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皞 《建筑与文化》2016,(4):216-217
建筑教育重视对学生体验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建筑系馆是建筑学子专属的体验学习场所,具有体验性。建筑系馆体验性会激发学生对系馆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建筑体验提升自身专业认知和设计能力。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为例,从工业改造、功能空间、生活场所、设计进程四方面分析建筑系馆体验性对系馆内学生建筑体验及学习的作用。体验性在今后建筑系馆的营造中应得到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2.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就业方向不同于园林专业学生,因此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有别于园林专业而突出专业特点。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素养,使其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二是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教学设计作业一般有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与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教学和实例教学两方面阐述了在建筑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一些观点 ,重视实践环节 ,注意指导学习方法 ,为建筑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建筑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新 《华中建筑》2011,29(11):164-166
该文探讨了外国建筑史教材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分别采用扩充教学内容、制作模型和课堂讨论、实地参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动手、动脑理解建筑发展的脉络,体验感知历史建筑的魅力,学习优秀的设计技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对建筑史的深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
<正>在职高建筑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从基础知识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在面对建筑力学枯燥的知识时,很难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促进建筑力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运用建筑模型思考建筑、启发建筑设计,进行设计过程中的概念方案的推衍与准确表达设计意图,深化建筑设计内涵,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对包括理论类和设计类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引入建筑适老化理念,讲授适老化建筑设计原则与要点,开展适老化建筑社会调查与设计实践等,引导学生关注老龄化社会问题,认识适老化在建筑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解老年群体的建筑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等需求,掌握建筑适老化的设计方法,这些探索有利于为老年群体营造合宜的建筑环境,促进社会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下中国快速建设的小学教学建筑无法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提出了除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设计的两所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类型和作用分析,提出未来设计小学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行为需要,适应学生精神领域的需求,使小学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小学生学习以及课余生活的良好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9.
王京超  王琦  许晨 《建筑结构》2020,(6):140-141
学校建筑对使用功能要求非常严格,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完善的学习和娱乐空间。学校建筑设计的主要设计原则应以人为本,实用为主,兼顾美观。应关注并践行让学校建筑成为最安全,最牢固,最让人放心的建筑,同时也思考建筑的教育功能以及其传递的精神与理念,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具象化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5,(3):285-287
在当代建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设计基础教学中,体验与感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各类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体验建筑的核心内涵——空间的设计,另一方面获得建筑空间建构的技能。因此,在建筑教学中设置建构课程是学生直接感知并亲手构建体会建筑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通过建构模型的设计与训练,使学生更广阔地接触建筑的制约元素及内涵。  相似文献   

11.
符浩彬 《山西建筑》2007,33(33):222-223
在装饰设计课中通过让学生互相讲解、点评设计方案,老师补充指导的教学方法,来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建筑装饰设计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陆阳 《城市建筑》2023,(2):108-110+156
随着中小学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及在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营造舒适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选择现阶段中小学教学建筑内非正式学习空间布局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探讨其教学理念、环境因素,以及学校背景对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规划的影响,着重分析传统教学建筑与现代教学楼内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差异,研究其空间设计形式、布局方式及种类。通过实例调研得到该类空间优化的合理性建议,为今后中小学教学楼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安徽建筑》2021,(1):17-19
在调研全国多所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基础上,分析基地周边的建筑业态和环境氛围,考察了周围学生的主要需求情况,制定本次设计基本思路。突出营造学校空间氛围,践行生态设计思想,坚持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周边学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建筑内部多设创新空间,创造更大的成片绿地、自然科学园地和游戏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可以达到轻松快乐地学习目的。这次设计为以后的小学建筑规划及设计探索出了一条较好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孔宇航 《新建筑》2007,(6):28-32
试图以独特的视野剖析当代中国研究生建筑教育现状,指出其中目标定位的模糊性、教育体系与社会的脱节,以及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安排的系统性缺失等诸多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教育改革模式,强化了研究生设计教学主干课程的系统性,设置了概念设计竞赛,城市设计与设计研究方法,以及导师纵向设计课题研究与建筑实践三大设计课程板块。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研究性设计论文为学习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郭磊 《砖瓦》2021,(1):191-192
建筑专业最初的几个设计专题是学习建筑的学生掌握入门方法的关键阶段.为了顺利度过初学阶段,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能够让学生更易懂和易上手的教学方法.从"解题"的思路与创造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来阐述一种适合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并提出相关教学指导方法——即引导以解题的思路入手设计,并树立起基本创作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学习效率的视角,对教室、图书馆、研究室3种高校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并深入探讨了室内环境因素及其子要素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不同高校建筑之间的环境质量差异,以及个人因素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所用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校建筑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设计一个位于创意园区内的小型建筑,向同学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并在限制条件下生发设计创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了解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学会如何分析设计任务书、形成设计师任务书,如何寻找方案构思的出发点,如何将构思转化成造型语言,如何组织几何元素。在方案细化过程还会涉及到总图、交通流线、功能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洪燕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96-107
本研究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一体化教学计划理念,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和课程的选修学期等特点对学生知识体系架构的形成和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以此探索通过建筑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执业能力的方法。研究将作者所属高校2017届至2020届毕业生作为对象。结果表明,建筑类课程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虽教学团队从“授”的角度对建筑类课程间的连贯性具有明确的认知,但学生从“受”的角度,对课程间的连贯性认知尚不明确,停留于对每门课程内容的掌握,未能达到CDIO所要求的“一体化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朱正阳  朱剡 《建筑安全》2012,27(2):56-59
生态、绿色、低碳建筑在当今的建筑界成了非常流行的词汇。笔者通过对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理论的学习,以及对被动房原理的领悟,在参观和学习了坐落于上海世博会汉堡之家被动房后撰写此文,旨在分析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及被动房在生态设计中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学校,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村学校,在校舍建筑上没有充分考虑能耗的影响,采暖能耗较大,采暖效果较差,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简述了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建筑在节能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我国西北寒冷地区农村校舍建筑在在构筑形态和空间形态上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