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油气区域勘探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盆地分析与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区带和圈闭分析与评价,油气藏描述与评价以及对以上诸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的资源序列研究,盆地分析包括地层发育史,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和热史,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层等4项静态要素,以及油气生成与运聚的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生烃凹陷的生烃量和圈闭的聚集量,区带分析是对有成因关系的圈闭带进行分析,圈闭分析与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田的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油气分布等进行描述与评价,贯穿圈闭预探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资源充列包括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计算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资源潜力比。  相似文献   

2.
油气区域勘探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盆地分析与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区带和圈闭分析与评价、油气藏描述与评价以及对以上诸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的资源序列研究.盆地分析包括地层发育史、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和热史,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层等4项静态要素,以及油气生成与运聚的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生烃凹陷的生烃量和圈闭的聚集量.区带分析是对有成因关系的圈闭带进行分析.圈闭分析与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田的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油气分布等进行描述与评价,贯穿圈闭预探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资源序列包括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计算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资源潜力比.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作为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独立地质单元,其中的油气藏分布与盆地类型和生烃洼陷等有着良好的成因联系。这种自然分配过程可以用发现过程模型来描述和分析,进而作出科学预测。利用对数正态模型对辽河盆地某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藏规模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孙红军  汪小平 《勘探家》2000,5(3):55-58
含油气系统作为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独立地质单元,其中的油气藏分布与盆地类型和生烃洼陷等有着良好的成因联系。这种自然分配过程可以用发现过程模型来描述和分析,进而作出科学预测。利用对数正态模型对辽河盆地某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藏匠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齐家—泰康地区油气田规模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延防  丛金山 《勘探家》1998,3(3):31-36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及齐家-泰康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田分布特点,建立了距离序列的GM(1,1)油气田规模预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预测了研究区西部的构造油气储量及其分布,利用油田规模序列法预测了油气田单体储量及其序列。  相似文献   

6.
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堡凹陷543个油藏、大民屯凹陷911个油藏、徐家围子凹陷16个气藏和全国43个大型油田储量的分布,发现不仅油气藏储量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储量丰度分布和储量空间分布也同样具有分形特征。据此,提出了基于随机模拟技术和傅立叶变换功率谱方法的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的二维分形模型,用于描述区带油气资源的分布。利用该模型修正资源丰度、排除高风险区域、设置丰度经济界限,既可以预测不同含油气概率地区的资源量,又能够指出资源空间分布位置。在徐家围子凹陷预测出剩余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凹陷东南部,为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为例,详细论述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的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在油藏评价、准确计算油气储量、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濮城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运聚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运聚系数是指其油气聚集量(或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它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东濮凹陷濮城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为勘探程度高、地质认识程度高及油气资源探明程度高的地质单元,是一个洼中隆构造.其供烃边界分布清楚,对油气藏特征、成藏条件、及成藏历史认识深刻,可视为一个由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运聚系数研究是评价各地质要素对油气运聚效果的综合影响,用盆地模拟方法计算出最大生烃灶的有效烃源岩的生烃量,然后以现今已经聚集的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基础,利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及翁氏旋回法预测出最终可探明的油气地质储量,近而反算出该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运聚系数分别为12.9%~15.6%(油)和0.905%(气),该结果对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油气运聚系数研究及选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油气源及成藏时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源多且多期成藏,油气藏类型也很复杂,油源对比和研究油气藏形成时期对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应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油气碳同位素,油岩轻烃,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逐步判识塔中地区油气源,确认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其中的泥质灰岩评价为较有利烃源岩),存在两大成因类型油气,即高成熟早期海相有机质成因油(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烃源岩)和高成熟湿气(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利用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排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认为塔中地区有3期排烃高峰及成藏期,第一期主要为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加里东期),第二期为二叠纪至三叠纪,第三期为白垩纪至现今(喜山期)。高成熟湿气喜山期侵入原生残留油藏有一定普遍性,可改造稠油、软沥青,使这类油藏仍有潜在勘探前景。图3表2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1.
断块油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东营凹陷的永安镇断块油气田为例,根据油气分布特征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探讨了断块同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研究区主体部分为一被阶梯状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东西向延伸的南掉正断层将其切割成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3个台阶,4个含油断块区。早第三纪末东营运动断裂活动断裂不仅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也造成了地层的大幅度的倾斜,油气一方面沿断裂垂向田深部运移于浅部,另一方面横穿断层向相邻断块运聚,形成大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未来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预测了世界中长期油气能源需求将以低幅度增长.中国在能源发展中油气仍需保持必要的比例,认为100年来,石油地质理论经历了三个重大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对油气的不断需求,石油地质学面临着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挑战,从世界石油地质和勘探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地质和油气发展状况,提出了9个方面的石油地质理论问题,即跨若干重大构造期油气藏的形成、深层油气藏形成机制、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有效配置、新构造运动形成的高成熟裂解气藏和生物降解为重油——沥青矿藏、未成熟原油的聚集规模、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区带、天然气区的形成、构造与沉积对成烃与成藏全过程的具体控制和封盖层在油气聚集区对烃类相态和分布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评价天然气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天然气形成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理论基础、动力学参数模拟计算、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应用于天然气评价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揭露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不仅受母源、成熟度的影响,而且与运聚条件、沉积盆地增温速率有关;累积聚集气与阶段聚集气在碳同位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别;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盆地会存在差异,不仅取决于气源条件,还与聚集历史、沉积-构造史有关。我国天然气藏成因复杂,具有多期、多源的特点,对这类天然气的成因研究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油气藏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油气藏模式是对油气藏赋存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油气藏形成机制和破坏作用的科学解释,油气藏模式分为描述模式与成因模式。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探讨并初步建立了油气藏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海相成因的天然气藏分布于塔北、塔中和巴楚隆起上,它们在气组分、相态、非烃组分和碳同位素上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对轮南9井石炭系、塔中1井奥陶系凝析气藏和玛4井奥陶系干气气藏三个典型气藏中天然气成因分析,识别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综合地质分析,总结出干酪根晚期裂解干气充注古油藏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晚期发生内部原油向气的热裂解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裂解形成的干气运移至新的圈闭形成干气气藏等3种类型的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自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及其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如下认识:大型鼻状构造与三角洲砂体的叠合控制侏罗系油气聚集,中下侏罗统属于不稳定的浅水湖泊群—沼泽沉积,湖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具有自生自储条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沙坝是主要储集层。侏罗系自生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聚为主,富集在大型鼻状构造的脊部、转折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局部高点,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次是断背斜、断鼻油气藏。切割大型鼻状构造的断层是深部二叠系油气进入侏罗系储集层的通道,在特定地区形成混源。油气藏最早在侏罗纪末开始形成,经历了多阶段充注和调整,第三纪盆地南部剧烈沉降,促使油气进一步聚集成藏。图2 表1 参19 (刘银河摘)  相似文献   

18.
胡庆油田反向正断层形成机理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探讨胡庆油田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机理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认为,北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受北东一南西向张应力及右旋剪切力控制,反向正断层的走向与张应力方向基本垂直;反向正断层的相对挤压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油气主要分布在断层弧形内侧相对应力集中区和几条断层组成的向油源区敞开的断块区。  相似文献   

19.
莫里青断陷天然气成因与运聚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莫里青断陷烃源岩成熟度不高,在断陷的大部分地区只发现油藏,其溶解气含量也很低,但在断陷的东南部靠近东南缘的伊23井和伊14井发现了以气为主的气藏。认为莫里青断陷的天然气并非典型的油型气,也不是典型的煤型气,而是与其特定的母质类型有关的天然气;莫里青地区的天然气主要与凹陷深部的烃源岩亲缘关系密切;向东南方向,天然气发生明显的运移分异作用,伊23井和伊14井气藏是油气运移分异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103,自引:12,他引:103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剖面呈透镜状,油气通过砂体-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3类9种油(气)藏类型,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均构造型油气藏组合,储量丰度大;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分布范围广,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成藏组合。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渤海迁移,是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富集于邻渤海的沾化凹陷的主要原因,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存在巨毯状输导层在下、树枝状砂岩透镜体在上的河流层序结构,是形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前提;存在油源断裂网和将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是它源油气向上输导的关键;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中存在圈闭,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核心。具有类似条件的沉积盆地,可能也存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一石油地质新理论为勘探次生油气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