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的要求,端承桩桩端全断面至少嵌入基岩0.5m,在岩溶发育强烈的场地嵌入深度还需加深。既然已经嵌入岩石,若使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5.3.9嵌岩桩计算,桩的极限承载力会增加不少,桩尺寸比使用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算出的要小得多。因此,作者根据一些工程实例和规范对嵌岩桩的规定在本文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嵌岩桩因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桩长、桩径设计施工比较灵活得到广泛的使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建筑桩基设计规范》规定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工程必须进行沉降验算。文章采取不同方法对南京河西鱼嘴金融集聚区(NO2016G97地块)项目地块嵌岩桩进行沉降计算,为基础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1、引言 钢筋混凝土嵌岩桩大量应用于建筑工程仅是近十几年的事,以致老规范《工业与民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中未涉及此类桩基,即使在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建筑地基规范》)GBJ7—89中仅给出了支承于基岩表面的粗短桩只计端阻力的计算公式。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建筑桩规》)JGJ94—94第5.2.11条却给出了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  相似文献   

4.
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纳入规范之前,已有不少工程实例采用了此种施工工艺,当时其极限承载力计算主要依据地方经验及设计研究成果。选取多项工程实例,分别依据某单位设计研究成果、全国《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和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来计算、比较各种计算方法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注浆量的计算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计算方法虽有差异,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接近,均可作为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依据;而单桩注浆量的计算结果差异稍大,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地方经验选取,并控制好注浆终止条件。  相似文献   

5.
王涛 《施工技术》2006,35(6):4-6
针对嵌岩桩设计中的承载力和嵌岩深度两大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嵌岩桩承载机理与单桩承载力计算模式、嵌岩深度,以及考虑钢筋受压的桩身承载力,介绍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最新修订情况,最后结合某工程实际介绍了嵌岩深度的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华南某超高层建筑桩基加固工程实例,分析了造成原桩基承载力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给出该工程可采用600有效桩长为30m的较短桩,按新旧桩数量比1∶3进行补桩的加固方案,详细介绍了桩筏基础加固的相关计算分析,包括原有桩承载力评估及取值、筏板底土分担比荷载的考虑、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减沉桩模式计算、中震下计算、三维有限元PLAXIS沉降计算等内容。计算结果表明,加固后基础的承载力可保持与原桩基础设计基本一致的较高安全度,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约为30mm,加固后的基础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胡金会 《山西建筑》2007,33(6):95-96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两个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桩基设计中公式的应用要点,以便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献选摘     
地基基础工程 2000年第1、2期题目 建筑物基础加固承台连接方式的探讨作者 吴如军(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 510168)摘要 本文论述以锚筋式承台连接和包柱式承台连接方法作为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基托换传力结构,为桩基托换提供方便并安全可行,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题目 关于国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探讨作者 徐其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广州 510641)摘要 对嵌岩桩嵌岩段的侧阻力和端阻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国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与广东省标准《建筑…  相似文献   

9.
欧阳景明 《房材与应用》2001,29(4):12-13,25
《重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是我国唯一的山区地基规范。通过对国家规范与重庆规范的部分比较,可见重庆规范的某些特点。灵活应用重庆规范,充分利用嵌岩桩承载力大的优点,可以使基础设计更加安全、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重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是我国唯一的山区地基规范。通过对国家规范与重庆规范的部分比较 ,可见重庆规范的某些特点。灵活应用重庆规范 ,充分利用嵌岩桩承载力大的优点 ,可以使基础设计更加安全、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南昌某超高层建筑工程嵌岩桩设计、检测和沉降观测结果的介绍,阐述了在江西地区软质粉砂基岩上设计嵌岩桩时,采用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公式计算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合理地选取单桩极限承载力,既安全可靠又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建筑桩基CAD软件(ZJ)首次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为依据,并与结构所的PMCAD(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PK(框排架、连续梁)、TAT(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等上部结构软件和三维建筑软件APM相配套,共同组成“微机建筑结构CAD系统软件”.在桩基设计过程中,可以自动进行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及单桩承载力计算,帮助用户进行方案的选择,单桩库备有常用的各种施工方法的灌注桩及预制桩.对于扩底桩、大直径桩和嵌岩桩都可进行描述和计算.根据《规范》可以进行柱下独立承台与条形(交叉)承台桩基的设计计算.承台型式可以是矩形、正多边形和圆形,也可以是任意的非规则形状.承台可为现浇可为预制杯口.  相似文献   

13.
李国胜 《建筑结构》2020,50(7):118-129
由于有关规范对基桩检测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混乱。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中有关基桩检测规定进行比较,对高、低应变检测方法及其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桩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对静载试验加载量及桩身纵筋配筋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基桩应进行试桩,丙级的基桩一般可不试桩;高应变法检测基桩承载力和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钻芯法钻取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一般低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基桩承载力静载试验检测的最大加载量在不同情况下取值不同;需考虑负摩阻力的基桩承载力静载试验检测的最大加载量应考虑中性点以上部分桩侧摩阻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全国各地205根试桩资料定出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统计参数,反演分析出可靠指标及与一定可靠指标相适应的抗力分项系数。最后给出单桩竖向承载力均值的区间估计和对于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中有关规定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有关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桩端土的承力取值及桩的静载试验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涉及嵌岩桩的相关规范有好几本,但具体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和设计方法却不尽相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文中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嵌岩桩进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建模,得出竖向承载力计算结果,认为各规范经验参数多,取值偏于保守,相对来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规范的参数取值需要高强度灌注桩作为试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 0— 99)中水泥土挡土墙设计规定确定的水泥土墙不能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 89)中有关地基承载力的规定。因此如何使其符合有关地基承载力的规定是一个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感谢何广讷先生等对“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现就讨论稿中涉及的问题做如下答复:(1)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简称地基规范)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简称地基处理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可分为设计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在复合地基设计阶段,地基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地基处理规范规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对不同桩型的复合地基分别给  相似文献   

19.
在使用《南京地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12-2005)嵌岩桩公式计算单桩承载力的过程中,发现在规范规定的其它各种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嵌岩段总阻力特征值在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5MPa~10MPa区间有异常极值点,其变化规律不符合一般概念性结论;公式中的相关参数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供有关建议供同行和规范编委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乔津 《山西建筑》2010,36(27):123-124
结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分别介绍了用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及经验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并针对计算结果出入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期指导地基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