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泳 《福建建筑》2014,(11):41-44
为研究底层柱顶隔震结构在超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某实际结构为背景,应用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三维结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研究表明:在设防烈度(7度,0.15g)中震作用下,楼层剪力减震效果显著;在超烈度(8度,0.2g)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而底层完全处于弹性状态,上部结构楼层加速度反应减震效果明显。同时说明,隔震结构经过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可以满足超设防烈度要求,抗震设防目标高于抗震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分析首层柱顶隔震体系在工程中的应用,并以某首层架空建筑为例,应用首层柱顶隔震体系对有薄弱层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以时程分析方式明确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最终结果显示,首层薄弱层框架结构的柱顶隔震性能理想,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层间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以12层框架结构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框架的抗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三维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两种结构的频率;通过对两种结构模型输入兰州波,分析了结构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及剪力幅值,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抗震框架结构相比,层间隔震框架结构的频率减小,周期变大;层间加速度幅值、位移幅值、层间剪力幅值均减小,层间隔震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4.
底层薄弱结构在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中破坏严重,为吸取台湾集集地震的教训,对带底部柔弱层的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找出结构中不利于抗震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规范设计空间钢框架结构,利用etabs建立首层薄弱、中层薄弱及顶层薄弱三种空间纯框架有限元模型。选取peek强震库中对结构影响较明显的13条强震记录,采用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对三种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地震易损性分析,并对三种薄弱层结构破坏机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钢框架结构抗震及加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底层薄弱对结构影响最大,中层薄弱次之,顶层薄弱对结构影响最小。且随着地震动的加强,薄弱层影响作用愈显著;底层薄弱及中层薄弱结构最先在薄弱层发生破坏,并改变结构的破坏机制,顶层薄弱对结构破坏模式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某高层框架结构为例,分别建立不隔震结构、基础隔震、1-15层层间隔震结构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ETABS进行反应谱和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基本周期、底部剪力、顶部加速度和位移响应,并与不隔震结构进行对比,得出随隔震层位置变化结构受力变化规律。运用EPDA进行弹塑性时程计算,验证ETABS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从隔震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具体结构进行分析对比,揭示了隔震结构在抵抗水平地震作用中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具有的特点,以某高层钢结构基础隔震建筑为例,运用SAP2000V15软件建立分析模型,并施加一条强震地震波对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通过对水平地震计算结果的研究得出基础隔震钢结构减震效果显著,可应用于高层钢结构上。  相似文献   

9.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79-81
隔震技术变传统结构硬抗为柔性防震是一种有效的防震策略。结合某立面不规则办公大楼结构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实现既定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通过调整梁柱节点处梁和柱的抗剪承载力实现"强柱弱梁",目的是为了减缓柱端屈服,期望出现梁铰机制,可实际上考虑到现浇楼板对梁的影响,几乎无法实现理想的梁铰机制破坏。基于该特点,试图在建筑结构底层地下室或非生活区域专门设置一相对薄弱层,使其在遭受设计烈度地震作用时发生规范允许范围内的变形,在遭受大震作用时该破损安全层形成塑性铰产生大的变形,吸收和耗散大部分地震能量从而保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降低房屋建筑在大震作用下的整体破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隔震技术原理,对电厂碎煤机室隔震结构在7~9度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常规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经济性进行对比。隔震技术通过延长结构周期以及提高结构阻尼比,大幅度减小地震作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分析了由于隔震产生的较大位移对电厂工艺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ETABS有限元软件研究分析了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分别设置转换层并进行振型反应谱法分析,研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时对结构周期、楼层位移、层问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力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筛选来自台湾集集地震同一场地类别上的三个台站的地震波,包括两条近断层地震波TCU054与TCU068和一条远场波ILA007,引入多次透射边界以模拟场地的无限性,利用二次开发后的ANSYS建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山区多层接地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针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山区隔震框架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角等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三种结构中位于陡坎上部楼层的层间剪力的相对关系均为非隔震层间隔震基础隔震,而两种隔震结构中位于陡坎下部楼层的层间剪力值很接近,与非隔震结构的相对关系与土体的刚度有关。多层接地框架的两种隔震形式均放大了掉层部分的层间剪力,但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放大效应比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放大效应要低。两种隔震结构中位于陡坎上部的楼层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均大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某大型商业开发工程在塔楼间设置非对称且偏心的多层连体结构,使原本规则的单塔结构形成复杂多塔连体结构。为减轻地震作用时连体与塔楼共同振动导致塔楼地震力和扭转变形加大的不利影响,连体与塔楼间采用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进行连接。采用两种程序进行小震弹性反应谱和地震波时程分析,通过比较单塔工况和多塔连体工况的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角来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采用,多塔连体工况时各塔楼和连体结构的振动状态趋向于独立振动,相互影响程度小,且多塔连体工况时塔楼的地震响应比单塔工况时要小,减小幅度约为65%~95%,能较好地减轻塔楼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底层加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应在底层加强。为了研究这种墙的性能及合理设计方法,试验了八片钢筋砼底层加强的单片剪力墙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将塑性铰部位控制在二层墙肢对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截面强度设计,可以控制受弯破坏剪力墙的塑性铰出现部位。剪跨比对试件破坏形态有很大影响,应当使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大于抗弯强度,防止出现剪切强度破坏,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防止弯曲屈服后过早出现剪切变形破坏。应当注意并校核落地剪力墙底层墙的剪跨比,当剪跨比小于1.5时,应当采取适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胜涛  陈亦仁 《山西建筑》2009,35(26):53-55
借助于有限元软件ETABS对唐山市一隔震设计的医院住院楼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分析中采用了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对比的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延长了结构的周期,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小,同时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周期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目前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方法,共选取18条近场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作为外部输入,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根据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本构关系,定义了构件的性能准则,建立了隔震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探讨了基础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各构件破坏的变化特点,并提出利用钢支撑改善隔震结构长周期抗震性能的加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动强度下,相对于普通地震动,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底层的破坏最为严重,是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通过在结构底层外侧柱间设置钢支撑,能够有效提高隔震结构的长周期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减震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御策略,隔震技术变传统结构硬抗为柔性防震,具有明显的效果。介绍隔震结构的工作原理,结合某立面不规则的办公楼结构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各烈度地震作用下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层加速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有效实现既定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燕友 《城市住宅》2021,(2):217-218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高层装配式隔震结构研究是现阶段高层建筑研究的重点,而装配式隔震结构中的隔震节点更是保证隔震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试验研究高层隔震结构隔震节点性能,以期为建筑抗震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控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底层框 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控制指标和计算方法。利用该成果开发的计算程序, 能迅速完成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控制分析,可供设计单位和抗震主 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