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生态主义哲学—美学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美学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宏阔的视野,而前者则使得人们的研究视线转向更细微处。它们共同植根于当下人类生存所面临的诸多课题而对过去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反叛,以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由此构成了当代生态主义哲学—美学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主义"为核心内容,研究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思想,培养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实现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定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伦理规则;低碳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生态伦理思想必然以人性论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循环经济是人类在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它从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低代价的增长.以物质"网络化"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与社会实现低代价增长的必然选择.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的自然观,以开阔的整体性的眼光,将自然看作生生不息的和谐的系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源,各有其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以优越者自居、主宰者自命,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性依据.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界,又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欲望随之膨胀.工业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对立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观点正是今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威胁.因此我们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重要目标.必须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