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镇江市饮用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镇江市原水、净水工艺和管网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原水水质较好,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维持在1.4~2.8mg/L之间,小分子有机物占溶解性有机物的主要部分;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能有效提高DOC和UV254的去除效果;各个处理流程对大于1000分子量区间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氯和臭氧氧化能使有机物由高分子量区间向低分子量区间推移.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为预处理手段,以4000、6000、10000、20000、30000Dalton的聚醚砜超滤膜(polyether sulfone,PES)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膜通量下降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主要在大于20000Dalton的范围内;2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大小主要分布在小于4000Dalton的范围内;3臭氧能使高分子量有机物低分子化。  相似文献   

3.
吴义锋  吕锡武 《化工学报》2011,62(3):805-810
采用混凝、沉淀、砂滤联合臭氧、生物活性炭构建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以黄浦江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能,探讨溶解性有机物在系统中的变化与组成特性。结果表明:黄浦江原水中以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为主,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5.9%;常规单元、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功能互补性,常规单元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达61.1%,而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仅为7.9%,臭氧氧化可使难降解有机物改性为小分子量有机物,经生物活性炭单元后,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达到28.9%;微量有机物主要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被去除,生物活性炭单元出水中微量有机物种类降低至30种,浓度降低67.4%,三氯甲烷生成势去除率为相似文献   

4.
文中从水处理所关注的处理后水中三卤甲烷总量、藻类、铝、有机物、浊度、耗氧量及微小颗粒等水质指标对常规处理A水厂与深度处理B水厂出厂水质相比较。水库水经常规处理能符合生活饮用水GB 5749—2006的要求,但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相比,出厂水水质特别是三卤甲烷总量、溶解性有机物、COD_(Mn)及铝还存在一定差距,而深度处理在浊度及微小颗粒物方面,则较常规处理略差。通过两工艺出水水质比较为进一步改进两水厂水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长江原水中有机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水处理出水水质和生物稳定性为目标,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指标和氯苯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并从有机物分子量的角度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机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对CODMn,UV254,溶解性有机碳(DOC)及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2%,50%,40%和82%,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也较为明显,去除率为40%左右。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对原水中占多数的小于1k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生物预处理-超滤净水工艺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跌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砂滤和UF膜分离的联用技术工艺对太湖原水进行试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对分子量小于0.5k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其次是分子量介于1~3k的有机物;砂滤单元对分子量大于lOOk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超滤单元对分子量介于lO-lOOk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其次是分子量大于100k的有机物。综合评价认为:生物接触氧化、砂滤和UF膜分离联用技术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分子量分级膜和XAD-8树脂,分析了城市二级处理水的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和亲疏性分布特征及其对纳滤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集中在<2 kDa的分子量区间上,且疏水性有机物的含量比亲水性有机物的含量大;分子量区间分布不同的有机物对纳滤膜透水通量和截留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分子量2 kDa以下的有机物引起纳滤膜透水通量衰减较大,有机物截留率较小,达57.2%;分子量10~100 kDa的有机物引起纳滤膜透水通量衰减较平缓,有机物截留率却较大最高达73.8%;亲疏性不同的有机物对纳滤膜透水通量和截留率有着不同的影响,经对膜表面阻力的测定,证实引起膜透水通量和截留率变化的主要物质为疏水性物质,而亲水性物质引起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李昂  林英姿  朱洋  林涣  刘根 《辽宁化工》2020,49(1):57-59,61
传统净水工艺主要处理水中悬浮物、胶体、大颗粒物质,对于溶解性有机物去除十分有限,由于饮用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成为传统工艺提标改造的主要内容,预氧化技术是提高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预氧化剂种类、优缺点及其适用的水质。  相似文献   

9.
典型水处理工艺处理黄浦江原水有机物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分子量转化的角度对水体中有机物在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转化进行了研究.针对特定的水质特征(小分子有机物居多),比较了3种不同的氧化剂(臭氧、氯和高锰酸钾)对有机物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MW)的转化情况.试验证实臭氧氧化可明显减少MW>30 kDa的有机物含量,进一步通过絮凝沉淀和过滤工艺可使MW>...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焦化废水尾水进行超滤分级实验和XAD-8/XAD-4吸附树脂分离,将焦化尾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为≥100×10~3、10×10~3~100×10~3、4×10~3~10×10~3、10~3~4×10~3和10~3这5个区间,对每个分子量区间的滤液经联合树脂分离为疏水酸、疏水中性物质、弱疏水物质和亲水物质4类有机物,分析了焦化尾水中有机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焦化尾水中主要以相对分子质量10×10~3的大分子量有机物和10~3的小分子量有机物为主,疏水酸的DOC的质量分数为45.88%,是焦化尾水中主体有机物,其多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10~3区间,且此类有机物中含有较多难降解芳香性化合物。焦化尾水深度处理可优先考虑混凝、过滤工艺,再以高级氧化工艺去除DOC,联合吸附工艺除去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1.
李德生  姚智文  王占生 《化工学报》2010,61(11):2944-2950
研究了水源水在"预臭氧+常规+主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净化中的各工艺段出水有机物及分子量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生物稳定性与有机物分子量的关系,实现了对深度处理后供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可将大分子的天然有机物分解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并提高水的可生化性;导致常规处理工艺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率降低;主臭氧可将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并将部分氧化成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生物活性炭可提高出水的生物稳定性,但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去除有限;分子量越小生物稳定性越差,越不容易被去除。此研究结果为评估水源水质深度处理的生物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强化过滤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对长江南京段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CODMn、UV254、DOC及BDOC的去除率分别为30%、41%、27%及25%。强化常规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各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34%和52%、48%和50%、37%和40%及74%和82%。强化过滤工艺及生物活性炭工艺对1,2,4-三氯苯的去除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出水水质。常规工艺对MW大于5 kDa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强化过滤工艺对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25%,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特别是对原水中占多数的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30%。  相似文献   

13.
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和对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分析了城市二级处理水的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对超滤膜过滤透水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混凝法,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吸附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态有机物主要集中在〈2k分子量区间上;(2)混凝处理后,高分子量有机物低分子化效果明显;PAC吸附能有效去除小分子量有机物;臭氧-PAC联用,大分子量有机物和小分子量有机物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表明臭氧氧化与PAC吸附联用在去除有机物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3)分子量分布对原水的透水通量影响较大;选择混凝、PAC或臭氧-PAC等作为膜法处理的预处理单元,对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两家采用前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原水性质相差较大的水厂进行了有机物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臭氧化对有机物结构有重要影响,基本上表现为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被分解成较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大分子量有机物含量大,其被分解的数量也较大。经过臭氧氧化后,不管有机物组成如何,3 K~1 K范围内的有机物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 K的有机物上升不大,说明臭氧虽然是较强的氧化剂,也无法较为彻底的分解有机物,而且臭氧工艺基本不会改变水中有机物总量。  相似文献   

15.
将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为强疏水性、弱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研究其对超滤膜的污染。测定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对膜污染影响程度顺序为:强疏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弱疏水性有机物。究其原因:(1)膜污染与有机物分子量大小有关,膜选择性地截留强疏水性有机物主要是这类有机物分子量较大所致。(2)从三维荧光光谱图上看,3个组分中均含有腐殖酸类荧光峰,说明腐殖酸类物质对膜通量的衰减贡献最大。(3)强疏水性组分中所含有机物最为复杂,荧光峰最为明显,由此可见膜污染的程度不仅与组分中所含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与其含量有关。此外,膜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与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总荧光强度(FLU)可作为总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指标来反映有机物被膜截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2):262-267
用凝胶色谱和三维荧光等图谱手段对某电厂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DOM)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补充水为地表水时,加酸将循环水补充水碱度由1.53 mmol/L降低至0.83 mmol/L,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30.40%和23.29%;循环水浓缩倍率5.97,混凝澄清对循环水排污水溶解性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30.83%和49.58%,混凝澄清出水有机物可以满足后续膜处理对进水有机物的要求。循环水补充水和循环水排污水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8×106和189×106和189×106g/mol,循环水排污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小于循环水补充水;加酸降低pH和混凝去除的主要是大分子有机物,但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更广。循环水系统DOM主要的荧光物质为类腐殖和类色氨酸,相对于类色氨酸,降低pH和混凝过程对类腐殖质这类有机物的去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用凝胶色谱和三维荧光等图谱手段对某电厂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DOM)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补充水为地表水时,加酸将循环水补充水碱度由1.53 mmol/L降低至0.83 mmol/L,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30.40%和23.29%;循环水浓缩倍率5.97,混凝澄清对循环水排污水溶解性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30.83%和49.58%,混凝澄清出水有机物可以满足后续膜处理对进水有机物的要求。循环水补充水和循环水排污水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8×10~6和189×10~6g/mol,循环水排污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小于循环水补充水;加酸降低pH和混凝去除的主要是大分子有机物,但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更广。循环水系统DOM主要的荧光物质为类腐殖和类色氨酸,相对于类色氨酸,降低pH和混凝过程对类腐殖质这类有机物的去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常规的溶解性有机物过滤处理工艺多数采用生化法耦合高级氧化技术原理设计而成,在实际海洋石油污水处理中,局限性较大。在当前海洋石油污水量增加的情况下,不能较好地对其中含有的溶解性有机物作出过滤处理,去除率较低。基于此,开展了海洋石油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过滤处理工艺的全方位深入研究。首先,选用絮凝剂与助凝剂,采用絮凝沉淀处理方法,对溶解性有机物进行了初步处理,使污水样品分层。其次,将铁碳微电解接絮凝,调节污水样品酸碱度,在电化学氧化塔内进行氧化反应,提高了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程过滤与错流过滤结合的超滤分离方式,达到了溶解性有机物分离处理与净化的目的。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可知,提出的过滤处理工艺应用后,海洋石油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均达到了98%以上,能够实现海洋石油污水过滤净化目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戈梦青  周冰洁  林涛 《净水技术》2020,39(4):108-115
以典型的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二氯乙腈(DCAN)为例,研究臭氧-上向流生物活性炭(O3-UBAC)工艺和臭氧-下向流生物活性炭(O3-DBAC)工艺的去除效能差异,并结合DON、分子量分布、亲疏水性和三维荧光光谱探究其差异机理。结果表明,O3-UBAC工艺对DCAN生成势(DCANFP)、DON、分子量<3 kDa的有机物、亲疏水性有机物,以及芳香族蛋白质和类可溶性生物产物有机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31%、61.60%、49.22%、46.60%、62.17%和82.08%,而O3-DBAC工艺对相应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72%、50.79%、21.16%、27.32%、47.37%和43.04%。因此,O3-UBAC工艺比O3-DBAC工艺对DCAN前体物的净化效能要好。  相似文献   

20.
臭氧氧化对可溶性有机物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目的在于对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类及考察,研究臭氧氧化影响四种溶解性有机物:1.可生物降解不可吸附;2.可生物降解可吸附;3.可吸附不可生物降解;4.不可吸附不可生物降解。(NA&BDOC、B&ADOC、NB&ADOC、NRDOC)的因素及趋势。实验结果表明臭氧不能同时去除四种溶解性有机物。而是影响它们所占比例.使可生物降解性有机物增加,可吸附性有机物减少。根据实验结果可优选出后续生物活性炭净水效果的最佳的臭氧投加量和停留时间。实验结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