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绿色城市"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绿色城市"的实现离不开多种策略的支持."绿色基础设施"是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提出的关于生态保护和城市及社区建设方面的一个新理论,相关的实践越来越普及.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和策略,对指导"绿色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在追求实现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当前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空间营建需求下,绿色社区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构成,建设意义重大。2020年8月,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进绿色社区建设。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则要求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但是,由于研究滞后、实践少,相关技术与制度不足,我国绿色社区建设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4.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和制度体系的必要保障,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策略的必要途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长足发展.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强调建设美丽生态文明新中国、深化发展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决心和思想共识.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和学术理论的集中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观中的理论体现,对我国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和指引作用.近年来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建造观进行了诸多讨论,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专项研究著作,《绿色建筑与绿色建造》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对发展绿色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壮  相似文献   

6.
宫玮 《绿色建筑》2020,(1):32-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创建绿色社区。通过分析绿色社区内涵,基于国内外相关实践,提出绿色社区建设方案建议。以期为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具体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实现建筑生态化,建筑设计要体现绿色,实现绿色。本文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探讨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设计因子、设计重点与思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文明国家的总布局,实现各行各业的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建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既有自身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重任,还肩负着为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9.
阮菁萍 《广东建材》2006,(1):115-116
本文就“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居住社区的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实例阐述如何创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住宅社区。  相似文献   

10.
李莉  潘静 《中州建设》2013,(9):44-4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单独成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驻马店市紧紧围绕“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园林城市”为基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谢游 《建筑科学》2008,24(3):199-201
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来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实施绿色教育培养生态社区居民的创建意识;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典型示范的原则创建绿色家庭,构筑生态社区的重要载体;以适度消费、崇尚自然、关注循环的原则引导绿色消费形成生态社区的文明风尚;以绿色环保理念构筑生态社区的服务和监管体系;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绿色企业,推进生态社区经济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社区协调发展,将生态社区建设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中,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政府引导相互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8)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绿色商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一致,发展绿色商业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从企业、消费者、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促进绿色商业发展的建议。发展绿色商业可以促使企业和消费者贯彻绿色意识,采取绿色行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正>1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家庭农场经营的重要意义1.1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农业生态文明是推动农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物品质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绿色有机产品。在农村,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家致富。其次,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当中,更加注重对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管道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编制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活动方案,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绿色管理制度、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引领、坚持绿色施工建设和强化绿色过程控制等手段,推进绿色管道建设和依法合规建设,提升绿色发展内涵,确保科学规范建设和执行落实到位,成功探索出一套绿色管道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论述。过去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辅以技术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实施,带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8):245-2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大的灵魂所在,就是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更深一层次的定义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同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绿色大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创建绿色大学将成为21世纪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绿色大学的内涵特征、内容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3)
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在自觉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笔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教训,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运行调控体系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是促进重庆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重庆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会议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重庆立足"两点",实现"两高"的工作要求,推动重庆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实施,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对原《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规程》DBJ/T 50-039-2015进行了修订,完成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技术体系升级,并以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为载体,着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及绿色城市建设,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该文介绍了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发展情况,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7)
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确立绿色科技观、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来推进绿色科技的发展,以促进生态文明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