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近日,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公布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2年)名单的通知》,共确定了218家企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2年)。其中13家钢协会员企业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2.
《武钢技术》2011,49(5)
最近,经国家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评定,太钢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1年,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和财政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组织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本批认定的55家企业覆盖了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在技术创新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公司。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属通报》2013,(48):16-17
《中国有色金属报》12月25日消息,近日,经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公示,紫金矿业荣获“福建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政府部门组织信息化与工业化示范企业评选源于工信部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以下称‘《行动计划》’),其希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破解当前我国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课题。国资委、国信办《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
《冶金管理》2011,(11):20-23
唐钢始建于1943年.是河北钢铁集团的骨干企业。钢铁主业具有18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唐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建设实际.积极转变思路、提高标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低碳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逆境中实现了稳步发展,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6.
《有色冶金节能》2013,(3):62-63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评定工作。经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集团推荐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审,确定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218家企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7.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也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同时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过程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MES能把钢铁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PCS)与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填补数字鸿沟,成为推进钢铁工业“两化”融合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有色冶金节能》2010,(6):79-80
为强力推进株洲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以建设株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的两型社会为目标,株洲市决定从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指定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节水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节水型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同时株冶等3家企业成为株洲市“节水型示范企业”的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9.
《炼钢》2002,(6)
在工业化进程中 ,工业结构演变基本遵循“轻工业 (重工业 (重高加工度工业 )高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规律。或者说经历“轻工业化 (重工业化 )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工业发展虽然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但改革开放以后 ,同样经历了以上的演进过程。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是我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支持力。所以同济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陈飞翔认为近期内重新启动和加速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结构的高级化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 ,应当是必要和明智的选择。重工业化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对现代企业而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以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