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金峡水利枢纽大坝左岸Ⅰ区边坡开挖施工阶段发现了多条断层和多组裂隙,出现了多次变形突变现象,呈台阶状跳跃增长,且变形大多位于深部10~30m,局部累计监测变形值超过100mm。根据地质、监测及坡表开裂等资料综合分析影响边坡变形的关键因素,并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论证加固效果,复核边坡稳定性。结果发现Ⅰ区边坡是典型的结构控制型边坡,变形范围及深度与结构面fz39、L920位置吻合,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是结构面fz39、L920构成的块体KT21滑动破坏。现状条件下边坡已接近临界状态,考虑削坡减载和边坡中下部增加大吨位锚索后,边坡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结果丰富了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工程实例,为工程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水库厂房边坡在降雨、开挖、管理房施工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持续变形并形成蠕滑体的问题,结合边坡工程地质情况,阐述了其变形破坏特征、变形原因及破坏模式;采用变形、应力、渗压等原位监测手段,详细分析了边坡在开挖前后、支护治理过程中的变形,指导了边坡的开挖及支护;最后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现状与变形规律,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支护措施完成后,边坡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可为类似工程边坡的监测、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某料场逆层岩质边坡开挖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逆层岩质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各种响应与稳定性,建立某料场逆层边坡开挖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料场边坡在开挖施工过程中的位移、稳定安全系数和滑裂面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对边坡上部岩体变形影响很小,对中部和下部岩体变形影响大;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较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滑裂面上缘起点逐渐远离开挖面,而剪出口始终位于坡脚,以此确定了不同开挖深度的重点监测区域;可采用剪应变来描述料场开挖造成的岩体损伤,并将边坡损伤等级划分为3级。研究成果可为该料场后期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监测和加固措施采用提供参考,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边坡监测信息管理的实时性、灵活性、通用性较差且可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基于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方法、监测成果网络发布方法、监测预警方法等系统相关技术方法研究,采用MySQL多平台网络数据库以及Apache跨平台Web服务器,以Microsoft VisualStudio.Net 2013为集成开发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边坡安全监测实时在线预警系统,实现了监测信息和数据的远程实时共享、在线分析管理及三维可视化分析,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边坡工程变形监测提供了更高效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5.
由于拉哇水电站坝址区右岸涉及的工程边坡连片开挖,形成规模较大的边坡群,开挖边坡高陡、规模大、卸荷强烈,对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建立了右岸边坡群开挖三维数值模型,对拉哇右岸边坡群开挖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构成大块体边界潜在滑面的深卸荷裂隙在开挖坡面出露,恶化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条件,最大变形...  相似文献   

6.
某水电站库坝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历次校测成果差异较大,必须查清工作基点的点位差异是由点位位移引起还是观测误差引起,以便及时改正工作基点坐标。在总结各种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限差法、误差椭圆法及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某水电站库岸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基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电站库坝边坡工作基点在水库蓄水期有显著变形,蓄水期结束后趋于稳定,相关分析方法及思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省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变化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乡镇、城市开发多沿河或依山而建,尤其是闽北山区一些大的商业开发区多挖山造地形成,从而形成大量的高陡边坡,根据边坡工程的特点,分析节理裂隙的力学性质和分类,及其对边坡的影响机制和产生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介绍利用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分析裂隙结构面和边坡的关系,从而定性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测斜仪虽然在岩土工程监测中广泛应用,但其测量精度及误差处理研究较少。基于TCA2003全站仪与测斜仪两种仪器对边坡同一部位进行监测,对比位移监测过程线,分析测斜位移误差所包含的系统性成分如导槽扭转、零点漂移,计算结果表明测斜精度为±5~10mm。边坡变形分析时须考虑测斜误差的影响,对位移值进行系统误差改正。  相似文献   

9.
采用FLAC3D对泸定水电站#3泄洪洞出口高边坡进行了开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在无支护工况下分步开挖时,前二级开挖边坡的应力和变形均较小,但开挖至最后一级时变形较大,需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护以约束其不利变形。采取加固措施后,边坡处于整体稳定状态,能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
沈振中  郑磊 《水电能源科学》2006,24(1):32-33,96
利用数值流形方法可以模拟边坡大变形和连续—非连续变形的特点,分析了某一水库岩体边坡在库水位骤降时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利用边坡位移确定岩体滑动面内摩擦角的方法。利用传统安全系数的概念,考虑库水位骤降时的地下水渗透压力的作用,对该水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倾倒-滑动组合型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尚少,以云南省澜沧江上游两处典型的大型倾倒-滑动组合型滑坡(争岗滑坡、根达坎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分析了该类滑坡发生倾倒变形破坏的基本特征,并利用离散元模型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类倾倒变形主要发育在临空条件较好、软硬岩体相间、较广范围硬岩、岩体倾角大于75°的边坡中;岩体依次经历弯曲、倾倒、折断、坠覆,从而形成倾倒体;硬岩内受剪切作用发育多条顺坡向软弱层带;折断面相继贯通,且超过其抗剪强度,坡体沿倾倒折断面及软弱层带发生滑动破坏,进而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12.
古滑坡以相对平坦的地形优势成为山区工程建设的利用场地,但场地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开挖利用,可能造成古滑坡复活而影响工程建设。以某工业园区建设开挖过程中引起局部复活变形的侏罗系岩质古滑坡为例,在对其自动化实时变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度计算确定了坡体开挖为复活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离散元强度折减法反演了岩土体的强度参数,并以模拟结果分析了斜坡的破坏模式。由此,基于滑坡岩土体性质的空间分布,设计了满足场地建设要求的3种优化开挖方案,并以边坡稳定性系数与最大水平位移为评价指标,获得了保证边坡安全的最优开挖方案。研究结果对古滑坡场地利用及边坡开挖方案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某水电站库区边坡变形体在水库蓄水后出现持续变形,且变形速率较大。为揭示该边坡在复杂孕灾环境下的失稳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特征,结合该边坡监测数据、地质构造及外界环境变化情况,从边坡灾变机制及稳定性特征出发,探讨在复杂地质条件、水位变动等致灾因子作用下边坡的失稳模式、破坏机制、渐进失稳过程及失稳后风险,同时也对边坡失稳后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认为该边坡仍处于加速变形且不收敛状态,风险较大,结果可为该边坡后续风险预警管理、工程加固处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鉴于地震条件下二古溪隧道坡体震裂损伤情况,再加上降雨和蓄水的耦合作用,导致坡体出现大变形,造成坡脚二古溪隧道挤压、剪切破坏的问题,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隧道点云影像特征,掌握了隧道全长变形情况,得到隧道变形量值。对比多次扫描得到的隧道变形数据,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研究为隧道的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针对顺层岩质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变温相似材料的降强法与倾斜抬升超载法相结合的综合法模型试验方法,推导了边坡稳定的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安全系数表达式,并将其应用到某典型顺层岩质边坡工程实例中,对其地质缺陷较集中的I5剖面开展综合法模型试验,获得了边坡的变形特征和破坏过程,揭示了边坡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确定了边坡整体稳定综合法安全系数为KSC=1.526~1.575。  相似文献   

16.
岸坡异常卸荷是西南深切河谷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之一,经现场平硐调查发现,拟建澜沧江上游河段的第四级水电站上、中坝址左右两岸均存在不对称卸荷现象,即右岸卸荷深度明显大于左岸,根据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河谷下切二维离散元模型,并模拟了河谷下切过程中岸坡的卸荷过程。结果表明,左右岸坡不同的坡体结构和岩性组合是导致不对称卸荷的控制性因素,上、中坝址右岸均发生压缩—倾倒变形,韧性剪切带在坡体分布位置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软弱基座效应,也会导致卸荷深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用有限元法分析边坡稳定性,能够对坡体内的应力分布、应变及变形分布、塑性区分布等规律较为准确的量化表征,还可以得出滑动面的大致位置和安全系数。本文对强度折减法的失稳判据进行评价,得出以弹塑性解是否收敛为标准更有说服力。对某水库近坝库岸边坡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传统方法所得的边坡安全系数相比,证实其工程应用的可靠性,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某斜墙坝上游坝坡滑坡变形机理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结合现场勘查及数值计算分析滑坡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确定诱发上游坝体滑坡的主要原因为土工膜破坏、降雨入渗、历史填土碾压缺陷等。根据坝体滑坡成因机制,结合大坝工程地质条件,比选上游坡压重与增设抗滑桩方案,发现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不仅能有效提高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且经济性良好、可实施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