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给水管网中镀锌钢管、铝塑管等常用管材中水质变化的规律,得出了三种管材中游离氯和化合氯的衰减规律,分析了金属离子溶出的影响因素.发现三种管材中旧镀锌钢管的余氯衰减最快,新镀锌钢管比铝塑复合管余氯衰减要快,旧镀锌钢管中余氯衰减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新镀锌钢管和塑料管余氯衰减呈现零级动力学特征.随着管网水停留时间的增加,锌、铁等金属离子浓度增加,溶出铁的含量与浊度、色度呈现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朱官平  周勤  李丽娟 《给水排水》2012,38(9):156-159
在模拟二次供水储水设施中研究了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硝化作用的影响,并考察了硝化作用与余氯衰减、细菌总数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次供水过程中存在硝化作用,并出现了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硝化作用程度与原水水质相关;硝化作用与余氯衰减、细菌总数的增长关系密切,硝化作用促进了余氯衰减和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给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给水管网为对象,利用水体自身的信息,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测,分别确定了主体水和管壁水余氯衰减的模型。结果表明,管壁生长环是影响余氯衰减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管道属性对余氯衰减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别。建立了天津市管网余氯衰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层建筑转输供水系统的二次供水水质安全问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补氯量、水温、有机物等因素对余氯衰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箱中0.1mg/L余氯量的进水停留4h后余氯不达标并出现微生物滋生的问题,同时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浊度升高,有机物含量下降;二次供水系统中余氯的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余氯衰减受补氯量、TOC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显著程度依次为水温补氯量TOC含量,其中补氯量、水温与TOC含量对余氯衰减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补氯后余氯的衰减速率增大,且补氯量越低,TOC含量、水温越高,余氯的衰减速率越快;因此,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转输供水系统中进行补氯时,补氯点的设置和优化需要考虑二次供水水质、补氯量、余氯衰减速率、水温、有机物含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余氯静态衰减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安市供水管网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余氯静态衰减试验,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将水体中余氯的衰减分为两大类,一阶段型和两阶段型,并建立了水体中余氯衰减的数学模型;通过相对关联度的分析,分别确定了余氯衰减系数k1、k2及分割时间tb三个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比较铁、锰对k1、k2及tb的S2A/S2T,分析了铁、锰对余氯衰减过程的影响;试验证明,余氯静态衰减过程中溶解态铁、锰的浓度变化主要受氯氧化作用的影响,总铁、锰的含量,pH和浊度的变化不受余氯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厂温排水中余氯衰减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刘兰芬  郝红  鲁光四 《水利学报》2004,35(5):0094-0098
本文针对火(核)电厂冷却水中余氯排放后的衰减规律和主要影响其衰减的因素进行了现场研究。在余氯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在现场用邻联甲苯胺比色法观测温排水中余氯浓度衰减变化规律,并在实验室内进行对照实验,对影响其衰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研究表明,余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衰减迅速,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衰减速率变缓,影响其衰减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水体性质、水温和水的pH值等,其影响因素中光照和水体性质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在余氯最初的衰减阶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供水管网中的余氯衰减展开深入研究,在构建的管网模拟试验平台和计算机模型上进行了相关的水质分析。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系统余氯衰减模型,确定系统总的余氯衰减系数k、主体水中余氯衰减系数kb及管壁处余氯衰减系数kw,并总结出各余氯衰减系数与各影响因素的具体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对经紫外线消毒后水中余氯的衰减规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有机物含量、紫外线强度及剂量等因素对氯衰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剂量低于40mJ/cm2时紫外线消毒对氯衰减基本没有影响,而当紫外线剂量大于40mJ/cm2时会加速氯的衰减速度,紫外线剂量从40mJ/cm2提高到1 000mJ/cm2时,水中余氯由3.2mg/L下降到2.8mg/L;低紫外线强度下氯的衰减速度低于高紫外线强度情况,如紫外线剂量为100mJ/cm2,紫外线强度为0.113 00mW/cm2和0.028 25mW/cm2时,水中余氯分别为2.31mg/L和2.63mg/L;在同一紫外线剂量下,pH偏酸性时氯衰减速度高于高pH情况;增加水中有机物浓度会加快氯的衰减速度。在实际应用低紫外线强度进行消毒时,如降低投氯量将不能有效保证管网水中的余氯量。  相似文献   

9.
Larson指数、溶解氧和余氯浓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水质水源的更换可能会引起饮用水中铁含量超标。通过静态试验,分析了Larson指数变化对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铁释放速率随溶解氧和余氯衰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Larson指数是影响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速率的重要因素,铁释放速率与Lar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和余氯呈负相关,且在24h停留时间内,溶解氧和余氯呈现简单一级衰减规律,衰减系数随着Larson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LNG项目排水受纳水域潮流特征以及不同季节的设计典型水文条件,利用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江苏近岸辐射状沙脊群浅海区的潮流场,并以此作为模拟冷排水中余氯在受纳海域迁移转化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动力条件,同时考虑余氯在水体中的衰减效应,建立余氯二维对流-扩散模型,预测受纳水域余氯浓度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特征。根据海洋生物余氯慢性毒性阈线,定量分析了含氯排水对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LNG项目冷排水中余氯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UV消毒用于楼宇水箱水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验室和现场的试验研究,探讨了UV消毒用于控制入户端——楼宇水箱水质的前景和问题。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剂量为10mJ/cm2的UV照射,对HPC和E.coli能达到3log(99.9%)左右的灭活率。实际应用中UV消毒适用于微生物学指标较差、余氯很低的水箱,同时也出现了UV光强明显下降、紫外线照射促进余氯衰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建筑生活热水系统水力停留时间长、余氯含量低、微生物超标等问题,采用二次加氯方式进行二次消毒,研究二次加氯的消毒效能、余氯衰减及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等。结果表明,二次加氯消毒可有效保障生活热水的生物安全性,投加0.2~0.5 mg/L次氯酸钠均可完全灭活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投加0.3~0.5 mg/L次氯酸钠在24~48 h内持续消毒效果良好。生活热水的余氯衰减速率和三氯甲烷生成量明显高于二次供水,存在消毒副产物超标的风险;随着水温和有机物含量的升高,余氯衰减速率、三氯甲烷生成速率和生成量均明显提高。综合考虑生活热水的生物和化学安全性、水力停留时间和持续消毒作用等方面的要求,0.3 mg/L次氯酸钠为二次加氯消毒的最适宜投加量。研究结果为生活热水系统二次加氯消毒技术的应用和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检测生活饮用水中游离余氯的常用方法有3种,即DPD分光光度法、TMB目视比色法和便携式余氯仪法.采用这3种方法对同一样品的游离余氯进行检测时,得到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实验对这3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考察方法之间的符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余氯浓度约为0.5mg/L以下时,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游离余氯在0.5~1.0mg/L之间时,TMB目视比色法结果偏低,DPD分光光度法和便携式余氯仪法结果相近;当游离余氯浓度更高时,3种方法结果相差更大.  相似文献   

14.
本余氯连续测定仪能测定水中存在的游离余氯或总余氯,把余氯浓度迅速准确地变换为电流,并进行指示和记录。本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1.能连续准确地测定水中瞬时余氯量,并能把它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试验,探讨了二次加氯、短时自由氯消毒和定期折点加氯等方法控制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硝化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均可有效抑制管网的硝化作用,减少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减缓余氯的衰减,有效灭活水中的异养菌和亚硝化细菌,确保在氯胺消毒管网内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给水排水》2011,37(8)
1 余氯测量原理Signet 4630采用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余氯测量技术——安培法.并且革新地通过内置独特存储芯片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向变送器传输一系列信息,包括传感器类型,工厂标定数据,服务时间,余氯量程,最高和最低的pH值(带可选的Signet pH传感器),温度等.  相似文献   

17.
在参与供水管网余氯消耗的三种因素中,除了主体水和管壁生物膜的消耗外,管壁腐蚀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在铸铁管中.从微观电化学反应的角度,得到了管壁腐蚀导致的余氯衰减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余氯与浊度是管网水质中有效反映水质状况的参数,以太仓市某小区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小区供水管网14个取样点进行水质监测,分析供水管网中余氯与浊度之间的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余氯在管网中总体呈下降趋势,浊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当管网中余氯在0.05~0.2mg/L时,余氯与浊度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浊度越小,耗氯量越小,管网中自由余氯保持在较高浓度,消毒效果显著;当余氯高于0.2mg/L时,浊度对余氯消毒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余氯与浊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供水管道内余氯消耗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虑了余氯与管道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反应 ,与管壁附着的细菌膜反应 ,以及管壁腐蚀导致的余氯消耗及管壁与水流之间余氯的质量传输等影响因素基础上 ,建立了余氯在配水管道中的消耗动力学方程。结合配水管网的水力分析与计算 ,给出了配水管网中余氯浓度的计算公式。该模型经实际的配水管网应用证明 ,计算值与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中余氯对大型蚤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我国饮用水生产过程中普遍采用氯消毒,在去除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会形成一定浓度的余氯。为了监测余氯对用于在线监测的水生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讨论了饮用水中余氯对大型蚤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当余氯为0.16 mg/L时,大型蚤24 h存活率为100%,48 h存活率为90%;当余氯达到0.32 mg/L时,大型蚤48 h存活率为30%。在最小致死剂量(MLD=0.16 mg/L) 暴露下,40 d慢性毒性结果显示水中余氯对大型蚤生长和生殖影响显著。因此,可用于实现在线连续监测过量投加后水中高浓度的余氯。而当大型蚤用于毒性的在线生物监测(如突发性事故监测), 或用于监测水质大幅度变化时,应考虑首先消除水中余氯对动物行为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