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强调校园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以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生活和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品质教育环境的追求,山地校园改扩建以其普遍性和复杂性,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以闽侯县第三中学新校门建设项目为例,分析校园改造过程中主要面对的矛盾与难点,提出因形就势、保护传统和重构空间的设计原则。从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空间节点、建筑造型等方面,总结设计规律与设计方法,积极开拓校园空间,合理规划交通路线;融合新旧校园景观空间,以现代建筑语言展现地域特色,营造出优美的山地校园环境;传承悠久的校园文化,体现融合与发展的设计理念,在环境与建筑的对话中进行深刻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2023,39(10):39-43
存量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既有生态系统优化与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蓝绿”空间作为构成城乡生态环境的载体,理顺蓝绿系统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关联对提升蓝绿空间生态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剖析蓝绿空间的系统性及要素间的协同性,解析蓝绿两大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梳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逻辑,通过优化建成环境生态体系、重构高效的生态秩序与空间格局,探索存量时代城乡生态环境蓝绿空间融合规划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的设计应更加得到重视。关注使用者的环境及行为特征,提升校园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徐州医科大学新建图书馆周边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分别从如何整合校园既有景观和新建景观与营造特色校园的场域文化和精神氛围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校园已渐入稳定发展期,既有高校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以绿色可持续理念引导相关校园的改造建设,需要在绿色校园建设目标与校园实际问题中综合判断校园改造的提升要点与优先程度.通过梳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与校园现实问题,整合与校园空间改造建设有关的问题性指标与目标性指标,建立既有校园绿色化改造指标框架并...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校园已渐入稳定发展期,既有高校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以绿色可持续理念引导相关校园的改造建设,需要在绿色校园建设目标与校园实际问题中综合判断校园改造的提升要点与优先程度。通过梳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与校园现实问题,整合与校园空间改造建设有关的问题性指标与目标性指标,建立既有校园绿色化改造指标框架并确定指标权重;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样本,运用智慧校园运营工具辅助收集用户对各指标的满意度,并据此计算既有校园各方面的主观反馈情况;综合指标权重与主观反馈结果归纳此类校园改造中应优先考虑、实施的要点,并提出绿色化改造建议,为类似的校园改造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导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寒地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提升的需求,本文对寒地既有住区环境活力缺失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解析,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分析寒地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出行特征,结合案例对重构住区空间格局、增加富余开放空间以及更新低效闲置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寒地既有住区环境适老化改造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际儿童友好理念的引入与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勃兴之势,该文以《苏州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指引》编制为契机,梳理目前校园建成环境的现实问题,围绕儿童的切实需求,构建包含景观环境、建筑空间、设施配套、参与制度四个维度的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体系,以空间设计为载体将儿童友好理念内涵转译为各项建设指标要求。研究明确了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中多层级目标的建设内容,形成集建设、评估、优化于一体的建设路径,为国内本土既有老旧学校的转型提升以及创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设指引。  相似文献   

10.
山地校园存在的形态与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单一的设计方法适应所有的外部条件。以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为例,整体梳理学校设计在新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从城市设计、场地高差、空间提升、在地融合等方面探讨教学功能与整体形象的设计策略,并着重研究校园空间与城市环境、教学建筑与山林景观之间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用地集约化背景下,既有学校的改造设计逐渐成为学校扩容和再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造为例,比较和分析其他校园改造案例,针对既有校园空间存在的空间利用低效、原有功能无法满足现代使用需求、新旧风貌不协调、校园环境特色缺失、互动性差等问题,分别提出空间布局集约化策略,提升校园容量,实现功能复合;智慧化校园建设策略,满足现代教学使用需求;风貌协调,延续校园文化策略,场所营造策略及分步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可以为今后既有校园改造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校园建设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需要关注设计理念的更新和空间品质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校园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文章以校园食堂作为当代教育建筑设计的切入点,提出新时代校园食堂设计应着眼于餐饮空间的重构和校园活动的介入,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型建筑逐步转化为校园综合型生活服务平台。文章通过案例的解读为新型校园食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上海青浦平和双语校园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对现状的反思,为既有中小学校园空间模式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参考。在校园功能上,提出拆解教学空间与外部场地和复合化生活功能;在校园空间形式上,提出形象差异化和空间多元化;在校园空间规划上,提出分散空间布局和模糊功能分区;并以此指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融合的校园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4.
周鸿霖  罗琳  刘越 《城市建筑》2023,(9):132-138
西部县域地区既有高中校舍空间指标滞后、模式陈旧,受经济及资源等制约品质提升形势严峻。探讨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之需又适应地方办学的建设标准成为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参照国家及各地区已有校舍标准,以陕西省为例选取一定数量代表性学校,采用建筑计划学中空间与行为相互影响关联的调研分析方法,对校园主要教学活动与空间环境进行定性定量的实证分析,揭示其主要使用问题,探讨教学空间的量化指标测算、典型案例实施,以及空间模式的优化路径。为既有校园更新改造进行设计指导,为地区适宜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亦为优化现有国家建设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随着校园新一轮整体规划及建设活动的推进,校区内既有建筑的改造成为学校建设最为急迫的问题。通过空间修缮,提高空间品质,提升功能需求,打造可持续性、节约型校园是本次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的空间环境变得更加多样,负空间起到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并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适应性变化。简述负空间和校园可持续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提出以景观介入手法有效提升校园负空间环境,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多样、开放、综合、可持续的校园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高校新校区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实践,针对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中产生的校园建设与城市发展、校园与城市共生、校园与城市资源共享的问题,依据空间类型学的设计原则对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组织进行引导,提出新的规划思路和模式——规划一个既有开放的校园空间,又与城市互动融合的开放型城市校园。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规划中,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集中使得在校生规模超3 000人或办学规模50班以上的超大规模学校大量存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带来建筑布局不够协调有机、空间尺度不适宜学生交往行为等问题。研究立足于既有学校空间环境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剖析了适宜中学生交往行为的空间特征,构建了不同用地类型下的广场、庭院、绿化等适应性量化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教育公园"、"聚落单元"等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既有校园空间环境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拟建新建建筑的分析,介绍了该大学校园的设计目标和理念,同时对校园的布局、交通、空间、环境等整体设计要求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整体设计,传承校园文脉,创造融合共生的校园新建筑。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