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苦养、麦麸为主要原料,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葺养香醋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3%、黑曲霉ZM-8添加量0.6%、醋酸菌添加量0.7%,30℃进行稀醚酒精发酵。固态发酵时控制醋醅含水量为60%、翻酷次数为10次、醅温控制在38℃,固态发酵15d;陈酿、浸淋,最后经调配、澄清得到酸味柔和、营养丰富,具有苦荞特有香气的苦荞香醋。  相似文献   

2.
以清香型白酒大米查酒醅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水添加量、大曲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酒醅中乙酸乙酯形成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酸乙酯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清香型白酒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水添加量、大曲添加量、发酵时间对酒醅中乙酸乙酯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最佳发酵工艺为:大曲添加量12.2%,发酵温度28℃,水添加量118%、发酵时间21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最高,为(0.91±0.02)g/kg。  相似文献   

3.
以大曲清香型白酒大米查酒糟为发酵底物,二米查酒醅发酵工艺为基础,以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及酒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二米查酒醅恒温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大曲清香型白酒二米查酒醅恒温发酵工艺条件为大曲添加量12%,辅料添加量8.8%,水分添加量44%,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1 d。在此优化条件下,二米查酒醅中乙酸乙酯含量最高,为(0.69±0.01)g/kg,比优化前(0.39 g/kg)提高76.9%。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小曲固态发酵在伊犁地区的发酵状态,以小曲固态发酵工艺为基础,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糟醅比等影响因素对小曲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小曲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小曲的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小曲固态发酵后酒醅中酒精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最佳发酵工艺为小曲添加量为0.63%、入槽车温度为20℃、发酵时间为12 d,在此优化条件下,小曲固态发酵结束后酒醅中酒精度最高为6.41%vol。  相似文献   

5.
"双曲双料发酵法"酿造山药糯米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药、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Q303根霉曲和“笑仙”高效生香、生料酒曲为发酵剂分别糖化发酵,然后合醅发酵。Q303根霉曲添加量为糯米干重的0.6%,“笑仙”高效生香、生料酒曲的添加量为山药的0.4%,前期分别糖化发酵温度控制在28℃~36℃,发酵36h-48h后将生、熟料酒醅合醅发酵。前酵7d-8d后,灌坛、养醅、密封、贮存,陈酿3-4个月后经过滤、澄清、杀菌、勾兑即得成品酒。  相似文献   

6.
刘晓  刘广瑞  隋璐  胡锦荣  张京声  刘萍 《酿酒科技》2020,(4):102-106,110
前期研究以玉米和高粱为酿酒原料,浓香型大曲和增香菌为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方式,模拟浓香型白酒半固态法酿造,得到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浓香型大曲添加量为原料的30%、增香菌添加量为3.5%、料水比为1∶3.2、温控条件为第1天28℃,第2天33℃,第3天30℃,4~18 d为25℃、发酵18 d。本研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以玉米和高粱为酿酒原料,模拟半固态法酿造浓香型白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方法对酒醅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共检测到48种物质,其中酯类20种、醇类8种、酸类6种、酮类4种,芳香族5种以及其他类5种,酒醅中己酸乙酯含量为15.16 mg/L。  相似文献   

7.
以凤型大曲为菌种来源,采用三级筛方法分离筛选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并对混合菌种模拟固态发酵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最优组合应用于大曲实际生产。结果表明:(1)三级筛选后共优选出6株目的菌株,其中耐44℃的酵母菌2株,为Y3和Y22,耐42℃的酵母菌4株,为Y7、Y10、Y13及Y14;(2)不同菌株混合固态发酵均能有效提高酒醅酒精度含量,其中6株菌混合发酵时,酒醅酒精度可达5.85%vol,较对照提高31.4%;(3)6株菌应用于大曲生产,出房曲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分别提升了14.9%、13.1%、14.2%和5.1%。总体来看,试验筛选获得的6株菌混合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大曲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和高粱为酿酒原料,浓香型大曲和增香菌为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方式,模拟浓香型白酒半固态法酿造,研究发酵温度、发酵剂添加量、料水比以及发酵时间对白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是浓香型大曲添加量为原料的30%、增香菌添加量为3.5%、料水比为1∶3.2、温控条件为第1天28℃,第2天33℃,第3天30℃,4~18 d 25℃、发酵18 d,该条件下蒸馏基酒中己酸乙酯含量达到0.660 g/L±0.015 g/L。  相似文献   

9.
从茅台酱香型白酒生产用大曲中分离的一株细菌HMZ-D,对固态发酵产蛋白酶的发酵温度、pH值、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原料配比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菌株发酵产蛋白酶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为发酵时间(D)>水分含量(C)>温度(B)>接种量(A);正交试验结果所得到的菌株产酶最优方案为10%接种量、发酵温度35℃、含水量40%、发酵时间6d,在此发酵条件下蛋白酶酶活为2901.3U/g醅.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角瓶和陶坛两种固态发酵方式分别模拟白酒发酵过程,通过向高粱中单独添加一定量的单宁单体成分,探究单宁成分对白酒固态发酵的影响.酒醅理化方面,在20d的发酵结束后空白组酒醅水分含量升高3.78%、酸度升高1.1 mmol/10 g、淀粉含量下降2.09%、还原糖含量下降0.67%,而添加单宁的两组酒醅水分含量仅分别升...  相似文献   

11.
酱香型大曲中挥发性成分与微生物代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对大曲风味形成的贡献,该研究从5个酱香型白酒厂取酿酒用大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大曲的挥发性成分,并将通过感官评定筛选的5株产香酵母和11株产酱香细菌进行固态发酵,利用GC-MS分析固态发酵物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中有醇、醛、酸、酯、吡嗪、酮、酚类等51种挥发性成分,高沸点酯是酱香型大曲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酵母固态发酵后发现只有25.49%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酵母主要为大曲提供果香味成分和高沸点酯。细菌固态发酵后只有11.76%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细菌主要为大曲提供吡嗪类成分,且芽孢杆菌能代谢产生大量具有酱味的吡嗪类物质和酸味的物质。说明细菌和酵母能为大曲提供大部分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图谱分析法对中温、高温两种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微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曲各阶段微生物PLFA种类数均高于对应曲房空气中的PLFA种类数,曲房空气中检测到的多数微生物种类在对应大曲中皆能被检测到。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生物量均在发酵第4阶段达到最大值,其中中温大曲为78.09 nmol/m3,其曲房空气为36.24 nmol/m3;高温大曲为103.62 nmol/m3,其曲房空气为88.39 nmol/m3。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中温大曲以嗜热解氢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其曲房空气以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高温大曲在发酵0 d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后期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优势菌群,其曲房空气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优势菌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中温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微生物在发酵前期群落组成相似;高温大曲及其曲房空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组成相似(除第4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连续跟踪研究同步发酵老陈醋在不同季节发酵过程中醋醅的温度、水分、酒精度、还原糖、总酸的变化规律,优化调整不同季节的生产工艺参数,使同步发酵老陈醋达到“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四季平衡发酵。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同步发酵老陈醋四季酿造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平季(春季和秋季):粮水质量比1∶4,入缸温度24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15%;夏季:粮水质量比1∶3.5,入缸温度22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15%;冬季:粮水质量比1:4.5,入缸温度26 ℃,用曲量50%,火醅接种量20%,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全年总酸平均含量为4.95 g/100 mL,绝对偏差为2.92%,出品率提高2.89%。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定期采集河南贾湖酒业中高温大曲制备过程中的样品,研究大曲中真菌和细菌群落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发酵阶段的细菌和真菌组成均发生动态变化。大曲样品从入房到出房,细菌和真菌数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都在曲温达到顶温时(大曲JH3)达到最高值。发酵前期主要有假丝酵母属(Candida)、根霉属(Rhizopus)和曲霉属(Aspergillus),当曲温达到顶温时,横梗霉属(Lichtheimiaceae)成为优势菌群,发酵后期以毛霉属(Mucor)和曲霉属为主。入房和出房大曲中细菌组成变化不大,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整个过程中的优势菌属。当曲温达到顶温时,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成为明显优势菌群,相对丰度达到60.67%。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小米为原料,接种酒曲和醋酸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小米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酿造工艺,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是选用米糠为辅料,酒曲接种比例(万家兴高产生料酒曲、安琪酿酒曲)为2∶1,总添加量1.5%,料醅水分含量为69%,入缸初始温度29 ℃;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是酿醋醋酸菌接种量为0.15%,料醅初始酒精度8.0%vol,入缸初始温度31 ℃。在此优化条件下,小米醋感官评分为87.6分,总酸含量为7.1 g/100 mL,小米香突出,酸味柔和,风味典型。  相似文献   

16.
选用高温大曲在30 ℃、37 ℃、40 ℃、43 ℃和53 ℃不同温度条件下液体培养,对培养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低的培养温度有利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生长,而较高的培养温度有利于耐高温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其中,酵母菌在37 ℃培养60 h数量最多,霉菌在53 ℃培养48 h数量最多,乳酸菌在37 ℃培养24 h数量最多,总细菌在40 ℃培养24 h数量最多。从代谢产物的分析结果看,酒精度和总酸含量在37 ℃时含量最高,乙酸乙酯、总酯含量在30 ℃时最高,α-氨基酸态氮含量在53 ℃时最高。可根据增强发酵活力、提高酒度和酯含量等需求,延长不同培养温度范围的保持时间。  相似文献   

17.
酒曲是中国白酒酿造必不可少的糖化、发酵和生香剂。根据制曲工艺不同,将酒曲分为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高温曲、中温曲、低温曲等类别。我国主要名优白酒是以大曲为起酵剂。大曲中微生物菌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生香动力的细菌、糖化主力的霉菌以及酒醅发酵原动力的酵母等微生物,不断交替更迭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白酒发酵的正常进行。传统固态酿造过程中,大曲中微生物在大曲酒的品质、风味呈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依据大曲原料和制作工艺,简要介绍了大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曲微生物和白酒酿造研究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生物胺降解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生物胺的能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得到1株降解生物胺效果最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奥默柯达酵母,将其命名为Kodamaea ohmeri HJM。研究K.ohmer HJM的生长特性,得到其最高耐受温度为43℃,乙醇最高耐受体积分数为14%,耐受酸最低为pH 2,并具有较高的葡萄糖耐受性。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利用小麦为发酵基质得到接种菌液样品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生物胺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对几种生物胺的降解率分别为:腐胺(39.19±0.08)%、尸胺(33.77±0.06)%、甲胺(32.44±0.06)%、乙胺(23.39±0.06)%、吡咯烷(63.42±0.02)%、异戊胺(49.83±0.07)%、环己胺(49.73±0.03)%、环戊胺(66.07±0.08)%。该研究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出对生物胺降解率较高的菌株,可为白酒中生物胺的调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考氏科萨克氏菌(Kosakonia cowanii)为试验菌株,对其产酶条件、酶活性质以及初步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产酶条件为装液量90 mL/250 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5.5、接种量4%、温度34 ℃。在此优化条件下,酶活为28.27 U/L,比优化前提高了20.92%。该酶最适反应温度、pH值分别为 50 ℃、5.6,在30~40 ℃及pH 5.0~6.8范围内稳定性良好。将该菌株应用到麸皮、大曲和糟醅中,麸皮中发酵至第7天时阿魏酸含量比最初提高了22.42%,糟醅中阿魏酸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大曲中阿魏酸含量呈递增趋势,表明添加菌株有利于释放麸皮、糟醅和大曲中的阿魏酸。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对不同贮存期高温大曲中乳酸菌的数量、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高温大曲贮存过程中,乳酸 菌的数量由完成制曲时(0 d)的1.7×104 CFU/g增长至30 d时的1.4×105 CFU/g,最终贮存至120 d时乳酸菌数量达到最大值(7.6×105 CFU/g)。 通过高通量测序,从大曲中共鉴定出5个属,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片球 菌属(Pedi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其中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在各贮存期30 d、60 d和120 d大曲乳酸菌中 占比最多,分别为66.31%、47.75%和47.18%。 通过富集培养和平板分离,从高温大曲中共分离、鉴定出18株乳酸菌,对其中6株乳酸的 生长曲线、耐温性、耐酸性和耐乙醇能力进行了测定,其中菌株pH4-3能耐受47 ℃高温,菌株JD-1能耐受酒精度8%vol,并且二者均耐 酸(pH 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