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的住宅设计有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追随欧美现代主义潮流,引进合理主义的住宅形式;一个是对“日本的”东西的追求。尤其是后者,建筑师在设计住宅时,总是强烈地意识到,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日本的”东西来。因为住宅是与生活有着最深、最紧密关系的建筑类型。就象在家庭里,日本人丢不开传统的日本饭菜一样,在住宅中把“日本”丢开也很难。虽然每个人都想追求这个“日本”,但究竟什么才是“日本”,看法却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出发,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打算,把自己的“日本”纳入自己的住宅里的。例如池边阳的“立体最小限度住宅”(1950)是个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已进入长寿型社会,延长老人的健康寿命期减轻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是进入长寿型社会各国共同的课题。在以居家养老为主流养老模式的大环境下,改善居住环境,帮助老人实现自立生活是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住宅适老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首先参考日本在住宅适老化改造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总结出日本适老化改造的理念、内容和技术特点;其次基于日本对老人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研究,明确日常生活自立对确保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以预防为主线的渐进式适老化改造理念和改造内容,并通过自检表的形式明确了具体改造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如何安排高龄者的退休生活是目前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介绍了日本爱知县福祉法人太阳树老人之家独出心裁的规划理念及设计思想,为设计老人住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银色住宅的需求分析与反按揭贷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霖 《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0):67-70
所谓“银色”住宅,是指专为老年人设计居住的住宅。银色住宅社区内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视野开阔.安静卫生:突出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和休息空间等,以便老人能够在幽雅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而且银色住宅是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不仅在楼层、医院、交通、服务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身体特点,更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徐峰 《世界建筑》2001,(12):56-57
日本集合住宅的开发起源于1955年,当时日本住宅公团刚刚设立,以开发郊外住宅为主。其中nLDK的典型户型的开发,促使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对日本人居住意识的现代化影响深远。1990年代以来,集合住宅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发区位上,郊外住宅开发逐渐被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所取代;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形态向着多样化居住形式转变,如:单身的、多人合用的高龄者住宅等等。此外,在住宅中多设有工作空间,即所谓的“SOHO”,目前这种住宅正在成为一种开发趋势。基于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外老年居住建筑发展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进入“老年型”,全球的人口结构也都在趋于“老化”。本文就老年居住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对策,进行了介绍:欧洲“福利国家”和北美富裕国家的老年人独居者占绝大多数,因而这些国家十分注重老人住宅、社区服务以及养老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而日本和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则全然不同,他们更重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老人大多与家人同居,为鼓励老少同居,在住房供应方面采取了倾斜政策,并重视研究开发适合老少同居的新型住宅体系。  相似文献   

7.
1日本的公共住宅体系 类似于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日本,由政府出资或主导建设的住宅称为“公共住宅”。日本早期的公共住宅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1950年成立了“住宅金融公库”,开始向建房者和购房者提供长期低利息的融资。1951年颁布了“公营住宅法”,开始了公营住宅的建设,主要面向纯福利性的低收入层。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1955年成立的“日本住宅公团”,主要是城市住宅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的高速发展,日本城市居民的居住要求趋于多样化和高标准.为此,日本最大的城市住宅综合建设集团——住宅·都市整备公团于90年代初提出21世纪住宅新概念,并开始这种新概念示范住宅的建设.新概念总结了各个年龄层次居住者的价值观变化及其对下世纪新的居住方式的要求.强调由于经济的发展,居住意识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1.65岁以上的银发阶层在经济宽裕之后走向精神生活的追求,其中有的开始尽情享用都市文化,有的却追求精神的放松和身体的保养.2.51~64岁的战争体验派们开始要求更加宽敞的生活空间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政府历来对老年人住房比较重视,采取了种种有效措施来解决老人的住房问题。目前,加拿大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装饰设备较为齐全的住宅里。 解决老年人住房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兴建老年公寓及老人社区,其中包括普通老人住宅、服务性老人住宅和护理性老人住宅三类;二是建造活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届日本塔基降建筑设汁“都市发光体”方案竞赛中,建筑系89级研究生叶钧等人合作设计的竞赛方案获得第2名。在最近结束的“住宅是居住的电子装置”国际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中,89级研究生孙继伟同学以一个题为“单身老人公寓————让灵魂永生的电子装置”的竞赛方案,获得荣誉奖。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住文化     
日本住文化协会等有关单位正积极进行对21世纪的城市住宅、老龄化社会住宅等问题进行研究。各住宅公司之间,通过“住宅展示场”的方式展开竞争。居民的参与对住宅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进入各个家庭。住宅事业一直在兴旺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邱勤 《中外建筑》2010,(1):86-88
老龄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住区老龄人口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当前住宅设计如何适应老人生活的课题正在逐渐被人们关注。住宅单元入口作为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是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其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到居民尤其是老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讨论归纳出适应老人使用的住宅单元门厅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国外     
《建筑与文化》2013,(7):137-137
日本 “几何森林”住宅方案公布 solo house系列从世界上最著名的事务所设计的可建造住宅概念中捕捉了属于21世纪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状态。它们代表了当前居住建筑的某些标志,并不是用来描述一般住房的基准而是作为功能性住宅时代精神的化身与体现。其中就有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灾难的频发,无论是居民自建型还是设计师主导式的“可移动住宅”设计非常广泛。本文通过3个案例介绍日本“可移动”住宅的发展和思想演变,探究“可移动”住宅背后的设计思潮,并对未来的住宅模式提出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59%,同1982年相比,上升0.96%,预计到1995年将达到1.3亿。城市老人住宅是适应老人生活需要的住宅。本文拟就现有几种类型老人住宅建筑设计中有关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王彤哲 《城市建筑》2013,(24):61-61,72
通过日本集合住宅,介绍了日本建筑师精打细算,充分挖掘住宅空间功能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住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居室要有“阳光”和“呼吸”通道,合理设置尺度适宜的空间,用精品意识打造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2月30日下午,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组织的“住宅沙龙”在该院的人才培训中心举行了第十二次活动。这次活动的话题是“国际老人年与老人居住建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过70古来稀”已经成为历史。据统计,目前世界上60岁以上的老人以每天100万的速度增加。如何为这些老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把自己的宝贵年华奉献给社会之后,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供其安度晚年。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种托老所、敬老院等社会化老人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彭涛 《四川建筑》2006,26(6):35-38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状况更依赖于家庭所在社区,所以促进居住社区老年设施的发展,是解决空巢家庭居住问题的必要条件。文中从城市角度考虑空巢家庭的居住问题,从居住社区整体来考虑空巢老人的居住模式问题及住宅设计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使空巢老人的生活融入普通社区和人群。  相似文献   

19.
《建造师》2008,(9):80-80
目前很多住宅设计的色彩缤纷已经并不稀奇,不过坐落在日本东京郊外三鹰市的一座住宅就不一样了,堪称世上最花哨的住宅,这栋住宅楼日本名称叫“三鹰天命反転住宅”英文名称叫“Reversible Destiny Lofts”,而翻译成中文为“转运阁”。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日本人为了解决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并使年轻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生活,开始流行一种“老少居”住宅。 在亚洲各国中,日本是率先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国家。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日本老年人的户数,已占总户数的25%以上,即在4个日本家庭中,就有1户是老年人家庭。在日本,一些年轻人成家立业之后,大多不愿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自己另立门户,单独生活。但是,不少老年人又特别需要年轻人的照顾。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而“老少居”住宅,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满足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