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为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政府门户网站也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政府履行职能、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平台,文章针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现状,就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类栏目进行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7年以来,某政府部门网站按照“政府部门网站首要任务是服务,要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基层、服务政府工作”的精神先后开展了整合服务资源,增加服务内容;开辟专题专栏,深化网上宣传;建设公众参与栏目,拓宽交流互动渠道;完善网站应用系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等四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3.
《南方都市报》近日载文认为电子政务不等于电子衙门。文章说: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政府网站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不少地方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许多地方开展所谓的网上办公、网上受理公众投诉的工作名存实亡。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在美国、英国、欧陆,甚至包括新加坡等在内的地方弄得好好的电子政务会在中国一些地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我国政府网站三大功能定位之一,在政府网站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本文通过对2011年吉林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政府网站公众参与存在公众参与实效性偏低、栏目设置类同度高、政民互动时效性差、互动内容组织低效、反馈处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服务意识,重视公众需求;强化机制建设,注重沟通实效;提升管理权限,增强人员素质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5.
1.介绍 目前大部分政府机构建立了自己的Web站点,除信息发布外,其中一部分还提供了其它不同层次的服务。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政府网站静态内容居多,缺乏交互性,真正体现政府服务机能的核心应用还比较缺乏。政府信息代表政府的形象,政府网站也应给公众以“权威、公正、可信”的印象,政府网站信息必须是动态的、有效的,这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政府机构建立了自己的Web站点,除信息发布外,其中一部分还提供了其它不同层次的服务。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政府网站静态内容居多,缺乏交互性,真正体现政府服务机能的核心应用还比较缺乏。政府信息代表政府的形象,政府网站也应给公众以“权威、公正、可信”的印象,政府网站信息必须是动态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息界》2003,(5):50-51
问:请问为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从哪里入手最好呢? 答:建设一个统一、有效的政府门户网站是最实际有效的。问:您为什么这么看重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呢? 答:因为这是公众认识政府的服务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一个老百姓,想要寻求政府的某项服务,至少要先找到大门在哪里吧,政府的门户网站应当是政府各项服务业务的统一的大门,它应将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分门别类的系统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帮人们找到相应的业务入口点。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的政府门户网站已经不再仅仅是信息化、电子政务的范畴,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流媒体,是政府在线的门户,是政务资源服务社会的窗口,是政务在线办理的平台,是政府沟通公众的绿色通道,是政府施政与宣传的阵地与喉舌,是一个城市的资讯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在最大概念和意义上应以流媒体的运作方式促进和实现政府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型和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实现政府门户网站自身建设的重新定位和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9.
自1999年我国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政府网站尚停留在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水平上。本文从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出发,以公众使用为视角,对我国政府网站在服务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鹤 《无线互联科技》2014,(1):18-18,78
政府网站是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公众交流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政府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需要更加贴近民生,方便公众参与。本文首先介绍政府网站建设情况,其次,详细分析办事指南和互动服务两个栏目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最后,总结网站这些栏目的建设取得的成效并得出政府网站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会网站】12月21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20日签署了《21世纪综合数字体验法(IDEA)》,通过建立联邦网站的最低标准、数字化机构表格、电子签名等措施,推进政府流程、服务的数字化和改善执行机构提供的数字服务,从而降低政府运营成本并改善公众体验。法案强调:1)要求所有执行机构改进或重新设计供公众使用的网站和数字服务。2)要求所有机构负责人审查现有网站,并在法案颁布一年内向国会提交有关网站现代化的报告。3)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形式和流程在最大可行范围内以数字化的方式提供给公众。4)各机构须尽快使用电子签名。5)执行机构负责人或首席数据官(CDO)要协调各方,不断审查改革的执行,确保法案有足够资金和执行力,公众体验与改革战略一致。6)各执行机构应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保持与其他执行机构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最独特的功能,是营造服务型和民主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公众参与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调查浙江省90个区县级政府网站的政民互动板块,对其公众参与板块现状进行研究,包括渠道分析、公众参与分析、公众关注度分析、领导信箱政府反馈分析以及时效性分析。最后,根据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本文构建了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公众满意度模型,并围绕该模型,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项目以公务员用户、企业用户和公众用户等三类用户在使用交通类政府门户网站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为基础,分析影响交通类政府网站的用户体验因素,建立交通类政府网站的用户体验评价维度和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可作为交通类政府网站服务改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许可法>是从法律的高度对电子政务的认可和推进. 一、<行政许可法>的初衷与电子政务高度一致 按照我国的国情,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目标可定位为:"规模适度、管理科学、高效服务".所谓规模适度,是指对政府的规模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政府规模过度膨胀;所谓管理科学,是指政府在对社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规律,尽量简化环节,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所谓高效服务,是指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要不断拓展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从计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三个视角研究政府网站公众接受研究的现状:首先,通过检索国内外期刊文献,分析历年发文量的变化、刊物分布和主要研究机构等;第二,研究技术接受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分析TAM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及其他拓展性模型等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通过政府网站公众接受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政府网站公众接受研究的关键因素。最后,指出政府网站公众接受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的6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型政府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动、在线事务处理和网上便民服务四个方面内容.服务型政府网站能够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良好的途径,是政府凭借其自身特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民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易用的信息服务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魏燕娜 《电子测试》2013,(20):117-118
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沟通民意并服务大众,因此,就有必要对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网站进行绩效评估,因为这样一种评估一方面能够把握住网站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政府的行为方向予以准确把握,最终更好的实现服务公众的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与运营还存在着较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包括其建设的不平衡、信息资源的有限以及产出效益的不足等。本文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成果以及国外的实践经验,对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政府网站的主要作用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及信息,不仅是政府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的主要渠道,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核心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及手段,政府通过网站这一现代化形式向社会提供管理及服务窗口,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高低,是由政府网站建设计水平的好坏来决定的,由此可见,在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政府网站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分析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有效性、实用性的策略,旨在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维护、应用及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淮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市政府网站建设,利用“市民心声”论坛引导市民参政议政,使政府网站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成为营造民主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先进手段。政府通过网站加强与公众沟通。就公共政策的制定征求民意,让更多市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努力实现建设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效率廉洁型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网站,其互动栏目成为了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本文在借鉴国内政府网站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体育局网站为例对其互动栏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一些完善政府部门网站互动栏目的建议,以期为提升政府部门网站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