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等新一代无线电对收发信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中频和基带具有可重新编程和可重构能力,可以使用于多种模式(标准)、多个频段和多种功能等;为实现终端的手持化和移动化,所使用的设备应是小型化、便宜和低功耗的。为满足要求,需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收发信机的结构。本文介绍了外差式和直接变频结构及其派生结构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和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叙述了收发信机数字化的基本组成和特点。读者可从中了解无线收发信机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2.
牛绍伍 《通信技术》2023,(2):161-166
基于软件无线电通信设备对射频系统的要求,讨论了现阶段软件无线电设备主要采用的射频架构,并重点对射频系统中的工作频段、信道线性度、信道换频时间和信道带宽等关键参数的可重构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可重构方案提升了软件无线电射频系统的通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中频软件无线电系统的FPGA实现方案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软件无线电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是目前通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研究职频软件无线电的实现方案,并用FPGA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此方案的中频软件无线电的通用硬件平台。  相似文献   

4.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机载射频信号综合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飞机中通信、导航和监视这些关键功能,例如VHF通信、VOR、ADF、DME、ILS、MKR、应答机和ADS-B等,通常由独立的机载设备实现,其体积、重量和功耗很大,成本也非常高,影响了这些功能在通用飞机上的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将这些功能综合到统一平台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射频信号综合处理技术,并建立仿真验证平台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代无线电系统对超宽带、可重构、多功能等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基于射频直接采样技术,构建了一套符合PXI(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标准的通用化超宽带软件无线电平台,硬件上以数模转换芯片AD9173和模数转换芯片ADC083000为核心,直接采样率高达3 Gsample/s;采用20 nm工艺制程的UltraScale Kintex FPGA,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开发理念设计FPGA固件,实现用户可编程。该平台能够满足0.1~1.4 GHz超宽带软件无线电应用需求,瞬时带宽高达1.3 GHz。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结构,分析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对射频前端的性能要求,着重阐述了具体设计宽带线性射频前端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8.
罗巧云 《电讯技术》2004,44(2):58-58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侦察设备的主要特点是硬件设备的简单化,主要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容易实现系统功能的改变和扩充。下面是报道的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外军信号侦察设备。  相似文献   

9.
无线区域网和认知无线电技术(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2.22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建立一套基于认知无线电(CR)技术,在现有电视频段利用暂时空闲的频谱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网空中接口标准。由于基于802.22协议的无线区域网(WRAN)工作在现有电视频段中,要求不能对正在广播的电视频谱产生干扰,所以WRAN采用了CR技术,对电视频段进行感知和测量,利用动态频谱管理技术找到空闲频谱进行再分配。CR技术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讲座将分3期对无线区域网和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介绍,第1讲介绍无线区域网和IEEE802.22工作组情况,包括WRAN背景、80222系统、802.22空中接口等;第2讲介绍CR技术和实现其的基础——软件无线电(SDR)技术,包括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和认知循环、无线电频谱礼仪等;第3讲介绍802.22WRAN频谱共存问题和CR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丁浩 《中国无线电》2006,(10):66-68
1、前言 快速简便地测向、分析一些颇具挑战的信号,如宽带信号或短暂信号,需要测向机能够精准同步地处理大量频道。这种处理方式特别适用于未知频率上的瞬时信号,例如:跳频、猝发、GSM、CDMA等信号。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应用在软件无线电跳频电台中宽频段接收机的前端电路设计方案,分析了接收机射频前端二次混频方案结构的可行性,在对方案中各功能模块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射频前端的滤波器、混频器、放大器等各模块的设计工作,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建模设计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接收机前端电路噪声系数低,镜像抑制良好,增益合理,选择性合适,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应用在软件无线电跳频电台中宽频段接收机的前端电路设计方案,分析了接收机射频前端二次混频方案结构的可行性,在对方案中各功能模块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射频前端的滤波嚣、混频器、放大器等各模块的设计工作,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建模设计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接收机前端电路噪声系数...  相似文献   

13.
802.22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建立一套基于认知无线电(CR)技术,在现有电视频段利用暂时空闲的频道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网空中接口标准。由于基于802.22协议的无线区域网(WRAN)工作在现有电视频段中,要求不能对正在广播的电视频道产生干扰,所以WRAN采用了认知无线电技术,对电视频段进行感知和测量,利用动态频谱管理技术找到空闲频道进行再分配。认知无线电技术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讲座将分3期对无线区域网和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介绍,第1讲介绍无线区域网络和IEEE802.22工作组情况,包括WRAN背景、802.22系统、802.22空中接口等;第2讲介绍认知无线电技术和实现其的基础软件无线电(SDR)技术,包括无线电知识描述语言(RKRL)和认知循环、无线电频谱礼仪等;第3讲介绍802.22WRAN频谱共存问题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欣  刘云 《电信快报》2003,(3):12-15
自动设备识别(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是目前国际上发展很快的新技术,它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实现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包括条形码系统、光学符号识别、生物统计法、射频识别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方面,在自动识别领域应用中,无线电技术的技术名称为射频识别,已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门禁控制、动物识别、电子闭锁防盗等方面,是目前应用技术热点,本文将对其在国内外公路、铁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展开讨论。1射频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的经济发展是十分迅速,而文化产业也是因此得到发展,无线电广播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实现不断创新,迎合时代的潮流,让人们诸多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无线电广播的设计发展中,软件无线电是非常关键的技术手段,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无线电广播的实际应用。文章分析在无线电广播中,软件无线电的技术应用,并对软件无线电提出一些强化措施,希望对无线电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硬件数字化采样技术、光纤通讯技术、下变频技术、计算机硬件处理技术及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得中短波广播射频信号数字化处理后进行远距离传输,实现异地接收、存储成为可能,然后再经过信号重构,从而还原历史的中短波广播信号.本文针对现有的中短波广播远程监测系统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基于射频数字化的中短波广播远程监测系统的架构,希望对目前的中短波广播远程监测系统构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一种软件无线电宽带射频前端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涌泉 《电讯技术》2007,47(1):68-70
比较了软件无线电宽带射频前端的几种技术方案特点及其可行性,提出了一种采用多路可配置信道组网射频前端方案,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并以2~2 000 MHz宽带射频前端为例进行仿真,给出典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1 概述 无线射频接收机是一个监测系统,它负责从天线上接收射频能量,然后把信号频率降到数字化仪可接收的范围内进行采集,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月20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800MHz/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信部无[2007]205号)(以下简称《规定》).对我国UHF频段RFID无线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占用带宽、频率容限、邻道功率泄漏比、工作模式、杂散发射限值以及传导骚扰发射等射频指标作了详细的规定。本文从无线电管理角度和技术角度出发,浅谈对《规定》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的理解.与广大读者共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单站定位技术是指只使用一个无线电监测定向站,无需经过多站网络,即可对无线电电波发射源进行定位的技术.这一技术通常只用于短波信号.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对无线电信号发射源进行单站定位的技术,还局限于以电波经过电离层的一次反射为基础的计算,目前国际上各无线电测向与定位设备和系统的厂商所能提供的产品,一般都只能对一跳路径传播的电波的发射源定位.对于多跳路径传播的无线电波,单站定位技术计算得出的发射源的距离通常比实际距离短.即使是对一跳路径传播的电波,由于电离层的高度随时间随机变化,电波可能从不同的高度反射到地面,因此单站定位系统也难以找出目标的准确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