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迈入存量更新阶段,增存并行的、小尺度渐进式改造在各地涌现,其中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花园探索出一种创新式内涵服务的新路径。为挖掘社会创新理念与社区花园实践的内在联系,以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为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创新视角剖析社区花园实践过程,对其协作式组织与协作式接触进行详细分析。竹丝岗社区花园实践带来了空间更新效果并激活了社区自组织力量,但于半年后被迫终止,鉴于此提出两点可持续设计策略,一是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式组织使居民参与到共同营造中来,二是运用灵活机动的社区资源降低营建成本并增强可持续运营的可能,以期为今后相关社区营造设计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4)
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上海新华路的社区营造实践为例,从物理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象征公共空间及社会公共空间四个方面阐述社区营造对于重建城市公共空间、重塑市民社会公共性和重构社区共同体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4.
社区营造是城市存量更新时期尤其重要和复杂的环节,该文从社会背景、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等方面,基于国内制度和社会条件,就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建立参与主体组织,以及形成社区营造机制和制定政策方面进行了构想;同时,尝试对社区营造过程中规划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明确其责任和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5.
首先说明“社区营造”运动的社会条件与发展历程.“社区营造”关乎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等层面的议题.其次,讨论空间专业者在这个运动中所扮演核心的角色:透过了参与“城乡新风貌”的政策空间专业者获,得许多实践的机会.第三,选择从事社区营造与创造城乡新风貌的主要团队“淡水社区工作室”的实践经验作为讨论对象,以二个将设计带到生活世界中的工程案来说明社区营造如何落实在真实的生活空间中.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7.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牛牧菁 《园林》2022,(8):12-20
社区公园是我国城市绿地的重要类型,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当前我国多方参与社区公园场所营造的实践较少,存在较大探索空间。以北京双秀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教育角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公园及周边社区实际情况设计营造策略,通过引入环境教育策划、搭建合作机制、提高公园运营方对环境教育和场所营造的认知及执行能力,对公园物理环境、公园形象和人化景观进行营造。结果表明,环境教育可带动环境友好氛围营造,且营造内容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多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提升公园运营;混合式营造模式适合于社区公园,培育园方能力有助于营造效果保持。将场所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为类似项目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韩洁  高雅丽 《风景园林》2019,26(6):35-40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路郑冉  戴锏  孙伟斌 《华中建筑》2014,(11):171-173
社区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该文将从社区规划的一个方向——社区空间形态营造方向入手,对社区空间及社区核心区的营造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该文首先对城市社区空间营造提出相应的原则,并且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单核心型社区、双核心型社区、多核心型社区以及轴核心型社区四种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类型,最后提出社区核心空间营造的要点。该文的分析与研究都是为了给社区规划中的社区的空间形态营造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希望借此文章为今后社区规划以及社区建设的研究一些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林航 《中外建筑》2014,(12):89-92
基于福建省开展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的契机,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入手,通过总结与分析福州示范社区——军门社区在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景观改造、公共事务管理、公众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求宜居建设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寻通过营造外在环境促进内在社区感唤回与提高的途径,以期为其它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韩继文 《城市建筑》2024,(1):109-111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新加坡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老年人问题,通过不断更新养老理念和完善社区营造方式,形成了适宜的物质空间环境,完成了社区精神的现代化重构,并使老年人具有自下而上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能力,打造出物质空间环境与人文关怀兼具的老年友好社区。文章以社区营造为切入点,基于对其内涵的解读,从空间、关系、行动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和分析新加坡在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营造策略,以期为我国老年友好社区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6,(2)
新农村社区营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体现了规划主体由物质空间向人文与社会层面的转变。文章以台湾台南市土沟社区营造为例,借鉴其培养生活美学、打造生态美感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实践,提出艺术介入可以作为新农村社区营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居民为主体的多方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并构建了以艺术介入为策略、以多元伙伴为核心和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框架,同时提出农村规划在模式、方法及主体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校园营造是指在校园内以师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设计 行动。北京大学自2016年开始尝试学生自主参与校园建设的 路径,初步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多专业学生合作、多方 参与,从被动邀请到主动发起的校园建设模式,探索出由学生 主导完成从策划、设计、建造到运营的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全 程参与经验。以其中一个由学生自主营造的全要素雨水花园的 营造过程为例,总结了按照PBL要求的学生自主营造中遇到的 困难和经验,详细分析了激发和维护学生自主性的策略,为在 建成环境中增建雨水花园和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式营造提供了可 借鉴的行业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社区花园空间更新为起点来探索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精神创设之价值,立足四叶草堂团队专业研究和社会实践,试图系统梳理上海公众参与式微更新的发展脉络.从大尺度空间生产到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小微空间改善,从空间设计到社区规划到社会治理,着重阐释以空间更新作为载体如何营造社会关系和实现在地自我更新,试图整合系统顶层设计的力量与民...  相似文献   

16.
刘丹  贺金红 《住宅科技》2007,27(10):32-35
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领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
社区文化治理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呼唤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大同市的社区文化治理已经开辟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小城市社区文化治理的路径模式,即本地开发商主导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在开发之初就将人文艺术关切渗透包含在社区规划之中,以文化理念为社区命名,以持续的投入创造出人与居住环境最为适配的社区文化品格,占得社区文化营造的先机,创造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堪称中国社区文化营造的"大同模式"。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3)
社区文化治理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呼唤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大同市的社区文化治理已经开辟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小城市社区文化治理的路径模式,即本地开发商主导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在开发之初就将人文艺术关切渗透包含在社区规划之中,以文化理念为社区命名,以持续的投入创造出人与居住环境最为适配的社区文化品格,占得社区文化营造的先机,创造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堪称中国社区文化营造的"大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它是一种感受,是一个地区,彼此熟悉、共享场所、共享道路的惬意生活。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和谐的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浩  章颖  赵璇 《城市规划》2022,(S1):58-68
回顾了历史街区保护与社区营造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认为有必要超越消极物质空间保护与积极开发的传统做法,以“历史社区的人文复兴”为目标和新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延续与发展历史社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进而从社区保护与发展的要求出发,更加自觉和系统地实施历史性空间要素的整体保护与社区人居环境配套的修补提升行动。本文以苏州古城双塔片区的更新规划为例,初步探索了这一试验性理念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