上各种排烟模式的优缺点及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地铁车站轨行区发生火灾时,车站站台的排烟模式设计的主要原则与目的;对岛式车站与侧式车站的排烟模式分别进行论述.对站台排烟时现行规范要求的站厅与站台间楼梯口口部风速与实际情况中为满足烟气扩散所要求的风速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铁地下车站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站台区域埋深较大,是长宽比较大的狭长受限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危害巨大.统计表明,有毒有害的烟气是火灾中最主要的致死因素,而狭长受限空间的结构特点和通风条件决定,其火灾产生的烟气难以立即排出,因此,高铁地下车站站台火灾烟气的蔓延特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火灾烟气的蔓延规律与防控是与消防...  相似文献   

4.
纵向通风水平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流动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铁隧道通风和排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引入地铁隧道火灾烟气的浮力效应和热阻效应,建立了隧道通风网络火灾模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铁隧道火灾烟气逆流的临界条件、临界流速、隧道风流及烟流流速与火灾强度的变化关系,为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和事故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作为扑救火灾的一项新技术,有污染小、安全等优点,但使用时受到火场气流速度的限制。为研究能否将该系统用于地铁车站公共区,本文以地铁车站站台发生火灾为场景,开启地铁车站防排烟系统,测量站台典型点处气流速度;测试结果显示站台内最大风速小于3m/s,在地铁车站公共区应用高压细水雾系统可以满足风速方面的要求;测试数据为进一步开展地铁车站火灾防护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出入口火灾烟气特性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木垛火模拟地铁火灾的演化过程,在地铁车站出入口的缩尺度模型中进行模拟实验。采用温度相对值,分析地铁火灾沿车站出入口烟气温度下降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图像,对烟气分层所需条件以及区域模拟方法在地铁火灾烟气特性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气体成分测量结果表明,出口处烟气中CO的质量分数存在阶梯状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地铁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地铁所具有的运量大、速度快、方便、舒适等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城市人口出行的首选方式,也是现今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完成了地铁的建设并通车后,青岛等城市相继完成市内地铁线的建设工作。地铁由于地处地下,空间相对密闭且人流量较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使得大量的烟气聚集在地铁线内,如若烟气无法排除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在地铁的设计中需要做好防排烟的设计。本文将在分析青岛地铁二号线过海隧道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地铁的防排烟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针对轨行区列车火灾的烟气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隧道风机进行双向排烟的方式。根据典型屏蔽门制式地铁车站结构建立无轨顶风道的车站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排烟方式下的烟气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排烟量下站台人员高度处烟气温度、CO浓度以及能见度的分布情况,给出了不同车站隧道横截面积下满足人员安全疏散条件时的隧道口最小排烟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坡度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论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DS分别研究了自然通风条件下无坡度、1%坡度、2%坡度、3%坡度对区间隧道内烟气的流动特点、临界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的流动及临界风速有一定的影响.上坡隧道的临界风速相对于无坡度隧道的临界风速有所减小,且临界风速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大而减小.下坡隧道的临界风速相对于无坡度隧道的临界风速有所增加,且临界风速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烟试验方法在某地铁站侧式站台进行了机械排烟试验,发现由于站台内补风方式不合理,导致火灾时排烟风机不能有效地排出烟气。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采用场模拟软件FDS对站台排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补风方式进行改进后能有效地提高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地铁工程建设的铺开,车站形式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埋深较深的车站。以某站为例,通过软件模拟和分析,提出深埋车站防排烟方案的设计关键点和具体方案。对于深埋车站,站厅层火灾、站台层火灾,只要排烟风机压头足够,采用出入口进行补风,都可以满足防排烟要求。站台层排烟时,如开启站厅层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进行加压送风,或者把轨道排风口直接设置在站台层公共区都可以起到更好的排烟效果。车站隧道火灾时,开启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辅助排烟,可以满足防排烟要求。如开启站厅层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进行加压送风,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设计防火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中关于专用风机房、内走道补风口提出的新要求,从结合出入口设置地面排烟风机房、防烟风机房、内走道补风口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工程实践给出了优化设计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铁站台空间,地铁运行隧道空间都属于地下封闭空间,并存在较大的人流量;一旦发生列车故障停车或者火灾等事故,则需要对事故区域进行事故通风。分析介绍了地铁区间隧道网络的运行任务和模式,利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某区间隧道,以某着火工况为例,对其事故通风进行网络分析。通过区间隧道的网络分析,可以实现选择满足各种事故工况的排风机,使其满足各工况下压力、流量的变化,同时又能够保证节能高效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潘雨顺 《制冷》2001,20(2):20-24
本文分析了高级现代化多功能商场建筑通风空调防火与排烟的特征,通过商业建筑工艺机理的探索,简明现代商场建筑防火排烟设置的重要性,指出“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是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是做好商业建筑通风空调防火正压送风与排烟系统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原则,并阐述了防烟楼梯间,电样间正压送风风量和商场内部排烟量的简明快速计算方法及其设计注意事项,同时还从当代工程实践中总结出几个具体典型的设计事例。  相似文献   

15.
以大空间展厅为例,利用火源辐射模型和烟气辐射模型并结合CFAST6.0区域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大空间内不同着火位置下火灾增长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火源热辐射的情况下,展厅内着火位置越处于左右中间对称处,其火灾增长越快,热释放速率峰值也越大,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和火灾的持续时间越短,处于展厅中心位置时所有值达峰值。对火源热辐射和烟气辐射综合考虑时,到达热释放速率峰值时间与火灾持续时间的规律同仅考虑火源辐射模型时一致,但热释放速率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交通枢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一旦发生事故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通过对城市地下交通枢纽的消防设计的探讨,分析了其消防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以及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包括防火分区的划分、火灾时的人员疏散、灭火系统的设计、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以及电气系统的设计。并结合实际工程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地铁一号线A1型车为对象,运用多通道噪声测试与分析系统,对正线运行车辆客室内噪声进行测试分析,获得一号线各区间客室噪声变化数据,结果表明:当曲线半径小于600 m时,客室噪声主频带位于630 Hz和1 000 Hz之间,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各频段噪声分布趋于均匀,主频逐渐不明显;列车运行速度对客室内中、高频噪声影响较大。噪声测试分析为车辆及线路的设计和维护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结合<高规>,对某些具体工程中的防排烟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某些防排烟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望在具体的设计中能得出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