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羟肟酸类捕收剂性质和羟肟酸类捕收剂与钨矿物作用特性的描述,表明羟肟酸浮选钨矿物最佳pH在pKa附近,此时药剂吸附量最大,ζ电位更负,羟肟酸与矿物表面金属或金属离子羟基化合物发生螯合反应。同时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羟肟酸在钨矿物表面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同时存在不均匀、物理吸附,最终形成多层吸附。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矿物某些表面特性:表面化学组成、异向性表面、表面能的结构、表面电性、表面不均匀性和表面溶解性与可浮性之间的关系,井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钨业》2020,(2):23-28
本研究利用MS模拟和XPS表面测试技术,从晶体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油酸钠作捕收剂时,白钨矿等6种含钙矿物自然可浮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得出油酸钠浮选含钙矿物,可浮性的大小顺序为:方解石>氟磷灰石>萤石>石膏>白钨矿>硅灰石。含钙矿物晶体结构中Ca-O键的离子性程度对矿物表面元素种类和元素的相对含量有直接影响。X-O键的共价性程度则对Ca-O键的强度产生影响。由于油酸钠通常以化学吸附和静电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金属阳离子区域,所以具有较大ΣCa~(2+)/ΣO~(2-)(F~-)值的萤石、方解石、氟磷灰石在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可浮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稀土》2020,(3)
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试验、FT-IR分析和人工混合矿试验,结合浮选溶液化学,研究了邻羟基萘甲羟肟酸(以下简称H_(205))捕收剂体系下硅酸钠对氟碳铈矿和萤石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硅酸钠对萤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原因在于硅酸钠在萤石表面发生化学吸附,阻碍了H_(205)在萤石表面的吸附,使得矿物表面亲水。人工混合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硅酸钠后,精矿REO品位从16.91%增加到18.62%,说明硅酸钠对氟碳铈矿和萤石的浮选分离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N-亚硝基苯胲铵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特性,考察了药剂pH、药剂浓度、矿浆温度对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N-亚硝基苯胲离子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矿物表面活性质点在矿物表面的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低温条件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而温度升高时则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中ΔGΘ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随药剂浓度增大而升高;研究条件下,药剂在金红石表面的吸附属于离子交换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6.
钨矿选别过程中,黑、白钨矿分别主要采用重选法和浮选法回收.但因为重选难以高效回收微细粒黑钨矿以及浮选过程中白钨矿难以与含钙矿物有效分离等原因,导致钨矿回收率低或品位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黑、白钨矿的表面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介绍了黑、白钨矿表面特性的研究现状,主要评述了黑、白钨矿表面键的断裂、表面化学组成、表面异向性、表面电性以及表面溶解组分对钨矿可浮性的影响.对未来钨矿表面特性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锂辉石赋存的伟晶岩矿床因风化蚀变作用,矿石易于泥化,而细泥因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吸附特性强烈,易吸附罩盖于矿物表面,降低矿物可浮性及矿物间表面性质差异,致使锂辉石与脉石矿物难以高效分离.为提高锂辉石-脉石-细泥多元体系中矿物浮选分离效果,通过浮选试验、浊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Zeta电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相似文献   

8.
通过黄铁矿纯矿物浮选实验、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分析、Zeta电位测定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研究了工业回水中超标离子(NH+4,Mg~(2+),Ca~(2+),F-)对黄铁矿浮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回水中NH_4~+可以提高矿物表面的电位,扩大黄铁矿浮选的pH值范围,红外光谱表明其能促进黄铁矿与黄药发生化学吸附,且矿物表面黄药吸附量随着NH+4的增加而增加,经NH_4~+活化后,黄铁矿浮选回收率提高15.5%。而回水中Ca~(2+),Mg~(2+),F-会抑制黄铁矿对黄药的吸附,浮选回收率平均下降10%。其中,Ca~(2+),Mg~(2+)在黄铁矿表面易形成亲水膜,阻碍黄铁矿对黄药的表面吸附;Zeta电位测试发现F-吸附在矿物表面导致矿物表面带负电,与同为阴离子的黄原酸根离子形成竞争吸附,减少了黄原酸盐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降低了其可浮性。  相似文献   

9.
黑钨细泥采用重选法回收指标不理想,为提高黑钨细泥的回收利用率,对黑钨矿浮选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介绍了黑钨矿表面结构和溶液离子对黑钨矿浮选影响的研究现状,黑钨矿组成独特,其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别。锰铁比不同的黑钨矿,其可浮性存在差异,与药剂作用机理相当复杂,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尽相同。溶液离子来源广泛,对浮选过程具有较大影响,可活化矿物促进药剂在其表面的吸附,抑制矿物减弱药剂在其表面的吸附,与浮选药剂相互作用而消耗药剂。因此,研究黑钨矿表面结构特性以及溶液离子的影响有助于精准化控制黑钨浮选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利用X—射线光电能谱研究戊基甲黄药在硫化铅(PbS)沉淀上吸附有关的表面化学反应方法,实验结果是用高纯度天然硫化铅(方铅矿)样品在哈利蒙德管中进行的实验室浮选试验得到的。实验发现,矿物表面的预先氧化是黄药类捕收剂在沉淀的PDS及方铅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溶液中,仅仅是空气中的氧不能为黄药的化学吸附提供必要的表面氧化程度。通过与PbO的离子交换和沉淀,黄药  相似文献   

11.
生物浮选法是近10年来将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浮选工艺结合发展起来的处理各种难选矿石的一种新方法,本文考察了矿物表面微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微生物种类和驯化条件等。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时间为6min。矿物表面生物吸附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下降,在pH值为2时,矿物表面微生物的吸附率最大。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有一个最佳温度,主要是因为温度影响着细胞酶的活性,细菌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生物吸附也有其适宜的反应温度。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能够改变微生物对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从而改变矿物表面亲水性,进而实现矿物的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12.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碱性介质浮选法中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廷励 《云南冶金》2004,33(2):21-27
通过浮选溶液化学和电化学研究以及借助于动电位,吸附量、红外光谱测试手段,研究了碱性介质浮选法浮选富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中的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过程中碳酸钠以及硫酸铜、丁黄药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长石、石英和方解石为金精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脉石矿物,在氰化浸出过程中金会部分吸附到脉石矿物表面,从而造成金流失。本文研究了氰化条件下金在脉石表面的吸附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脉石投加量为15 g、接触时间为20 min时,金的吸附率达到最高,此时长石、石英和方解石对金的吸附率分别为14.80%、3.70%和2.48%。采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双常数模型和Elovich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发现金在三种脉石表面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双常数模型(R2>0.96),表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较易发生。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表明,脉石表面的≡Si—O-为主要的金吸附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水锌矿单矿物及人工混合矿进行了试验,得到较好的结果。ζ—电位和红外光谱都表明,该系列捕收剂在水锌矿表面主要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5.
用TF112浮选分离金红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浩 《稀有金属》1992,16(3):161-167
研究表明,十二烷基胺基双甲基膦酸(TF_(112))是金红石的良好捕收剂,六偏磷酸钠可抑制方解石、磷灰石和石英。以TF_(112)作捕收剂,六偏磷酸钠作调整剂可实现金红石与硅钙质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通过光电子能谱等研究TF_(112)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认为:TF_(112)在金红石、方解石和磷灰石表面均发生化学吸附,其中金红石和方解石表面分别生成TF_(112)的钛盐和钙盐。在方解石和磷灰石表面还伴有物理吸附。分析矿物组成和晶体结构认为,矿物表面阳离子活性质点种类的不同和质点分布密度的差异是导致金红石与方解石、磷灰石出现可浮性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Cu^2 和Pb^2 在几种硅酸盐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及矿物表面元素在金属离子及捕收剂油酸钠吸附前后电子结合能和相对含量变化,结合矿物在金属离子作用前后可浮性的变化,分析了金属离子和捕收剂在不同硅酸盐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浮选、表面电特性及吸附量测定试验表明,在强碱性介质中,Na_2CO_3、NaF 对 Ca~(2+)活化的绿柱石、锂辉石的抑制强弱顺序为 Na_2CO_3>NaF,作用机理为 CO_3~(2-)、F~-吸附到矿物表面,致使矿物亲水性增加。Na_2S 对 Fe~(3+)活化的矿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系 HS~-和 Na_2S 水解使矿浆 pH上升综合作用的结果,Na_2S 氧化产物不具抑制作用。Na_2S 对绿柱石上吸附的铁的选择性解吸,可能为绿柱石进一步吸附 Ca~(2+)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吸附量测试、纯矿物浮选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过程及对蛇纹石浮选的活化机理.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能够自发进行,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量随p H值升高而增大.Cu2+和Ni2+离子在弱碱性条件下对蛇纹石具有活化作用,活化机理为铜镍的氢氧化物沉淀和羟基络合物作用于蛇纹石表面,形成活性位点,黄药在活性位点上吸附生成黄原酸铜或黄原酸镍,从而使蛇纹石表面疏水性增大,浮选受到活化.   相似文献   

19.
酸性矿山废水与含黄药选矿废水淋溶铅锌尾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铅锌尾矿环境中酸性矿山废水、选矿废水(含乙基黄药)连续淋溶铅锌尾矿试验,研究渗滤液和脉石颗粒变化,并以此分析自然中和与沉淀吸附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淋溶后矿物颗粒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铁离子、铅离子和镉离子含量分别为200、20、5mg/L的酸性淋溶液与乙基黄药浓度为100mg/L的选矿废水经过淋溶柱后,由于碳酸盐的自中和特性,渗滤液的pH为7~8;渗滤液中镉、铅离子含量均小于0.05mg/L,并且渗滤液中乙基黄药的去除率为99%以上。矿物颗粒表征结果表明,乙基黄药没有影响铁矿物的形成,脉石颗粒表面覆盖了Ca(OH)2、CaSO4亲水性钙膜和铁矿物,并且铁矿物会吸附铅离子和镉离子。  相似文献   

20.
以石英、长石和方解石3种典型脉石矿物为吸附剂,NaCN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时间和吸附剂添加量对CN-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固着液滴接触角检测法分析了脉石矿物表面吸附CN-前后的润湿性差异,对吸附结果进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对CN-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性和选择性。通过动力学研究发现:石英和长石对CN-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CN-与方解石之间存在键合吸附作用。通过检测接触角发现:CN-的吸附导致脉石矿物表面亲水性增强,其中以石英表面接触角的降低最为明显。经过SBX浮选药剂作用后,脉石矿物表面接触角有所增加,但仍呈现亲水性质。说明氰化作用不会造成氰化渣浮选回收硫化矿时非目标矿物的跟浮,为实现氰化渣中矿物高效分离浮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