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晓晶 《煤炭工程》2023,(8):165-169
针对孝义市难选煤泥表面官能团多、可浮性差、产率低和浮选药剂消耗量大等问题,研发了新型捕收剂B-H,并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浮选试验分别探究了传统捕收剂柴油、新型捕收剂B-H与起泡剂仲辛醇的最佳药剂用量,并对最佳药剂用量做了煤泥可浮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浮选精煤灰分15%左右时,B-H捕收剂最佳药剂用量为700 g/t、仲辛醇用量为250 g/t,浮选精煤产率为80.42%;柴油捕收剂最佳药剂用量为1100 g/t、仲辛醇用量为250 g/t,浮选精煤产率为50.76%。新型捕收剂B-H相比较常规捕收剂柴油,精煤产率提高了30%左右,浮选完善度提高了18%左右,提升了煤泥可浮性,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煤泥的分选,提高赵庄选煤厂的煤泥浮选效果,采用改变浮选条件和加药制度对赵庄选煤厂煤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浮选条件对其浮选效果作用明显,在矿浆浓度为80 g/L时,捕收剂用量为1 000 g/t、起泡剂用量为120 g/t时,精煤产率高灰分低;分段添加捕收剂可以不同程度提高精煤产率,5∶5的效果较理想;煤油的捕收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马爱鹏 《煤》2021,30(4):95-97
为了解决高灰细粒难浮煤泥浮选精煤灰分高、药剂用量大等问题,采用煤油、煤油与油酸二乙醇酰胺(ODEA)复配作捕收剂进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煤油-ODEA捕收剂能改善煤泥浮选效果,当矿浆浓度为90 g/L、起泡剂用量为150 g/t、煤油-ODEA捕收剂(复配比10∶1)用量为250 g/t时煤泥浮选效果最佳,精煤产率为68.36%,尾煤灰分为60.24%,可燃体回收率为83.26%,相较于煤油捕收剂分别提高了13.9%、14.61%、18.03%,复配捕收剂用量减少56%左右,实现了提高煤泥浮选效果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选煤厂入浮煤泥表面氧化程度高、含氧官能团多,导致浮选精煤产率低且灰分高的问题,分别采用柴油、常规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以及自主开发的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了浮选试验,并结合接触角测试和吸附量测试,揭示了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强化氧化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柴油和常规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氧化煤泥的浮选时,浮选效果均较差,难以满足生产要求;而采用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氧化煤泥浮选时效果较好,且该复配捕收剂更容易吸附在氧化煤泥表面,可显著提高煤泥表面接触角、降低其对水的润湿性,从而提升氧化煤泥浮选效果。同时,针对氧化煤泥采用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浮选,当捕收剂总用量为1200 g/t时,精煤产率可达74.28%,精煤灰分仅为7.66%。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浮选药剂制度对煤泥浮选的影响,以水峪选煤厂的煤泥为研究对象,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建立浮选效果与药剂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考察捕收剂和起泡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捕收剂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煤泥浮选效果只与起泡剂用量存在相关关系; 最佳的起泡剂用量为75 g/t,适宜的捕收剂用量为130 g/t; 与现场药剂用量捕收剂257 g/t和起泡剂143 g/t相比,在保证精煤灰分不变的情况下,浮选精煤产率提高0.49 %,可燃体回收率提高0.50 %,浮选完善指标提高0.17 %,捕收剂用量降低127 g/t,起泡剂用量降低68 g/t; 当捕收剂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起泡剂用量是影响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起泡剂用量可显著提高煤泥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开滦地区某高灰难选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煤泥浮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磨矿细度作为三个主要影响因子,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拟合得到二次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起泡剂用量对浮选精煤产率、灰分的影响最为显著,响应曲面法优化的最优浮选条件为磨矿细度-0.075mm 80.76%、捕收剂煤油用量200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231.76g/t,该条件下获得精煤浮选产率87.13%,灰分12.44%的分选指标,浮选试验结果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准确,优化方案可信。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验实验设计、多因素逐项实验设计及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以优化贵州高灰煤泥浮选较佳条件。结果表明,经验实验法中浮选精煤的最小灰分为12.42%,产率为19.92%;多因素逐项实验中较优浮选条件为捕收剂用量为60g/t、起泡剂用量为80 g/t、转子转速为1800 r/min、浓度为60 g/L,浮选精煤产率为24.62%、灰分为11.57%,浮选尾煤产率为75.38%、灰分为61.68%;正交实验中较优浮选条件为起泡剂用量90 g/t、捕收剂用量60g /t、浓度80 g/L、转速2000 r/min,浮选精煤产率为26.36%,灰分为12.46%,浮选尾煤产率为73.64%,灰分为63.82%。煤泥浮选多因素逐项实验与正交实验均能获得浮选的较优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自制微乳捕收剂LY的浮选性能,采用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煤泥样品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微乳捕收剂LY用量为0.6 kg/t时,可以获得精煤产率为60.17%、精煤灰分为10.65%的分选指标;与最佳的柴油分选指标相比,微乳捕收剂LY的精煤产率提高了4.85个百分点,精煤灰分提高了0.83个百分点,并且微乳捕收剂LY的用量比柴油低0.1 kg/t,实际的柴油节省率为73%左右(不考虑表面活性剂)。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微乳捕收剂LY与煤泥作用后,产生了新的—S—O—吸收峰,增大了煤泥表面的疏水面积,从而有利于分选效率的提高,但其分选选择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官地选煤厂煤泥浮选效率低、灰分较高等现状,采用ZFC乳化油、吉化GF油、仲辛醇及纳尔科等新型药剂进行浮选试验,探讨不同药剂用量对浮选效果及其优化选择试验,并采取浮选精煤可燃物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以评价煤泥的可浮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浮选药剂剂量的增加,其浮选效果逐渐变好,但过量的药剂会导致精煤灰分增加,浮选效果变差;当起泡剂用量60g/t时,仲辛醇药剂可燃物回收率达到78.12%,浮选完善指标达42.47%,吉化GF油药剂可燃物回收率达到75.92%,浮选完善指标达38.92%;当捕收剂用量400g/t时,ZFC乳化油和纳尔科的浮选精煤产率分别可达64.12%、63.93%;吉化GF油和仲辛醇具有良好的起泡效果,ZFC乳化油和纳尔科具有良好的捕收效果,可改善官地选煤厂煤泥浮选试验结果及提高精煤产率。  相似文献   

10.
棉籽油制备煤泥浮选促进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浮选精煤产率、降低浮选油耗,介绍了棉籽油制备煤泥浮选促进剂的工艺,并对其提高煤泥浮选效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棉籽油制备煤泥浮选促进剂的试验研究发现,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促进剂的性能影响显著,反应温度低于170℃,棉籽油反应产物对煤泥浮选促进作用很小;催化剂用量过大时,生成的产物起泡性能较好,但会降低药剂的选择性,造成浮选精煤灰分偏高,因此催化剂用量应适中.实验室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棉籽油制备的促进剂对改善马头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提高钱家营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显著;在煤油中添加促进剂,在相近的捕收剂用量下,可提高浮选精煤产率4%左右;在柴油中添加促进剂,当要求的精煤产率和精煤灰分相近时,捕收剂用量只有柴油的1/2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曙光煤业选煤厂高灰难浮煤泥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捕收剂和起泡剂组合及用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和起泡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同药剂组合作用时的浮选指标差别很大;在精煤灰分≤11%的条件下,煤油与仲辛醇组合及SN98与仲辛醇组合的浮选效果均优于煤油与GF的组合,煤油与仲辛醇的作用效果最好,对应的药剂用量为煤油300 g/t,仲辛醇45 g/t;在获得相近浮选指标时,SN98与仲辛醇组合的药剂总耗量最低,SN98为120 g/t,仲辛醇为45 g/t。  相似文献   

12.
针对煤泥低温热解制备的半焦产品灰分较高、粒度较细的特点,采用浮选法对其进行提质降灰处理。确定浮选试验最佳药剂用量为煤油1200 g/t、曲拉通X-100 200 g/t、仲辛醇100 g/t,最终获得了灰分为21.08%、产率75.67%、可燃体回收率82.93%的精煤产品。通过SEM和EDS检测,发现低密度、灰分高的表面带有细小的脉石矿物组分和复杂表面结构的煤泥半焦颗粒,在浮选过程中随-1.0 g/cm3密度级半焦混入泡沫产品在浮选精煤中得到富集,这是导致浮选精煤灰分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内蒙古白音华煤田褐煤降灰的可能性,对该煤田褐煤干燥过程中产生的褐煤粉煤进行小浮沉试验和捕收剂条件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选降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煤田褐煤煤泥具有分选降灰的可能性,当浮选精煤灰分为18%时,精煤产率为70%,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84.31%,此时该褐煤属于易浮煤;当浮选精煤灰分<15%时,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65.04%,此时该褐煤属于中等可浮煤。该试验说明褐煤煤泥可通过浮选降灰提质,为褐煤脱硫降灰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炼焦中煤磨矿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屯兰矿选煤厂-3mm粒级重介质分选中煤为试验煤样,采用MiniFlex600 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OLYMPUS BX51显微镜研究了煤样的矿物组成与嵌布特征,并对磨矿后的产品进行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0.074mm 粒级含量为67.32%时,在捕收剂用量200g/t和起泡剂用量50g/t的条件下,通过一粗一精浮选可回收产率为34.75%,灰分为11.64%的合格精煤。   相似文献   

15.
倪超  谢广元  蒋兆桂  刘博  彭耀丽 《煤炭学报》2013,38(11):2035-2041
针对煤泥“2+2”分选工艺在工业应用中处理粗煤泥灰分较高和(或)高灰细泥含量大的煤泥时,存在粗精煤泥和二次浮选精煤灰分偏高、重介精煤“背灰”的问题,提出在该工艺中引入TBS分选粗煤泥和旋流微泡浮选柱作为二次浮选设备的工艺技术,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TBS不仅分选出合格的粗精煤泥,而且数量效率达85.01%,可能偏差Ep=0.069;旋流微泡浮选柱作为“2+2”分选工艺的二次浮选设备比常规浮选机优势明显,当煤油用量1 000 g/t,仲辛醇用量125 g/t时,浮选柱比浮选机的精煤灰分降低3.76%,精煤产率增加4.10%,浮选完善指标提高9.97%。  相似文献   

16.
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和X荧光分析等手段对山西某电厂的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对试验样进行了浮选机探索试验和浮选柱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柴油捕收剂用量400 g/t,起泡剂用量400 g/t,矿浆浓度15%,循环压力0.10 MPa,泡沫层高度3 cm,可得到产率为75.99%的尾灰,烧失量为1.17%,精煤产率为24.01%,烧失量为52.47%。在尾灰烧失量达到一级粉煤灰的指标要求下,柱式浮选的产率要高于浮选机的产率。  相似文献   

17.
董子龙  杨巧文  窦蒙  冯曜  徐菁  刘向辉 《煤炭学报》2019,44(7):2245-2252
为探索选择性聚团法制备超纯煤的工艺条件,以太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西无烟煤的性质和矿物质的种类。采用选择性聚团法对超细粉碎后的煤粉进行分选实验,研究了研磨时间、煤油用量、仲辛醇用量和聚合氯化铝用量对精煤灰分和收率的影响,并对比了氯化铝、26%和29%的聚合氯化铝对分选效果的影响。通过Zeta电位仪测定添加不同用量的聚合氯化铝的煤样Zeta电位,利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不同聚合氯化铝用量下的太西煤样和人工矿物表面的润湿性,采用DLVO理论计算揭示聚合氯化铝对煤中异类矿物质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煤油用量为1.19 kg/t、仲辛醇用量为0.40 kg/t、聚合氯化铝用量为50 g/t、研磨时间为30 min时,分选出的超纯煤灰分达到0.64%,精煤产率为68.91%。相同药剂用量下,添加聚合氯化铝比氯化铝的浮选精煤产率高,与未添加聚合氯化铝分选效果相比,精煤灰分降低了0.18%,精煤产率提高了19.38%。当26%和29%聚合氯化铝用量为50 g/t时,两者精煤产率都达到最大,分别为68.91%和75.00%,精煤灰分分别为0.64%和0.71%,添加26%聚合氯化铝比29%聚合氯化铝脱灰效果好。随着聚合氯化铝用量的增加,煤的Zeta电位值不断增加,由-28.7 mV增加到-20.63 mV。添加聚合氯化铝后煤的接触角增加,疏水性增强,人工矿物表面亲水性增加,煤与人工矿物表面差异性增大。随着聚合氯化铝用量的增加,煤表面Zeta电位值不断增加,由-28.7 mV增加到-20.63 mV。添加聚合氯化铝后煤接触角增加,然而,人工矿物接触角减少,由于煤的疏水性和人工矿物亲水性增加,导致两者表面性质差异增大。根据DLVO理论计算,聚合氯化铝增强了煤与蒙脱石颗粒之间斥力作用,同时增加了煤中无机矿物质的团聚效果,减少了无机矿物质对煤颗粒表面罩盖和异质细泥夹带作用,降低了精煤灰分。聚合氯化铝和氯化铝对煤中矿物质脱除具有促进作用,低用量条件下聚合氯化铝分选效果优于氯化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斜沟煤矿选煤厂入洗原煤煤质、产品定位、洗选工艺的分析,结合生产实际,对可实施的三种洗选方案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1)保证洗混煤发热量20.934 kJ/g的情况下,尽量多洗选灰分11%气精煤;2)将末原煤中的气精煤全部洗选出来,精煤灰分11%,在保证洗混煤可顺利装车的情况下,煤泥尽量多掺入洗混煤中;3)单洗选洗混煤一种产品,保证洗混煤低位发热量20.934kJ/g。得出生产灰分为11%的气精煤,同时生产低位发热量为20.934 kJ/g的洗混煤,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