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 彩色印刷的任务就是在承印物上复制出与原稿色相、密度相似的油墨图像。从理论上来看,如果三原色油墨的色域能够包含原稿的色调,那么原稿的色调就  相似文献   

2.
在印刷复制中,彩色印刷图像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彩色印刷图像是通过青、品红、黄三原色油墨叠合印刷而呈现各种色彩,使彩色原稿图像得到再现。在复制中,由于各种工艺及生产因素的影响,使印刷图像色彩不能很好地还原原稿的颜色。为了得到满意的印刷图像质量,在印刷生产中必须对图像色彩进行检测,并通过调节某些印刷变量来控制色彩复制质量。  相似文献   

3.
三原色染料(一)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陈荣圻 《印染》2002,28(4):30-33
颜色的加法混和三原色为红,绿,蓝色,减法混和三原色则是它们的补色,即:青,品红和黄色,染料的三原色是后者。本文从色度学原理说明三原色意义,并详细论述活性染料及分散染料三原色的合成和筛选原则。  相似文献   

4.
1关于专色调配 对于连续调原稿的复制,必须用网点组合的方法得到.而对于实地原稿,如果采用四色网点组合的方法,复制难度极大,复制效果不好,色彩模糊不实,色相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按照原稿调配出多种专色来配合印刷.分析色稿时,首先要对色稿上的颜色和所用的油墨进行分析.其基本原理是:色料三原色是调配一切墨色的基础色,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5.
三原色染料(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圻 《印染》2002,28(5):34-38
颜色的加法混和三原色为红、绿、蓝色,减法混和的三原色则是它们的补色,即:青、品红和黄色,染料的三原色是后者。本文从色度学原理说明三原色意义,并详细论述活性染料及分散染料三原色的合成和筛选原则。  相似文献   

6.
柔印网点扩大工艺数据规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柔印市场份额呈增趋势。在欧美,已被证实是一“最优秀、最有前途”的印刷式。在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熟、全面的工艺数据规范来保证品质量,致使高档柔印机印不精细的产品。本文对网点扩大艺数据规范进行探讨。网点是印刷图像的像素,是刷中吸附油墨的最小单位。它负着传递原稿色彩与阶调的任。根据色彩学理论,颜色具有相、亮度、饱和度三属性。黄、、青三原色网点叠加或并列,发生减色或加色效应,将三原网点叠在一起,通过改变网点面积,能形成千万种不同的颜。所以,原稿层次无论多么丰,只要通过三原色网点的适当配,便能模拟出…  相似文献   

7.
问:彩色原稿复制为什么一定要加网? 答:网印工艺决定了在印刷中不能印刷连续调,只有采用网点来再现原稿的连续调层次。网点是组成半色调的基本单位,是图像传递的基本因素,是合成色彩的基础,它起到了色彩的组织作用,如三色套印Y、M、C三原色可组成1330种色彩。Y、M、C、K四色套印可得到14640种色彩。色彩还原是借助网点混合成色,网点是色彩再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图像复制需要让印前文件在不同的设备间传递,不同设备表现颜色的特性是不同的,为能够正确表现图像的色貌需要进行阶调转换。为满足不同输出目的,CIE定义了四种颜色映射意图,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因设备色域不同造成的图像色彩信息无法正确还原的问题,但由于其还不能识别用户对原稿中颜色的定义,有时图像复制结果还不尽如意。为了尽可能使目标设备输出的图像与原稿接近,印前工艺中必须分  相似文献   

9.
<正>彩色印刷以三原色混合减色原理制版,采用黄(Y)、品红(M)、青(C)、黑(K)四色墨来复制彩色原稿的印刷工艺。专色印刷是相对四色印刷工艺而言的,是采用Y、M、C、K四色墨以外的其他颜色油墨来复制原稿的印刷工艺。调色配墨工作技术性强、操作要求严格,涉及到色彩学、流变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正确科学地调配专色油墨是专色彩色印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照相制版与电分制版工艺由于无法使用屏幕显示图像,故原稿颜色的复制必须依靠熟练的技术人员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随着20世纪80年代DTP(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用屏幕观察原稿的颜色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显示器的呈色原理与印刷的呈色  相似文献   

11.
将连续调彩色原稿,经过电子分色制成的阳图片复制在丝网版上,用三原色油墨印刷,再现原稿图像的图文复制技术称彩色阶调丝网印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彩色阶调丝网印刷在我国有了巨大发展。用来印T恤衫、纺织品大幅面招贴画、装饰品、广告宣传画等。特别是复制名人字画,  相似文献   

12.
通常的彩色印刷是将原稿的色彩分解为黄、品、青三原色,应用专门透明的四色油墨印刷来达到最终色彩还原的效果。也正是因为三原色油墨的透明性,而决定了它必须是在白色底上应用,若要在黑色亦或其它深色织物上直接使用三原色油墨来进行彩色印制,是根本达不到鲜明的彩色印制效果。因为凡是有色的背底都会直接影响三原色的还原。  相似文献   

13.
印刷是指以忠实于原稿或高于原稿为原则,批量复制原稿中图文信息的过程.C、M、Y、K四种油墨的各项物理和化学性能决定了印刷品的质量,尤其是四色油墨各自的颜色表现、颜色纯度等更将直接关系到印刷品图像的色彩.制版人员在从事图像扫描、分色制版时首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应该了解印刷时四色油墨各自的偏色情况、纯度如何.特别是C、M、Y三色油墨各偏向何种颜色.理论上,等值的C、M、Y叠加生成灰,但因为油墨中含有杂质,如C墨中含有一定的M、Y,油墨的偏色使得达到灰平衡的C、M、Y值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14.
彩色喷墨打印机的作用是将计算机产生的彩色图像或来自扫描仪的彩色图像高质量地打印出来.喷墨打印机的色彩管理主要包括:输入设备间的颜色匹配;原稿颜色与显示器颜色之间的匹配;输出设备间的颜色匹配;显示器颜色与印刷品颜色之间的匹配;原稿与印刷品之间的颜色匹配.色彩管理就是要解决各种设备间的颜色转换匹配问题.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打印机可说是色彩管理系统中最困难的部分.色彩由打印机表现的方式是与其在显示器等输入设备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减色法,三原色为C、M、Y,由墨粉和墨滴来表现.  相似文献   

15.
原稿是复制品的基础和依据,原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复制品质量的高低。在实际中许多原稿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色。所谓偏色,是指原稿上应呈现中性灰处(D_R=D_G=D_B)的红、绿、蓝三色密度值不等(即D_R≠D_G≠D_B)。有的原稿整体色偏,即从高调到暗调均偏某一种颜色;有的是局部色偏.即一部分层次偏某一种颜色;也有个别原稿为交叉偏色,即高调和暗调分别偏向不同的颜色。原稿的偏色状态不同.在实际调整时纠色方法和纠色量也不同。原稿的偏色状态相同.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纠色。本文仅对偏色原稿的纠色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利用颜色校正方法纠正色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凹版制版、印刷产品中以食品、果品、种子等软包装袋居多,客户对这类产品的质量和色彩要求很严、很高,但大多数原稿都存在着偏色、饱和度不足等缺陷,客户希望制版印刷者在复制时按照他所希望的色彩进行调整,因而在扫描分色时调整幅度大处理的色域多复制难度较大。在凹版彩色复制过程中,正确控制和传递颜色很困难。首先,颜色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每个客户的看法和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对颜色的调整和处理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次,由于原稿颜色、屏幕颜色、数字打样颜色与凹印油墨打样颜色很难一致再加上凹印三原色油墨…  相似文献   

17.
我们日常见到的彩色印刷品都是用Y、M、C、K四色油墨通过印刷机叠印而成的,即用四色叠印的方法来实现彩色原稿的再现。由色料减色法原理可知,按不同比例将Y、M、C三色油墨混合,可在白纸上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原稿图像的层次则必须通过特殊的手段来获得,复制连续调原稿时,应将原稿的连续色调转换成半色调。完成这一转换的手段就是加网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印刷的颜色传递与灰平衡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莉  韩玄武 《印刷杂志》2005,(12):41-44
一、印刷中的颜色传递印刷品、显示图像和相片等颜色复制的结果都与原色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计算机配色系统和色彩管理系统都是利用这种数学关系来运行的。传统四色印刷是CMY三色叠印加入K版以实现灰平衡。在彩色印刷中,色偏问题十分令人烦恼,原因之一便是各色油墨本身不纯,造成对补色光吸收的不完全性,不可避免会带来色偏的问题。所以,如果能解决灰平衡的问题,就可以尽量地减少色偏所带来的问题。1.颜色的测量和计算不同的油墨是由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的,以获得所要的颜色光谱色调值。印刷在承印物上的三原色油墨的密度,数值正确…  相似文献   

19.
宋倩 《丝网印刷》2002,(5):23-24
什么是热转印 本篇文章将阐述如何进行色块图像的热转印,而不涉及三原色图像或模拟三原色图像的热转印工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光谱的颜色复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人类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特定传媒领域的需要,印刷媒体产品正逐步向高、精、尖的高保真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原稿信息甚至实际场景信息的完全忠实再现。而现今的印刷复制工艺,从根本说都是基于三原色成色,不仅颜色叠印的自由度受到制约,而且采用色度编码方法对颜色进行表示时,还受到标准观察者及光源因素的影响,尤其当色空间不同时,还存在色域的压缩问题,因此根本无法实现高保真印刷复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