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城市变化更新的加速,打造符合城市发展风格的滨水空间日益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改善滨水空间环境,恢复消落带被边缘化的生态系统,让城市与居民和谐共生,同时打造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山水城市,成为关注的重心。10月17—18日,"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隆重举行,同期还举办"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滨水空间建筑与文化""滨水生态景观""滨水空间交  相似文献   

2.
流域与城市滨水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人文和风景营造的重点,然而,目前在很多流域和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中,传统山水文化智慧和山水意境塑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梳理中国山水文化内涵、发展及山水文化影响下滨水规划智慧的基础上,结合钱塘江流域滨水空间的规划实践,提出流域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控中应重视山水文化的回归与引领,在规划立意与战略中强调生态人文合一的双底线思维,管控传导中以刚性管控为先、兼顾多元引导,行动选择上以意境塑造为重、优先特色行动落实等。  相似文献   

3.
将"山水城市"理念引入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整体特色风貌具有积极意义。以此为背景,文章通过对"山水城市"概念的解读,提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具体思路,并以南平市站片区城市设计为例,从河岸生态空间、陆域活力空间和山水特色风貌等3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玲 《安徽建筑》2012,19(4):39-42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的景观设计在城市控规阶段提前介入,通过设置城市生态住居、文化休闲娱乐、仿古商业街区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以优美的环巢湖自然山水为背景,结合特色地方人文景观,辅以部分人工营造手段,力求将环南岸滨水景观带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游乐度假、民俗采风、寻古猎奇、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滨水都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1)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和游客活动的重要舞台,是一个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灵魂,民族、城市的文化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留下了烙印。山海文化是连云港的文化特质,连云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主线,凸显海和水的文化特质,建设滨海绿地、滨水绿地、海洋文化广场等与"海""水"文化有关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滨水空间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城乡发展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城市人居空间的聚集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新形势下,探索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导滨水空间存量用地更新、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效益、展示山水与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剖析闽江福州段沿线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与规划挑战,从生态、空间、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提升的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以期创造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典范。  相似文献   

7.
解读"丘陵城市"理念,并对其案例"绿之丘"(改造自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阐述,指出其在城市空间层面衔接了滨水公共空间与城市腹地,在管理层面突破了土地使用权属的划分,在建筑层面完成了对"非回应性"的技术体的自然化过程,成为"丘陵城市"关于"微变""柔软""漫游"理论的一次践行。  相似文献   

8.
结合福州大桥头片区城市设计,从城市滨水活力区的含义、主要规划思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了城市滨水活力区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设计方法,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交通条件、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自然山水资源是构成滨水活力区的基本要素;功能混合、可达性、文脉传承、连续性、生态性是塑造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活力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九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主议题为"山水城市"学说与中国城市发展,分议题为:(1)"山水城市"学说的基本诠释及其深入探索;(2)"山水城市"建设的适用性及其实施中的策略与方法;(3)"山水城市"与洛阳市城市建设;(4)"文化全球化、一体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杨妍  王晔  敬宏愿 《规划师》2006,22(4):45-48
台州市黄岩区西江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功能定位为体现黄岩当地风土人情的历史文化长廊、城市休闲活动的载体等.规划确立"历史的环""现实的环"两个主题,通过强调滨水空间的共享性与渗透性、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再现、水的利用与多样化的岸线设计,以及市政道路的线型调整等实现滨水地区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滨水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居民共享、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滨水公共建筑是指位于城市水域边缘的建筑物,与水体紧密相连,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并享受其服务和设施。这种共享性使得滨水公共建筑成为城市中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重要场所。该文以上海市静安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项目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活化滨水建筑公共空间。首先对具体项目和设计理念进行概述,然后梳理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滨水空间规划,而后分析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既有滨水建筑的空间改造,最后总结滨水建筑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07,(4)
主议题:"山水城市"学说与中国城市发展分议题:1、"山水城市"学说的基本诠释及其深入探索2、"山水城市"建设的适用性及其实施中的策略与方法3、"山水城市"与洛阳市城市建设4、"文化全球化、一体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5、"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研讨与评判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长远发展得益于城市活力的营造,滨水空间活力是构成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因素。其异质性特征正是城市特色文化挖掘的具体表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是体现异质性城市活力的主要方式,通过景观空间的设计构成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依托城市滨水空间场所的规划布局,引发"人——场所"的交流。研究该设计策略能为滨水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对城市整体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刘彦 《园林》2021,(2):52-57
在江南水乡,水系孕育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轴线和乡愁记忆的载体。水岸随着城市一同生长,形成了"粘性"滨水空间。对城市更新中的"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作出回应,明晰"粘性"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厘清滨水空间在城市、社区、文化3个视角下的理想图景,并以人的行为活动为线索提出"粘性"修复措施,初步构建水乡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7.
信息     
◎学会动态■第九次中德城市与建筑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由中国建筑学会、宁波市规划局、德国海因里希·博尔基金会、德国城市文化协会共同组办的第九次中德城市与建筑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7-18日在宁波新开元大酒店举行,来自德国的20余名专家和国内代表共1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宁波国际住宅产品博览会组委会承办,并得到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宁波土木建筑学会、宁波市规划学会和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会议主题为“滨水城市”,议题包括滨水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和滨水住宅社区。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  相似文献   

18.
张斌 《建筑与文化》2023,(5):158-160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策略,优化存量空间,赋予更多功能,激发城市活力。以宁波奉化县江景观改造为例,尊重场地现状,结合周边居民需求,营造出功能复合的多层次滨水环线,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水岸空间。设计从当地佛教文化、山水文化、桃文化提取具备奉化特质的符号,营造场所精神,赋予滨水空间独特城市意象。通过线性滨水空间的更新,以线带面改善老城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杨文敏 《安徽建筑》2006,13(3):30-32
仙居新区重点地段滨水区城市设计以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休闲配套产业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发展与控制滨水岸线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景观物质与空间格局等,形成既保持山水特色,又具有现代景观效果,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山水生态型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代表城市特色的滨水古镇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古镇逐渐失去其原有风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地调研,通过分析赤石古镇"河流-码头-街巷"空间特征,从地域文化、空间肌理和历史建筑等方面,对古镇滨水空间进行新的解析、重构,探析滨水古镇保护与复兴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