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实地调研了两地数十个民居,并结合文献阅读分析,从平面格局、结构构件和细部三方面总结出两地民居的典型特征及存在的类似点与差异点,并结合各自的文化、地理环境和迁移历史,归纳出两地民居形制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乾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177-180
天井式民居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住居形式。由于外墙很少开窗,主要依靠内天井进行通风采光,因此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的内部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该文主要研究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日照环境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大量的鄂东南传统民居测绘图纸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总结出鄂东南传统民居天井的一般性形态特征,然后利用日照仿真软件分析天井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日照环境的影响。最后利用实地考查中发现的案例证明:通过对天井形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鄂东南传统民居的日照环境得到了改良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王炎松  周嘉意 《华中建筑》2014,(12):162-166
鄂东南传统建筑是湖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立面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通过对鄂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立面层次和立面组合等方面的立面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有利于荆楚传统建筑文化的宏扬并为当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郭和平  吴双 《华中建筑》2023,(11):101-104
该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测绘草图,绘制出鄂东南古民居的典型平面。通过分析总结,阐述了一般民居、天井院、祠堂、店铺四类主要建筑因地制宜布局、内外功能有别的平面特色。大量实例表明,鄂东南先民在营造实践中不断积累过去的建筑智慧,使古民居功能得以满足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许多建筑平面不仅构思巧妙、布局得体,而且生态代价极低,对当今的建筑环境营造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鄂东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乾  李晓峰 《新建筑》2006,(1):26-30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深入地研究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发掘其中有价值的策略和技术,对当今的生态建筑设计很有帮助。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传统民居的热舒适性实验和分析研究,发掘鄂东南传统民居解决夏季热舒适性的关键方法和技术,探索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根源,揭示了传统民居在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方面不同于现代生态建筑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查,探索了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遗存现状、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基于地域文化的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并得出策略思考,深入了解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历程,希望对鄂东南传统民居保护性设计与实践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鄂东南地区是历史上重要的移民通道,涉及多族群融合,形成大量各具特色传统聚落、建筑和建筑装饰,体现了区域的地理环境、文化沉积、功能适宜和多元融合的地方性。本文基于地方性视角,对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进行分析:第一,传统建筑装饰是在时代背景下区域主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协同地理环境产生的,并成为地方性的文化呈现之一;第二,传统建筑装饰层累的过程和艺术程度是区域多元主体、经济层与文化层存在地方性上的互动作用体现;第三,传统建筑装饰内在是由基础、限定、调节和变异4种因子构成的“树状”整体系统,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皓  杨语嫣 《中外建筑》2022,(10):88-92
目前,国内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由建筑单体走向对村落空间的保护。在此背景下,选取鄂东南所有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助GIS与Google Earth航拍图以图表可视化的方式分析村落的空间分布与类型。研究表明:鄂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平原多、丘陵少、远离主河道、靠近小水源的特征;空间类型表现为散居丘陵型、松散团聚丘陵型、带状平原型、团状平原型4类。可为鄂东南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建华 《华中建筑》2006,24(11):118-120
该文引用生态学概念研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阐述了传统民居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体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规律,以便使我们更好地、深入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新县位于大别山内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均比较特殊,处于南北文化过渡的区域,南北文化交融处。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山地民居,文化习俗共融性较强,迁移文化频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部位、装饰题材等的分析,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进行初步研究,试图归纳总结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了解边界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在共融性与本土性中产生的装饰手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于传统民居的公共空间、空间组合、空间趣味点和建筑设计等的理解,结合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策划与设计实践,分析了传统空间与现代住区、住宅建筑的关联设计的可能性与方式,以及现代聚居区设计借鉴传统空间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科  李琰君 《华中建筑》2015,(1):160-163
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主要类型,在地理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各地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不同形态。陕南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秦岭淮河以南,受地域环境和文化交流的影响,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和院落形态体现出我国南北方建筑和院落的双重性格。该文主要分析形成陕南传统民居院落的因素,解析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及院落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实例对陕南传统民居做详细的分析。旨为我国小区域内传统民居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商丘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在交通上被称为"四省通衢"之地,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较为繁荣,其传统民居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商丘地区地处豫东平原地区,临近明清黄河故道,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该文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豫东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茹冰  陈建红 《华中建筑》2007,25(11):122-125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球川古镇,具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及深厚独特的人文背景.该文通过调查及测绘,在总揽球川镇概况和总体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以古镇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院落空间特征、建筑艺术格调、地域性建构特点三方面的分析以及典型院落空间赏析,展示球川古镇民居建筑魅力和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9.
刘捷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10,28(8):153-156
门枕石是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上的重要构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沁河中游地处山西南部,历史悠久,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达,营建兴盛,乡土建筑十分精美。该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论述沁河中游民居门枕石的形式、装饰内容和装饰手法等,分析其装饰艺术特点,以期从乡土建筑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并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