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7)
十笏园在一方袖珍天地中融北方园林之浑厚与江南园林之玲珑于一体,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园林界的一朵奇葩,被誉为"鲁东明珠"。该文从十笏园建成环境角度出发,由表及里,剖析其当时所处地理位置、商业经济、造园风气、文人氛围、儒家文化、造园技艺的综合历史环境,探索北方古典私家园林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衢州港园是中国南北传统造园体系在特定丘陵地区融合造园实践的成果,造园者将南北传统园林丰富的造园元素与丘陵地貌特定气候、植被巧妙结合,将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的诗书意蕴有机融合,探索打造出物理与精神层面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传统园林。  相似文献   

3.
明末文人造园家米万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万钟是晚明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造园家。本文力图从米万钟的文人修为入手,分析其书法、绘画中所表达的感情、性格、爱好,提炼出与文人园有关的元素、情绪。并以这些诗词图赋作为研究史料,对其三座私园的历史变迁、景点布局、园林特色与园林活动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总结分析米万钟的造园特点与园林思想。米万钟的私园是其进行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其文人修为成为其营造园林的指导思想,米万钟的造园活动正是古代文人营造文人园的典范,其造园思想也为古代文化遗产涂抹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4.
澳门近代卢氏娱园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宏  费迎庆  孙晶 《中国园林》2012,28(9):102-107
卢氏娱园是澳门近代殖民时期中西合璧的私家园林,被誉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1974年经修缮改造为现"卢廉若公园"。与布局紧凑的岭南传统私园不同,娱园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并融合了葡萄牙巴洛克建筑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从历史沿革、选址布局、景观系列以及造园特色等方面对娱园进行研究,并分析岭南画师对近代澳门私家园林的影响。当前澳门对近代园林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的整理保护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安徽建筑》2019,(10):53-54
禅宗是佛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从禅宗传入到发展兴起,广泛的影响着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同时其哲学内涵也深深地影响并体现在了苏州古典园林之中,苏州古典园林之中无处不体现出禅宗思想的精髓,具体体现在:园人合一,心在园中;假山叠石,尽显禅意;扁额题名,意蕴无穷;花木配置,象外之境;建筑布局,融于自然。文章通过对狮子园与拙政园的分析,进一步解读禅宗思想对苏州古典园林各个方面的影响,总结禅意在我国造园中的应用手法,以期将传统禅意造园与现代造园手法相结合,寻找一种更加具有特色的现代造园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园林自然空间构成的人文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出园林是作为人类再现自然的一种理想而产生、发展并存在的,介绍了西方几何式造园手法和东方自然式构园手法,分析了中西方传统园林构成的和谐与差异,针对我国北方城市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不足,阐述了北方园林空间构成中应具备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说园》是我国古建筑、古园林学家陈从周的代表作。此书以实例论证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融入了陈从周的独到见解与看法,对当代园林景观与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和范本,行文生动,深入浅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文以《说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陈从周的造园思想理论和实践,理解陈从周的造园思想理念,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构成要素、艺术美学等普适性特征和造园原则。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6,(16)
正如果说,要找一个在规划设计上把北方大院和南方苏州园林融合到一起的古建园林,或许就只有山东潍坊的十笏园了。众所周知,北京颐和园许多地方模仿了扬州的瘦西湖,但是它只是湖泊式人工园林,尚没有瘦西湖的自然地理条件,更没有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的富绅级民居功能;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的后花园则没有乔家大院的大,南方园林的趣味又少了很多。如果说,颐和园是一个丰满绰约、仪态万方的唐代仕女(水韵充盈),王家大院是  相似文献   

10.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7)
扬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个园是扬州园林中的代表之一。该文通过实地调查法、文献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分析个园在建筑、叠山、理水、植物等造园塑造上体现的"以四季季相为旨,竹为境"的特点,并在运用DM、MESH、FLUENT和PS、AI等软件的基础上,通过芳香植物布局分析、仿真风环境分析与园林特色香景游线的对比与分析,揭示园林嗅觉环境对于园林总体特征的影响,总结个园中腊梅和桂花在嗅觉环境中营造的"小中见大"的特点,从而阐述个园造园之精妙,以期有效补充、发掘扬州园林价值的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12.
陈从周先生《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理想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小中见大""动观静观""借景对景"三个法则,并以此贯穿全书。这三个法则是对中国造园理论的重要发展,是造园的重要方法,也是园林认知、鉴赏的基本观点。文章分析了三个法则的主要内容,并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二者在空间认知上的异同。最后结合笔者在住区设计中的实践,提出《说园》三法对当下实践的启示作用,以此寻求传统园林文化的当代呈现。  相似文献   

13.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4.
陈昱珊 《风景园林》2017,24(4):122-128
研究了晚明时期王世贞地位、生平、人生经历,分析其个人品性与主观欲求,对比研究了其早年园林作品离薋园和晚年弇山园,通过分析二者在造园初意、建造过程、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细节特点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总结王世贞造园实践的风格特点,探究其与人物生平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在园林建造中的地位和贡献,最终归纳这些造园实践所体现出的王世贞园林思想中山水观、建筑观、园林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一鹤园"是明代著名文人吴宽建于京城的私园,其布局巧妙,园境清雅,兼具北方私园与江南园林特征,是江南文人在北方造园的重要作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园记、园诗进行梳理与解读,结合考据法、比较法,推理得出"一鹤园"的空间结构,进而对其营建过程与背景、要素配置内容与特征、造园手法与观念等进行分析归纳,尝试推进对这一具有重要历...  相似文献   

16.
十七世纪的英国园林继承了法国和荷兰造园思想,尤其是那些规则的形式。但是到了十八世纪一场史上空前的造园艺术革命开始了,造园家摒弃了规则的几何式园林,创造了不规则式自然风致园。本文从介绍英国自然风致园林发展历程入手,总结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以及造园艺术特色,对学习英国园林历史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剑文 《园林》2020,(4):44-51
以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入美国,发展至今,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文章对中日园林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以位于波特兰的两座东方园林——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为研究对象,从布局特点及造园手法对比其各自特点,并结合其他美国东方园林指出中日设计趋向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展示方式上的融合趋向与写仿趋向,造园目的上的游憩化趋向与宣教化趋向,造园文化上的感知化趋向与叙意化趋向。研究旨在为中国园林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赵晶 《风景园林》2014,(3):112-115
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是西方园林历史上的一场革命,开创了不规则式造园的新时代。这一时期,杰出的专业造园师层出不穷,其中,兰斯洛特·布朗具有代表性。根据布朗所设计的园林内部结构、边界、周边环境、对效益的关注4个方面论述了布朗的造园特征,认为布朗的作品在园林的内部与周边乡村的风景一致;在边界处同乡村环境融合;对周边环境进行关注;并对经济效益做出了考量。最后简要论述了布朗对于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古典园林的意义在于与古为 新,在“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探索养 生思想与造园的关系是以其现实价值进行 古典园林研究的一种途径。通过资料分析 与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两者在四方面具有相 关性,即养生思想与造园主体同源,养生思 想与造园发展脉络相合,养生是造园目的之 一,养生思想影响园林要素营造。从文人园 林养生思想与造园的相关性角度,对古典园 林于“养生”的现实意义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