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站城一体化开发的趋势下,设计师需要整体地对火车站及其周边城市区域进行研究和设计,这牵涉到数量庞大且相互粘连的用于评价设计结果的指标。通过系统地梳理站域空间的指标体系,以性能指标的聚类分析为切入点,整合站域空间中的设计目标、空间要素和空间属性。这一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来评价站域空间的设计结果,还能指导站域空间的设计过程,从而为站域空间提供一套贯穿设计始终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站城协同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下的新一阶段铁路客站建设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我国站城协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性能和模式的内涵,并认为铁路站区的研究在由性能化研究向模式化研究演替,而这种演替导致了研究范式的僵化。进而基于性能化和模式化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对圈层结构模型和节点场所模型的自身建构的过程和局限性进行重新解读,认为两组模型应用条件存在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现状与假设、结构与绩效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其适用性的范围,为站城协同研究过程的理性化、定量化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从普速车站到高铁车站,从单一的交通站点到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车站伴随城市发展的每一次转变都会以空间形态呈现,车站的空间形态密切关联城市。文章从梳理分析铁路车站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入手,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从城市动态发展、城市场所、绿色生态三个层面阐释从城市出发的高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晓健  王子瑄  孙小叶 《城市建筑》2023,(17):81-84+157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问题日益显著,进而产生了人与土地空间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站城协同理念对于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以邯郸市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研究对象,以TOD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探究站城协同发展状况。根据TOD理论归纳分类出五种不同类型站点,将站点及周边土地空间发展有效融合。再依据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土地空间利用现状及现存问题,对其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化策略,可促进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提升站域活力,实现站域协同发展和客站的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站城融合发展背景下,站城综合体是推动铁路客站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的关键,其开发建设需要以合理的业态配置为前提。以站城综合体业态配置的“基本特征-空间格局-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为线索,从商业、办公、居住和文体功能要素出发,首先对业态配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互补型、主导型和均衡型的典型配比类型;然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指出其业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形成以站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圈层化结构;进而从功能要素连接、步行网络引导、站城界面协同三个方面归纳业态复合的内在机理;最后总结出“点-块”、“点-轴”、“点-网”三种模式的业态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站城综合体开发建设提供适应性的业态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轨道交通日益完善的背景下,铁路客站及站域空间作为城市与城市联系的媒介、城市与人交互的容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合肥火车站站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中视域模型的搭建,分析其句法参数特征,进一步总结其空间环境特点。通过站域空间既有环境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和解决空间通达、空间感知、视野开阔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传统客站站域公共空间品质塑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站城融合发展刚刚起步,站城综合 体作为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整合的实现方式,成 为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议题。站城综合体在不 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建设实施,形成了若干实践 模式,对站城综合体的概念和脉络进行系统解 析,厘清其建设共识、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助 于系统地建构站城综合体的研究框架,并应对 站城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站城综合体为综 述对象,从概念解析、建设特点、问题审视和主 要议题四个方面对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进行 梳理归纳。首先明确站城融合发展是我国站城综 合体建设的实际推动因素,辨析概念的内核与拓 展,对站城综合体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国内外站 城综合体建设的特点,并对我国站城综合体的问 题现状进行总结;进而划分出国内站城综合体的 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当前我国站城综合体研究的四个主要议题。研究提出我国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应完善站城综合体在多层面的体系 化建构,强化站城综合体在城市开发方面的研究,推进站城综合体评价体系前置介入设计,注重学 科交叉融合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多体系交叉和跨尺度协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我国 站城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站城协同,指铁路客站与城市日常运行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包括机动交通和骑行步行在内的运动系统是其重要内容。欧洲铁路车站作为铁路建设先驱,在绿色出行趋势下,不断实践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等高效可持续的站城协同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欧洲铁路站区的运动模式组织,总结其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及出租车等系统在绿色出行趋势下的协同策略。步行系统以立体交通高效组织;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以高可达性和高路权分配提升服务;小汽车以压缩路权、限制停车降低使用强度,推行差别化交通管理。并希望以此作为中国“站城协同”探索和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轨道枢纽片区公共空间的供给和优化面临系统性方法的缺乏困境,例如人群需求差异巨大、规模与空间布局关系复杂、转换效率和场景品质难以保障等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基于站城一体理论,构建从供给模式到体系建构,再到场景营造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并以深圳北站片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出发,建议出台高铁枢纽片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及工程设计标准,明确人均指标、复合指标,以及人行通道、立体公园、连廊等的空间尺度、疏散宽度、换乘距离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典型城市:深圳特区、苏州工业园及四川天府新区的建设为代表,分析了每个历史阶段中产城空间的发展特征,提出了3种产城空间发展模式,为未来推动城市新区建设、更新优化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影响轨道系统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距离、建筑密度、土地多样性、可达性和步行系统完善程度等是重要的空间因素。考察已经完成的香港港铁站周边站域空间的居住单元和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高乘坐量轨道站的基本特征。结合香港案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为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站域空间的紧凑形态影响轨道系统分担城市总出行比例,同时在轨道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从规划原则、土地开发策略和完善步行系统等方面归纳出了影响紧凑空间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的“站城 一体开发”形成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区域中 心,逐渐成为国内高速发展城市的重要结 构特征。本文通过其站点整合周边公共资 源促发城市活力的能力即站点整合力来考 量地区集约化发展效果,主要通过与轨交 站点直接连通的核心轨交综合体进行考 察。文章提出“空间效能”的核心概念,并 集中从“空间效率”及“空间品质”等方面 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 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实验收集 的数据比较,归纳出站点整合效果的表现 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多城市及地区站城 一体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开发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李俊毅  吕元  李梦 《建筑学报》2022,(S1):131-135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空间和使用需求复杂多元,以往研究缺少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人群需求行为的统筹考虑,造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服务品质较低。Kano模型是对使用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效工具,能充分体现复杂多元的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结合Kano模型和BetterWorse满意度系数分析法,针对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构成、人群类别、场地环境的复杂性,量化解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需求行为的类型和优先级,提出地铁站域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冯顺  赵伯伦 《城市建筑》2021,(11):28-30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迅猛,轨道交通站点成为城市重要节点,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引导城市发展.本文依托站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济南市为例分析总结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从交通融合、空间贯通、文化协同等方面提出两者的衔接策略,尝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引导,优化城市秩序,激发城市活力,建构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轨道交通站域地下公共空间正逐步迈向网络化建设时代,通过分析其发展思路,明确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关键一步,并进一步分析其基本特征、空间组织类型,阐述站际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价值。同时,对其开发思路做出一定探析:以“点—轴系统”理论的生成逻辑为基础,探析站际地下空间结构建立过程;分析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并根据其城市发展阶段及所在区位,将站际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并探讨其特征,及建立其与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的关联,以作为我国日后地下空间开发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王立祥  范吉彬 《城市建筑》2021,(15):127-130
近些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机遇,而且地铁站的开通也带动着其周边城市设施的不断进步.本文引入功能耦合理论的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地铁站域与其周围城市空间发展融合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地铁站域与城市立体化交通空间的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调研上海中心城区四个办公空间主导的轨交站域500 m范围内写字楼分布及使用状况,对工作人员通勤方式、空间使用饱和率、办公行业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通勤方式的选择和办公业态关联度较大;甲级写字楼空间使用效率明显高于乙级写字楼。通过不同案例的比较,得出轨交站域办公空间分布及使用状况的规律,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