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网联化为基础的车路协同技术路线逐渐成为未来车联网发展的全球共识,也是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路侧系统(路侧基础设施)作为车联网重要基础设施,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系统,更容易遭受到网络攻击。在车路协同应用中,身份伪造、终端非法接入、数据拦截、隐私信息泄露等情况的出现,不仅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威胁人身安全,甚至引发危害国家利益的公共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暂无针对此类安全隐患的车联网路侧设施安全体系的标准规范,也缺乏对路侧系统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的保障措施。通过分析车联网路侧系统的安全风险及安全需求,基于商用密码技术构建了车联网路侧系统信息安全机制,研究了路侧系统的安全关键技术,为车联网路侧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国建  陈莹 《通信技术》2015,48(7):855-859
随着车联网的发展,车辆通信将在提高行车安全,驾驶效率和舒适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车辆将访问多种应用,考虑到现有行车安全应用面临的严峻威胁,加之对用户验证、授权和计费的需求,攻击防护安全对于车载自组网来说尤为重要。在车辆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或行车安全服务时,攻击者可能会窃听通信内容,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和位置隐私。为了提高车载自组织网安全,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车辆公钥基础设施(VPKI)对车辆通信安全、位置隐私和身份匿名进行保护的方案。该方案采用票据为应用服务提供匿名访问控制和认证,并且可以解析和撤销不法车辆身份。最后,通过实验分析方案的效率来证明VPKI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现有车载网络切换认证协议存在的安全性、隐私等方面的不足,在LIA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首先将随机数与伪标识串联,再用二次模运算对串联的信息进行加密,以生成动态身份标识保护用户位置隐私;与此同时,在移动终端切换过程中,新路侧单元重新生成新会话秘密序列,并与终端伪标识进行异或加密,对LIAP协议中存在的平行会话攻击进行安全防护。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改进协议不仅满足终端匿名性和抵御各种攻击的安全需求,也实现了较快的切换速度,与同类切换认证协议相比,实用中具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车载自组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VANETs)是一种自组织、自管理、快速移动的户外通信网络系统。车辆加入VANETs可以获取道路的交通状况信息,但是其与路侧单元进行通信时消息容易被窃取。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假名和数字签名的批认证协议,实现了车辆身份的匿名和隐私保护。同时,该协议支持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 RSU)对多辆车辆的批量认证,极大地降低了身份验证的计算开销。  相似文献   

5.
车路云协同的车联网体系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车联网安全关系到行车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正日益成为行业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车联网技术架构与安全行业的整体状况;其次,以车联网“车-路-云”技术体系为基准,从车联网终端安全、车联网路侧安全、车联网云端安全3个层面,讨论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车联网安全防护领域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展望了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未来的发展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车载自组网中,车辆在进行相互通信时需要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合法性验证,但同时又不希望自己的身份被泄露,从而导致了安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问题。匿名认证是车载自组网中安全和身份隐私保护的关键机制,本文对现有的匿名认证方案进行了分类对比,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4G无线网络中移动终端的接入认证问题,基于自证实公钥系统设计了新的安全接入认证方案,并运用协议演绎系统演示了该方案形成的过程和步骤,用协议组合逻辑对该方案的安全属性进行了形式化证明.通过安全性证明和综合分析,表明该方案具有会话认证性和密钥机密性,能抵御伪基站攻击和重放攻击,并能提供不可否认服务和身份隐私性,同时提高了移动终端的接入效率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方法,为移动警务终端在访问高级权限内容时提供二次身份认证。首先身份认证中心和移动警务终端通过数字证书管理中心进行数字证书的相互认证,确认双方网上的合法身份,然后身份认证中心对移动警务终端进行动态身份认证,最后移动警务终端通过身份中心的认证,并获得访问高级权限内容权限。在移动警务终端访问高级权限内容时,身份认证中心采用动态口令身份认证的方式对其再次进行认证,解决了仅通过单次身份认证访问高级权限内容时存在的安全问题,保护了高级权限内容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移动云服务相比传统云具有移动互联、灵活终端应用和便捷数据存取等特点。然而,丰富的移动云服务应用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在阐述移动云服务的基本概念、应用与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其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结构,主要围绕安全协议与认证、访问控制、完整性验证、移动可信计算和基于加密、匿名、混淆的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分析其研究现状,论述已有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云存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为用户节省了数据管理开销.可搜索加密技术,既保护用户隐私又支持密文检索,方便了用户查找云端密文数据.现有的公钥关键字可搜索加密方案虽然支持身份认证,但未实现否认的属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发送者的身份隐私,该文将否认认证与公钥关键字可搜索加密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具有否认认证的关键字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