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热处理工艺对8Cr20Si2Ni阀门钢碳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钢在1050℃加热及冷却后,主要碳化物相是M23C6,M7C3和少量的SiC,M23C6和M7C3中含有一定的硫。在870℃加热时,大块M23C6一般不会聚集长大,粒状M23C6的数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多,冷却时在块状M23C6之间还析出相当数量的精细颗粒和薄片M7C3,冷却速度愈慢,精细颗粒愈大和薄片愈多。  相似文献   

2.
Ni-Cr-W基高温合金二次M23C6析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系统研究了Ni-Cr-W基高温合金二次M23C6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合金中二次M23C6的析出温度范围为648~1147℃,当温度高于1160℃时M23C6发生固溶;初生M6C在1349℃发生分解;合金在1400℃时完全熔化。由于时效温度不同,合金中析出两种不同形貌的M23C6。在较低温度时(655~900℃)粗大片层状M23C6在晶界析出;在900℃以上M23C6的形貌由片层状转变为不连续颗粒状。降温速率对M23C6的析出形貌产生一定影响;同时,降温过程中晶界上不连续颗粒状M23C6的析出是导致弯曲晶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H13钢热疲劳后碳化物形态和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薄膜电子衍射和萃取复型方法研究了压铸模具用钢H13钢经热疲劳后的碳化物形态和组分变化.结果表明,H13钢在热疲劳过程中表层硬度发生循环软化,循环软化主要与富铬的M23C6碳化物粒子的粗化和位错密度的降低有关.H13钢中富Cr的球状的M23C6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的成分变化是影响材料表层热疲劳循环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球状的M23C6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Cr和Mo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在增加,而V的含量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C-HRA-3耐热合金在850 ℃持久试验过程的碳化物特征。结果表明:当持久应力为120 MPa时,持久寿命为37.8 h,主要析出相包括M23C6相和Ti(C, N)相,高应力状态下,M23C6相沿变形带析出。当持久应力为80 MPa时,持久寿命延长至491 h,晶界处M23C6相部分回溶,导致晶界特征不明显,同时细小M23C6相重新析出,晶内析出的Ti(C, N)相尺寸增加。不同应力下试样的断裂方式均为沿晶断裂,裂纹源优先在尺寸较大的析出相(M23C6和Ti(C, N))周围萌生,导致伸长率随持久寿命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T91钢服役过程中碳化物的熟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碳化物的电解萃取、X衍射分析、能谱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服役时间的T91钢中的碳化物状态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长期高温高压作用后,T91钢中碳化物M23C6发生较显著的熟化.碳化物M23C6颗粒形态多由短条形变为球形,仍以板条界分布为主.同时发现碳化物M23C6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Mo、Cr从基体中的固溶态转移到碳化物中的化合态,碳化物M23C6在T91钢中的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对碳化物熟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长期服役过程中碳化物的演变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Nb和RE微合金化的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长期使用后,奥氏体中析出的二次碳化物数量明显增加,晶界附近无析出区现象逐渐消失;部分M23C6已转变为M6C,M6C总是与奥氏体基体以及二次碳化物M23C6保持[114]M6C//[110]A//[110]M23C6孪晶取向关系,探讨了合金元素及服役条件对碳化物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热疲劳中碳化物粗化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了4Cr5MoSiV1钢热疲劳后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疲劳过程中M23C6碳化物粒子发生粗化,M23C6的尺寸r和热疲劳循环次数间并不服从简单的指数关系。表明经典理论不完全适合M23C6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的粗化行为。从经典扩散理论出发,考虑多组元扩散问题,得到了球状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的粗化方程。根据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富Cr的M23C6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为易粗化碳化物,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8.
1.IntroductionCobalt-basesuperalloyshavewidelybeenusedashightemperaturestructuralcomponentsinaircraftandindustrialturbinesbecauseoftheirhighrupturestrength,goodhotcorrosionresistanceaswellashighincipientmeltfngpoint.Theyarestrengthenedprincipallybyca...  相似文献   

9.
H13钢退火态中的碳化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3热作模具钢在850℃保温2 h后,以25℃/h速度缓慢冷却至室温。用SEM观察合金组织经球化退火处理后的形态变化,用EDS、XRD、TEM和萃取分离方法对H13钢退火态中碳化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850℃球化退火处理后,合金中原有的马氏体组织和珠光体组织基本转化成球状碳化物,主要碳化物类型有4种:MC、M6C、M7C3、M23C6,而且不同类型的碳化物所含的主要合金元素不同,MC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V,M7C3和M23C6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Cr,M6C中的主要合金元素为Mo和Cr。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通过冲击试验,研究了Super304H钢在600℃时效条件下的微观组织和韧性。结果表明,Super304H钢在600℃时效条件下基体组织均是单一奥氏体相,析出相主要由Nb(C,N)、富Cu相和M23C6组成;时效时间不同,析出相的数量、形态和分布不同。其中M23C6沿晶析出是引起时效Super304H钢发生脆化的主要原因,且冲击吸收能量下降幅度与晶界上M23C6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借助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G3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20~1180℃温度区间,随着固溶处理温度升高G3合金的晶粒尺寸由5.41级增大为4.18级;经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合金中析出相的种类和分布形态有显著差别。经700℃×50 h时效,合金中晶界上的主要析出相为M23C6相,呈网状,晶内为弥散、细小的TiN和σ相,两者有复合析出现象。经800℃×50 h时效,合金中晶界处的析出相仍然是M23C6相,晶内析出的M6C相呈叶片状,成片分布在晶内。经900℃×50 h时效,合金中晶界处析出的主要是M6C相而不是M23C6相,晶内有大量纳米级的第二相颗粒与位错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包括炎症、凋亡在内多种基因的表达,在胎盘中分布广泛。本文对胎盘组织中NF-κB与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和胎膜早破等妊娠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胎盘NF-κB在这些妊娠并发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依赖NF-κB途径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为胎盘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妊娠并发症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P92钢的微观组织和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布氏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下P92钢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P92钢正火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M23C6析出相组成,回火后温度升高到600℃时残留奥氏体才全部完成分解。低于400℃回火时因马氏体板条结构和位错组态没有明显变化,并且M23C6析出量也较少,硬度基本保持稳定;500℃回火时因亚晶强化和细小M23C6沉淀强化,硬度有所提高;继续升高回火温度,因马氏体发生高温回复,位错密度降低,M23C6也逐渐发生熟化,强化效果减弱,导致P92钢硬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cobalt-base superalloy DZAOM. It is found that the secondary M23C6 precipitation influences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recrystal grains. When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is below 1 473 K, a large amount of the fine secondary M23C6 precipitation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the primary carbides, and such carbides impede the movement of grain boundary because the effect, the size and shape of recrystal grains become irregularly. When the temperature exceeds 1 473 K, the recrystal grains grow rapidly due to the dissolved secondary M23C6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5.
利用ATEM研究了铁基多元合金FeCrWNiC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亚稳相结构特征以及高温时效时的亚稳相转变机制。结果表明组织为亚共晶组织,即γ+(γ+M7C3),γ奥氏体为具有较高合金度的过饱和亚稳相,M7C3(M为Cr,Fe,W)为六方结构的Cr基亚稳合金碳化物。熔覆组织在高温时效时存在两类碳化物形成机制,即亚稳γ中析出M23C6、M2C与MC碳化物以及M7C3→M23C6与M7C3→M6C的碳化物原位转变机制。熔覆组织具有较高的显微硬度并存在显著的二次硬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仪器设备综合研究了硼含量(0.50~2.0%)对Mn13Cr2高锰钢铸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硼元素主要分布在硼碳化物中,并且随着硼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基体组织由奥氏体为主变为以铁素体为主,第二相由M3(C,B)为主变为M23(C,B)6和M3(C,B)为主,第二相呈网状分布特征.同时,第二相的体积分数、合金的硬度随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合金的冲击韧性随硼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马翔  罗素绢 《物理测试》1995,(6):31-34,11
利用恒电位浸蚀与伏安法研究了高速钢中碳化物相M6C,MC,M23C61(M7C3)的单相浸蚀条件。它可作这些碳化物观察和鉴定。  相似文献   

18.
张煜  赵吉庆  李莉  杨钢 《金属热处理》2019,44(1):142-147
通过冲击性能试验、硬度测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630℃不同时效时间后的FB2转子钢样品进行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FB2转子钢在630℃时效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高温稳定性; FB2转子钢的冲击断口表现为准解理脆性断裂;在时效前期,位错回复,冲击韧性提高;在时效中后期,由于析出相M23C6和Laves相在晶界位置聚集粗化,引起应力集中,冲击性能下降,时效5000 h后转子钢的冲击吸收能量为17 J;在长时时效过程中,FB2转子钢的强度下降趋势与析出相M23C6的尺寸变化趋势相一致,当析出相M23C6进入尺寸稳定期后FB2转子钢的硬度也基本稳定为253. 4 HBW(5/750),析出相M23C6是维持FB2转子钢服役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将P91钢焊缝在650 ℃分别时效210、1000、3000和5000 h,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和复相分离技术(MPST)研究了焊缝黑线/正常组织区域的合金元素(Cr、Mo)的分布变化以及M23C6体积分数变化。结果表明,焊缝黑线缺陷区域组织由δ-铁素体和周边析出相M23C6组成,黑线组织上有显微裂纹和显微孔洞;黑线组织区域的Creq较大,促进了δ-铁素体的生成;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黑线组织区域基体中贫Cr较正常区域严重,M23C6相所占体积分数更多,且颗粒更易粗化。  相似文献   

20.
杨柯  梁烨  严伟  单以银 《金属学报》2020,56(1):53-65
(9~12)%Cr钢中添加微量B元素可显著抑制M23C6碳化物的熟化,从而提高蠕变强度,增加蠕变断裂寿命。钢中B元素的择优分布行为是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也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的前提,一直是(9~12)%Cr马氏体耐热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B元素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表征钢中微量B元素分布的常用实验手段。在阐述B元素在钢中的物理冶金学原理以及固溶与扩散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B元素在(9~12)%Cr马氏体耐热钢中的择优分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目前微量B元素抑制马氏体耐热钢中M23C6碳化物熟化的2种机理进行了梳理,系统地阐述了B元素的择优分布行为与其抑制M23C6碳化物熟化、提高蠕变性能的积极作用之间的关系,深化对B元素在(9~12)%Cr马氏体耐热钢中的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