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4):122-122
经过艰苦努力,胜利油田终于在西部找到了第一个资源接替阵地,并成为中国石化在西部新区首个投产区块,从贴着“贫油”标签的鸡肋区块转变为“金豆子”宝藏。 相似文献
2.
《石油钻探技术》2003,31(2):63-63
华北油田冀中探区留西构造带隐蔽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路 4 4井喜获 93.7m3 / d高产工业油气流。留西构造带位于冀中探区饶阳凹陷中部 ,油田地质勘探系统通过综合地质研究 ,认为该区沙 3段为一个大型扇三角洲沉积 ,发育多个朵页状砂体。路 4 4井位于留西构造带东部断界南翼 ,是路 4 3井南砂体上的一口预探井。路 4 4砂体钻探成功 ,不仅在老区又发现一个高产、富集、较整装、具有千万吨级规模的优质可动用储量区块 ,而且显示了留西构造带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将成为冀中探区近期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块华北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4.
区别于过去易于发现的、但却开发殆尽的构造油气藏油田 ,科学家把以岩性、地层为主的、一般技术难以发现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这类油气藏的研究目前属于世界石油地质学家攻关的前沿。“在三次资源评价中 ,我国总的可采石油地质储量为 14 0亿t ,已经采出了 40亿t ,已经发现尚未采出的还有 2 0亿t ,余下 80亿t是尚未发现的 ,而在这 80亿t未发现油气资源中 ,岩性隐蔽油气藏大约占 42 %。”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CPL技术中心@张辛耘 相似文献
5.
6.
7.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费宝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6):29-32
分析了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围绕生油中心分布,并提出其分布的有利区带,箕状凹陷的陡坡带分布砂,砾岩体油气藏;洼槽带分布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岩油气藏;斜坡带分布地层-岩性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负地形分布河道砂岩性油气藏,隆起区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列举了两个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例,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油气工业的不断发展,隐蔽油气藏已经逐渐成为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类型,其勘探理论及勘探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系统分析表明,截至目前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和油源控制4大理论有效地指导了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上、下空间和低位体系域为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不整合面自身的疏导能力和封闭机理是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低位体系域中丰富的储集体和良好的空间配置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古地貌与坡折带制约着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及汇聚沉积特征,指导了隐蔽储集体的横向追踪。优质烃源岩与储集层的位置关系可以为精确预测隐蔽油气藏发育范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上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及以上)油气资源丰富,在勘探构造油气藏的同时,发现了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构造一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及浅层低幅度构造油气藏等4类隐蔽油气藏。在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高、构造圈闭严重匮乏的现状下,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台北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台北凹陷侏罗系发育七套层序,其中SQ4(J2q)、SQ5(J2s^2+3)基准面上升旋回是近期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层序。小草湖次凹东、南缘的红台、疙瘩台构造带翼部,胜北次凹西、南缘的两坡三隆(葡北东坡、葡萄沟北坡,连木沁、苏巴什和火北鼻隆带),是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近期获得突破的有利地区。2003年在这些地区已发现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储量。 相似文献
13.
隐蔽油气藏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前,隐蔽油气藏勘探在中国的油气勘探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文章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和探索了寻找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重点强调层序地层学与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的结合,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历程,将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分为三类(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裂缝性油气藏)八种,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一般特点及其发现规律,建立了陡坡式、洼陷式、中央背斜式及缓坡式四种隐蔽油气藏聚集模式。从储层地质建模、圈闭识别描述、油藏综合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27
张善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31-740,761
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标区带优选的基础,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接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标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6.
胜利探区济阳坳陷是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坳陷勘探目标中复杂隐蔽油气藏所占比重日趋增大,勘探形势向勘探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不断发展、推广、应用隐蔽油气藏勘探新技术,进一步完善识别小砂体、小断块、古潜山等复杂隐蔽地质体油藏特征及流体性质已成为油田勘探工作者近期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概述了济阳坳陷该类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已初步形成的关键勘探技术系列,列举了典型隐蔽油气藏的成功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17.
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隐蔽油气藏有不同的定义,但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指在现有勘探方法和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类型。目前,它主要包括砂砾岩体、火山岩体、深部潜山、低幅度背斜和裂缝型油气藏。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和主要难题的分析,提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对策为:创新勘探思路、优化勘探方法、开展全方位研究评价、多学科联合勘探、大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等。笔者认为,反复认识、不断创新是隐蔽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万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4,(1)
松辽盆地具有形成隐蔽圈闭的良好地质条件(诸如盆地先断后拗再萎缩的演变过程,多方向、多沉积体系,大面积的超覆沉积和众多类型的断裂等)及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圈闭类型,加之有利生油区的有效控制,形成了丰富的隐蔽油气藏。本文依据资源量的预测和油气形成地质特征,预测了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20.
深层隐蔽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藏类型,在综合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从成藏机理、沉积理论等方面对该类油藏存在的必要条件进行论述,同时将冷家西部地区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该类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