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京杭运河德州段的地理水文、河道历史演变和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从防护措施、优化管理、保护水生态与水资源、整合地域文化、开发文化价值和营造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氛围等方面提出保护开发德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措施建议,以保护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运河已被列入2014年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水利、文物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保护规划。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未来京杭大运河的水行政、工程管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指出了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现有管理制度。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工程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基于对京杭大运河水利功能可持续发挥的目标,提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完善及创新运河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程与区域水环境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徐州以上,由黄河北泛泛道形成的耐牢坡河,对会通河济宁以南水道和泗水流域水系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徐州以上黄河决溢直接关系会通河-黄河漕运水道的水源丰枯。明前期引沁入汴入河的努力,维系了近200年黄河水道通航。河行漕运最后以徐州洪、吕梁洪淤塞而终结;(3)会通河济宁以南,徐州以下黄河水道的淤积是区域水环境蜕变,泇河、中运河及微山诸湖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微山湖等具有水源调蓄功能运河水柜产生,使运河最终摆脱了对黄河水源和水道的依赖,换来了其后大运河200余年的畅通。本文认为,黄河南行的700年间,在黄河南北泛道泥沙累积淤淀与运河工程体系运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这是大运河不可忽略的自然史特性。  相似文献   

4.
陆建平  邱旭东  曹陈 《江苏水利》2006,(5):28-28,3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一级河道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与日俱增,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河道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已成为河道工程管理中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南通市河道管理的现状,谈谈这方面的认识。一、河道工程的基本情况我市共有九圩港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  相似文献   

5.
1 论据 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在淮安与京杭运河相交,近期泄洪2270m~3/s,远景泄洪7000m~3/s,据统计相交处运河的年运输量已超过6000×10~4t,为保证运河正常通航,泄洪与航运互不干扰,入海水道穿运河的工程必须立交。1997年6月我作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成员,对入海水道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物预评  相似文献   

6.
江苏之兴盛起于南宋,而盛于明清,与运河有莫大关系。传统式的交通以水运为主,而江苏水道之密,甲于全国,运河又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比之海上交通又较为安全。而清代苏北较为繁荣的城市如扬州、淮安等大都在运河这条黄金水道上。其兴衰与运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钱睿智 《治淮》2013,(12):36-37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主要排洪走廊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其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非常重要。本文从水源涵养、湖泊湿地建设与恢复和水利风景区水生态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恢复湖泊景观湿地生态功能,促使水生生物生境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8.
武长征 《山东水利》2015,(2):39-40,50
阐述了聊城运河治理的主要成效,并对聊城运河未来如何充分发掘运河蕴涵的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在航运、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梁济运河生态环境建设及治污与保护分析,阐述了梁济运河河道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海河水利》2012,(3):70-70
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范大运河遗产的利用行为,文化部起草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8日,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介绍,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  相似文献   

11.
<正>6月13日,在多位文史专家的见证下,北京市通州区于五河交汇处立下了"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正式确立通州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除设立标志碑,通州区还举行多项活动,倡导群众参与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活动当天,通州区为永顺镇中心校大运河保护志愿班授"通州区大运河保护志愿班"旗帜,学生代表宣读"保护运河"志愿书。同时邀请天津市西青区、河北省香河县文化文物部门共同发起京津冀保护运河联合倡议,呼吁运河沿线城  相似文献   

12.
<正>浙东运河地处钱塘江湾南岸,南倚会稽山、四明山北麓,东西横贯宁绍平原,是京杭运河南端的延伸,也是沟通内河水运网与海运的重要水道之一。浙东平原降雨充沛,河网水系密布,具有良好的水运开发条件,自古就有"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之称。浙东运河起源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水道,是中国开凿最早和连续运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浙东运河由人工河段和自然河流组成连续水道,沟通浙东平原几乎所有河湖水系,全面整  相似文献   

13.
望亭水利枢纽是江苏省境内较早的大型水道立交工程,立交上部水道是京杭运河,因为航运繁忙,运河直立墙受来往船只摩擦碰撞而导致混凝土结构面出现了破损现象。2006年6月管理单位组织实施了直立墙防护项目,采用粘钢植筋组合加固技术,将护面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表面,同时设置竖向钢护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防护,保证了水工建筑物安全。  相似文献   

14.
河运工作者亲切地称伏尔加—波罗的海水道为西北的兰色航运干线。22年前,该水道取代了马里印斯克水道系统,开辟了从伏尔加—卡马河流域至波罗的海岸边的列宁格勒,以及沿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向北至白海的通行大吨位船舶的航道。由于各河流上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工建筑物,故该水道是苏联欧洲部分统一的深水航道系统的最重要环节。自1964年伏尔加—波罗的海水道航线开  相似文献   

15.
张晖  王浩 《治淮》2013,(4):44-45
一、高邮湖、邵伯湖概况高邮湖、邵伯湖地跨江苏、安徽两省,涉及扬州、淮安、滁州3个市的6个县(市、区),位于京杭运河以西、淮河流域下游,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石油资源、旅游资源等,在淮河治理等工程中居于关键位置。2005年3月1日,为了加强湖泊保护,有效发挥湖泊功能,合理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态环境,《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明确规定高邮湖、邵伯湖为省管湖泊,从此江苏省湖泊管理与保护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按照"补短板、强监管"的要求,对点多面广的小型水库必须全面提升管理与保护。目前小型水库存在管护机制不健全、未完成确权划界、管护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等问题。基于以上特点,文章根据罗山县小型水库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管护队伍等方案,多措并举,强化管理与保护,努力探索小型水库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我国地下水管理制度建设进程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宗旨,提出了由"一套体系、两大类别、三个层级、四个方面"构成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模式。"一套体系"指构建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两大类别"指将有关制度分为水资源管理常规制度和专项制度;"三个层级"反映该体系从上到下由三个层级的制度所构成;"四个方面"则是所有制度可归属为地下水"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保护"和"严格监管"四个方面。阐述了该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以及今后的建设要点,并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15—2017年,江苏省苏南运河沿线地区连续发生超历史水位洪水,联合调度矛盾突出。随着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区域及重点城市面临着防洪保安、水环境(生态)调度和水资源管理等问题,苏南运河的洪涝治理成为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江苏省苏南运河沿线地区联合调度实践,分析了联合调度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加快苏南运河系统性治理、加强苏南运河沿线地区联合调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建议,旨在破解苏南运河"高水位河道"难题,进而为新形势下做好太湖流域洪涝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文物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的准则,并科学地设置保护项目,以实现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多赢。本文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中的认知和研究问题。其研究结论是:(1)对规划对象遗产价值的分析以及对遗产现状的调查是实现保护规划既定目标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规划达到文化遗产保护和运河可持续利用的保证;(2)德州段运河的工程技术与本区域水资源条件密切相关。运河连续弯道、减水坝和岸域植被等是体现本段运河遗产价值的关键工程,因此本规划的核心是水利工程保护和运河历史环境修复。  相似文献   

20.
在ECOMSED二维水质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水闸模拟模块,并应用于模拟分析市桥河雁洲水闸建设对附近水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雁洲水闸的建设可加速市桥河污水排出,并减少其对沙湾水道饮用水源区的不利影响,有利于附近水域的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