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的多室电极焙烧炉近几十年来基本上是沿着增大炉室容积(50~80%)和增加炉室数量的方向发展。而加热墙的结构及炉室中炉箱的数量保持不变,有变化的只是炉箱的尺寸。这样改革的结果,多室焙烧炉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大约2倍。但是,炉室容积49.2米~3的30室焙烧炉多年运行的经验暴露出了炉子的许多缺陷: ——炉室中上下温度相差很大,高达250~300℃,引起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上下不均,造成产品成品率下降; ——炉室的热惯性大,不能按工艺上许可的加热速度焙烧制品。发现的这些缺陷限制了焙烧过程的强化,使得制品的焙烧质量,特别是需求量不断增长的长尺寸大规格电极的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用焦炭沥青制成的生制品的热处理是生产碳素陶瓷材料的主要生产工序之一,这个热处理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焙烧,一个是石墨化。焙烧是在烧煤气韵多室环式炉中进行,而石墨化则在电阻炉中进行。对碳素半成品分阶段进行热处理的缺点是:设备生产能力低,炉室容积大而生产出来的仍是在产品,以及附加能耗大和冷却时间长,特别是焙烧半成品的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带盖环式焙烧炉选择最佳炭块焙烧曲线,加强焙烧炉的调温和负压控制,增加焙烧炉炉盖保温层及做好炉盖与炉体的密封,改造原有环式焙烧炉炉室的料箱结构以扩大炉室装炉量等节能工艺技术的实施,有效降低了焙烧制品的能源单耗,增加了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炭素厂用于电极焙烧的环式炉一般为30室,32室,基本上还是五十年代由苏联引进的炉型,近年来已略有改进。合肥炭素厂在1985年初建成的十八室带火井环式焙烧炉,由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设计。吸取了日本、西德同类炉子的一些长处,在国内具有新的特色。通过一年多生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本文试图对该炉在结构等方面的一些改进和使用情况作一初步评价,仅供有关单位参考。 1.主要改进方面及其优点与国内以前的环式焙烧炉相比较,该炉主  相似文献   

5.
封闭式(有炉盖)和敞开式(无炉盖)多室环形焙烧炉在国内工厂电极制品焙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炉箱内的温度场是决定焙烧制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炉箱内的升温曲线主要是根据经验关系数据来计算的。例如,为了计算电极的加热曲线,广泛采用文献的作者们所推荐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确保焙烧品达到高质量的升温曲线。为保证炉箱内计算温度曲线所需的燃烧产物温度变化,曲线是通过试验来选定的。这些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完整地计算炉箱内的温度。而且,众所周知,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是炉箱内各点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上海碳素厂(以下简称上碳)32室无火井带盖电极焙烧炉所用燃料是城市煤气,焙烧最终温度为1250℃。从电极焙烧炉热平衡测试全过程来看,焙烧炉炉盖热损失占整个热损失的一大部份。同时散出的热量也造成了恶劣的环境,劳动条件极差。因此上碳本着节能和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对焙烧炉炉盖进行了节能探讨。上碳厂原焙烧炉盖,砖厚250毫米,以比重为1.3轻质粘土耐火砖砌成。详见图1。  相似文献   

7.
前言根据国内外碳素焙烧的概况,我国目前大部份碳素焙烧炉在炉体所采用的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方面,在工艺制度和生产操作以及燃烧装置和自动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同类型炉型相比,存在较多的差距,这种种差距集中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单位产品的热耗较大。国外敞开环式焙烧炉每吨阳极产品的热耗量一般约为80~110万千卡,而国内敞开环式焙烧炉每吨阳极产品的热耗量达200多万千卡;国外有盖环式焙烧炉每吨阳极产品的热耗量设计指标为55~86万千卡,而国内较好的生  相似文献   

8.
传统阳极焙烧炉采用6室焙烧运行方式,具有阳极焙烧处理温度难控制,阳极制品最终温度难保证等缺点和不足,通过对阳极焙烧炉燃烧系统运行过程的研究,应用焙烧炉7室焙烧技术对炭阳极进行焙烧,改善了制品焙烧温度,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燃气消耗,为国内同行业阳极焙烧炉的生产运行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栗兵 《炭素技术》2010,29(1):44-47
为了确定36室带盖有火井环式焙烧炉焙烧最高温度,对36室环式焙烧炉温度场及电极芯部温度进行了测试,对试验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焙烧最高温度1150℃,保温40h,360h/10室运转完全可以满足焙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上海碳素厂(以下简称上碳厂)在对32室碳素制品焙烧炉的热平衡测试中发现烟气损失的热量高达31.4%。原因之一是32室焙烧炉中各炉室负压、排烟机的负压偏大和焙烧炉到排烟机之间烟道不严密,而造成烟气流量大,流速高,烟道负压损失也较大,大量冷空气被吸入。根据资料介绍,尾部炉室加热墙火道中燃烧物运动的换算速度控制在1~1.5米/秒,空气过剩系数α≤5,其办法是高温炉室的负压控制在0.5毫米水柱左右。因此,上碳厂按其介绍的数据对32室焙烧炉进行了测定和调整,使焙烧炉负压,空气过剩系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在碳素制品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粘合剂与碳素粉末的混合,还是焙烧后或石墨化后产品的浸渍,都与表面化学中的润湿现象密切相关。在混合过程中粘合剂必须对碳素粉末表面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这样才能附着在上面并进一步铺张开来。在浸渍过程中,浸渍剂必须对焙烧后或石墨化后的产品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这样才能浸渗到产品的空隙内。由此可见碳素制品生产中的润湿现象与制品的质量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从热力学(必要时结合动力学)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内现有的有火井与无火井电极焙烧炉炉体四周及炉内总烟道顶部空间都采用黄砂作填料,数量要达到几千吨。黄砂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对加热后耐火砖热膨胀引起的炉墙变形和倾斜起支撑作用,支撑电极焙烧炉炉体耐火砖,增加炉墙强度,同时也起到炉体保温,防止和弥补炉体少量变形后出现的漏气、裂缝等作  相似文献   

13.
<正>焙烧是炭和石墨制品生产的主要工序之一,是炭素三大热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生制品焙烧质量对成品质量和后工序成品率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最常使用的焙烧设备是环式焙烧炉。环式焙烧炉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焙烧炉室串联组成的,分为带盖环式焙烧炉与敞开环式焙烧炉。带盖环式焙烧炉(以下简称带盖炉)与敞开环式焙烧炉  相似文献   

14.
李圣华 《炭素技术》2005,24(4):47-50
焙烧是炭素制品生坯在填充料保护下、装入专门设计的加热炉内进行高温热处理,使生坯中的煤沥青炭化的工艺过程。焙烧是炭素制品生产的主要工序之一,焙烧生产周期较长,而且能耗较高,生坯焙烧的质量对成品质量和后工序的成品率都有一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炭素企业使用的焙烧炉有:环式焙烧炉、隧道窑、倒焰窑、车底式焙烧炉、回转床式焙烧炉、单室炉等多种。  相似文献   

15.
《炭素》1975,(4)
碳素制品生产使用的粘合剂有两种机能,其一是在制品焙烧时焦化,留下足量的强固的碳,使制品获得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均一的物理、化学性能;其二是具有粘合性,能浸润碳素粉粒使成可塑的料糊,这种料糊或压粉能受压成型,压件在自重作用下不致变形,任何使用在碳素制造上的粘合剂都必须兼有这两种机能。目前,碳素工业所用的粘合剂有两大类:煤焦油沥青类和人造树脂类。  相似文献   

16.
《炭素》1979,(1)
在碳素制品生产工艺中,焙烧是十分重要的工序,黑色制品(或称纯碳的制品)都要经过焙烧。焙烧产品质量不仅取决于焙烧条件,而且有赖于前面各个工序质量。有色制品(含金属组份的半制品)则是由烧结工序来完成热处理。 经过压制工序的碳素半制品,埋入填充料之中,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送进碳素生产窑炉进行热处理,称焙烧。  相似文献   

17.
炭素焙烧炉节能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谭芝波 《炭素技术》2010,29(5):53-55
焙烧炉是铝用炭阳极生产线中的主要生产设备之一,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焙烧使阳极达到必要的质量特性。焙烧炉炉型结构及焙烧工艺控制直接影响焙烧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硫化精矿的沸腾焙烧,产生大量的过剩热能,冶金计算表明,焙烧一吨锌精矿所产生的剩余热能,可以产生0.6—0.7吨蒸汽。由此可见,合理利用沸腾焙烧炉的废热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厂于1958年改建沸腾焙烧炉以后,即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废热利用试验工作。首先在硫铁矿沸腾焙烧炉上进行炉气废热锅炉的工业试验。通过几次的设备改进之后,已成功地生产2—4公斤/厘米~2的低压蒸汽,随后又进行锌精矿沸腾焙烧炉沸腾层废热和炉气废热利用的试验工作,并将炉气废热生产1-3公斤/厘米~2的蒸汽用于生产,初步计算全年可给国家节约煤炭7200吨,价值11万元。  相似文献   

19.
冯建国 《炭素技术》2012,31(3):63-67
挤压石墨电极生制品焙烧在石墨电极生产工序中承上启下,不但能验证上道工序压型品的质量,又能影响下道工序石墨化品的质量.因生产周期长,影响质量因素多,控制手段不理想,导致质量事故频发.为保证石墨电极生坯的焙烧质量,国内外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多采用车底式焙烧炉和带盖环式焙烧炉进行石墨电极生制品焙烧.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一般一次焙烧采用的设备为带盖式环式焙烧炉,再次焙烧采用隧道窑。随着国际技术交流的不断增加,一种既能用于一次焙烧又能用于再次焙烧的设备在国内炭素行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根据其结构形式,将其称为车底式焙烧炉。本文主要就车底式炉在石墨电极二次焙烧中的应用作扼要论述。1车底式炉1.1概述车底式炉是多个单体设备联合使用的,每一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