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中紫色土区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流失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总结报告,建立小流域土壤流失量、轻度以上侵蚀土地面积与农地、林地、荒地、其他用地面积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流失量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面积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1)农地、林地、荒地、其他用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2 353、2 319、12 162、-2 750t/km2·a;前三者的土壤流失比分别为56%、25%、19%,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农地,但在个别小流域,林地或荒地也会是产生土壤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2)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流失率分别为52%、34%、100%,土壤流失面积比分别为72%、16%、12%,农地流失面积比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但在个别小流域,林地流失面积比大于农地; (3) 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81、2 500、484、8 068t/km2·a;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土地土壤流失比分别为8%、33%、59%,强度侵蚀土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李子口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选取四川省南部县李子口小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流域山塘淤积情况,分析小流域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87 t/km2.a-1。为研究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 基本概况 沾利河小流域位于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属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老黄河故道,总土地面积91km~2,水土流失面积42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8.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0.2%,年侵蚀模数2885t/km~2;中度流失面积11.7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9%,年侵蚀模数4360t/km~2;强度流失面积21.78km~2,侵蚀模数6329t/km~2,  相似文献   

4.
除深度231~137cm的1963年137Cs蓄积峰外(4.26±0.35 Bq.kg-1),九龙甸水库长393cm的沉积剖面还有二个高137Cs或210Pbex含量的异常峰。上异常峰的137Cs和210Pbex含量分别为10.90±0.49 Bq.kg-1和59.20±3.4 Bq.kg-1;下异常峰仅210Pbex含量高43.40±6.4 Bq.kg-1。上、下异常峰分别和1998年春的森林火灾和1960年春的烧荒种地有关。下异常峰未有137Cs检出,可能和当时137Cs累积沉降量还较低有关。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的森林砍伐和其后的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和水库淤积有重要的影响。由于1958-1959年森林砍伐引起了强烈的土壤侵蚀,水库淤积严重,同期的淤沙速率和相应的淤沙模数分别高达83.86×104t.a-1和3255.4 t.km2.a-1。随着森林砍伐的停止和植被的恢复,流域内土壤侵蚀逐渐减缓。1960-1962年期间,水库淤沙速率和相应的淤沙模数分别降至40.88×104t.a-1和1587.0 t.km2.a-1;1963年后,更分别降至6.19~7.73×104t.a-1和240.2~291.5 t.km2.a-1。沉积泥沙粒度的变化对流域植被的破坏和恢复有较好的响应。大跃进期间森林砍伐引起的强烈侵蚀产沙,导致剖面下部泥沙粒度较粗;随着植被逐渐恢复,侵蚀减弱,剖面上部泥沙粒度变细。  相似文献   

5.
土壤侵蚀模数的移置与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小流域水利工程设计计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流域上缺乏实测泥沙资料的情况.现介绍一种无资料地区水利工程设计泥沙侵蚀量计算方法,在移用泥沙资料时,首先对设计流域和参证流域的土壤性质、地形和植被等土壤侵蚀因子进行对比,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修正.使移用的泥沙资料更符合设计流域的实际情况,可提高小流域设计中泥沙计算的精度,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7,(11):122-127
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为全面掌握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现状,需要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土壤侵蚀规律及空间分布等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典型小流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面获得的实验数据对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多项因子进行修正,并结合Landsat8影像数据反演了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1 510.11 t/(km~2·a),平均值为223.40 t/(km~2·a),年侵蚀总量约为118.56万t,整体呈西南和东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城区和章丘区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市中区、长清区、历下区和平阴县则以轻度侵蚀为主,说明市中区、长清区、历下区和平阴县是南部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东北沟小流域观测裸地、等高耕种、水平阶等3种措施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资料,研究不同措施下径流泥沙与降雨等因素的相互关系,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措施下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裸地和等高耕作措施下,径流深在土壤侵蚀特征因子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平阶措施下,土壤流失模数在土壤侵蚀特征因子中起主要作用。不同措施下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不同,在裸地和水平阶措施下,可以通过降雨量、雨强和雨前土壤含水量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来预测径流深和土壤流失模数,而在等高耕作措施下,用降雨量、雨强、降雨侵蚀力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预测土壤侵蚀特征因子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尖山小流域2005年被列为哈尔滨市重点治理小流域,几年来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9.08 km2,治理程度达8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1 870t/km2下降到470 t/km2,年人均收入由2 460元提高到3 950元.该流域水土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的分形特征及输移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分析了紫色土区小流域泥沙输移的特征。根据研究区库塘淤积资料及单元小流域地面侵蚀模数,计算了不同集雨面积小流域的泥沙输移比。应用分形理论的自相似原理,探讨了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并得出泥沙输移比(SDR)的统计模型,可用于估算紫色土丘陵区资料短缺小流域的输移比和产沙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鉴江流域的泥沙来源情况,基于降雨量、土壤类型、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土地覆盖类型数据,运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不同地区土壤侵蚀量。通过模型理论计算来分析论证鉴江流域泥沙主要源区,同时基于降雨量线性变化趋势预测流域来沙趋势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鉴江流域属于中度土壤侵蚀,年均土壤流失量为4932t/(km2·a);各镇土壤侵蚀量均值为0~24549t/(km2·a),大坡镇、罗坑镇、那霍镇、硃砂镇和马贵镇是主要泥沙源区;罗坑镇、云潭镇、那霍镇、播扬镇和东镇街是流域侵蚀情况最严重的地区;信宜和高州东北部地区(高州水库上游地区)降雨趋势显著上升,土壤侵蚀量也将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水土流失空间分布与面积变化趋势,以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的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5,2010,2015年遥感影像获取务川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估算石漠化等级空间分布,并运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建立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方程进行水土流失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有显著影响,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务川县2000~2015年林地面积增加80.37 km~2,旱地面积减少91.69 km~2;2010~2015年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263.73 km~2;2000~2015年微度侵蚀面积增加636.13 km~2,轻度侵蚀面积减少157.21 km~2,中度侵蚀面积减少356.28 km~2,强烈侵蚀面积减少111.23 km~2。务川县2000~2015年实施的退耕还林与石漠化治理工程使得水土流失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2.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形成速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烈的人为作用造成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了石漠化。而碳酸盐岩风化后残留物极少,土壤形成速度极慢,又导致石漠化的恢复极难。因此,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壤形成与流失的矛盾。目前对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的计算,都是基于剖面上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来推算的,溶蚀速率是通过灰岩标准试片溶蚀速率确定的,只考虑了岩-土接触面上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不考虑碳酸盐岩岩层间和岩体内部的风化作用。而可以包含以上3种成土模式的流域地球化学平衡法,则是在花岗岩地区建立起来的,应用在碳酸盐岩上,必须对其进行修正。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与花岗岩的差异较大,碳酸盐岩的风化分成2个过程,即碳酸盐岩风化形成残积物和残积物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风化速率计算中增加残积物风化模块,以区分碳酸盐岩基岩与残积物2个不同风化过程的方法,来修正基于花岗岩建立的流域地球化学平衡法,以适合碳酸盐岩上土壤形成速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东北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中游泥沙输移月年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统一体.东北黑土区有关河流泥沙输移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揭示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和泥沙运移机制.本文以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中游依安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站1957-1989年33年月、年时间尺度上的水沙数据,对黑土区河流泥沙输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月时间尺度上,水沙关系松散,径流量对泥沙量的决定系数为53.8%;年内月泥沙量存在着两个峰值,分别发生在春季的5月份和夏季的7月份,流域泥沙存在"存储-释放"的过程.流域泥沙量年际尺度差异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57年以来,泥沙量和径流产沙能力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地处滇黔桂连片喀斯特腹心地带,极具喀斯特山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结合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探索出包括石坎断面设计、砌筑、田间整地、蓄排引水工程配套等为主要内容的梯田建设模式。通过已实施工程的调查,这一建设模式的年保水率为37.4%,保土率为71.2%,玉米增产率为36.4%。对石漠化坡耕地粮食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50个市(县)的石漠化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轻的大致趋势。其中,重度石漠化危险区大致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东部一带,甘肃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地区及重庆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石漠化危险程度属于中度的区域大致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大部以及嘉陵江中上游部分地区。轻度石漠化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丘陵区、陕西南部部分地区、重庆东部以及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无石漠化危险地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东部、湖南东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全深剖面采样器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径流小区是土壤侵蚀监测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其集流桶中含沙量的测定则是侵蚀监测准确与否的关键。在以北京土石山区为代表的粗砂多砂区,传统的搅拌方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含沙量。因此研制了集流桶含沙量全深剖面采样器,意于以一种简单的采样技术代替传统方法来提高含沙量的测量精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的系统试验验证采样器的适用性。结果证明采样器的测量精度相对于传统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采集泥沙的机械组成符合实际侵蚀状况。  相似文献   

17.
人工降雨和放水冲刷试验下红壤坡面径流与泥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退化,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红壤坡面侵蚀规律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防治意义重大。以红壤坡面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工降雨和放水冲刷试验,选择5°,10°,15°,20°四个坡度,设计0.8,1.2,2.1,2.6 mm/min四种降雨强度(相对应的放水流量分别为1.4,3.0,5.7,7.0 L/min),对红壤坡面的径流和泥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试验条件下,红壤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均随着坡度和降雨强度(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尤以5°坡和0.80 mm/min降雨强度(1.40 L/min放水流量)下变化幅度最为明显,且在坡度较小时(5°和10°),人工降雨试验产流快;2种试验条件下红壤坡面径流量稳定时间为15~20 min,人工降雨试验红壤坡面泥沙量稳定时间为10~15 min,放水冲刷试验红壤坡面泥沙量稳定时间为15~20 min;径流和产沙总量随降雨强度(放水流量)和坡度增加而增大,在降雨强度(放水流量)和坡度较小时变化幅度较大;降雨试验的径流总量超过放水试验,产沙总量在降雨强度(放水流量)和坡度较小时,放水试验多,但随着降雨强度(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加,降雨试验多;5°坡在不同的降雨强度和放水流量下,径流和泥沙总量变化幅度最大,故应重视5°坡的水土流失预防。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红壤侵蚀规律,并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开展土壤侵蚀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肖时珍  肖华 《人民长江》2012,43(7):85-88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实现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国家“十二五”期间200个重点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试点县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十分重要。以贵州省赫章县为例,结合其“十一五”期间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指出,赫章县形成的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及初步建立的“资金整合、土地流转、以奖代补、耦合产业”机制,对过去3 a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州织金县石漠化防治对策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高贵 《人民长江》2010,41(9):101-103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贵州西部岩溶地区织金县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现状,基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适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与模式。最后指出,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rkov的石漠化景观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石漠化的治理和防御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贵州六枝特区199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石漠化数据为基础,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运用马尔科夫法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研究区石漠化演化以不变型为主,占研究区喀斯特面积的46.79%;②通过预测,到2030年轻度石漠化为研究区主导石漠化景观类型,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量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大量增加;③在现有模式下,研究区预测时段内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应加大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模式的调整,重点加强潜在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保护,避免石漠化生态修复进入死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