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木油田让47区块油藏为稀油油藏。其中原油都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高含蜡量、高凝固点、低密度、低粘度。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水型均为NaHCO3型。本文主要论证了让47区块注水井井筒及储层内结垢导致欠注的发生,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明确下步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从地层、注入水质以及地面注水系统3个方面,对刘峁塬区欠注井欠注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注水井高压欠注相应治理措施。通过实施井下措施改造,欠注井平均注水压力下降1.3MPa,单井日均增注11.1m3/d,增注效果显著。对地面系统实施改造后,干线末端管损降低2.4MPa,欠注率降低10%,区块欠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注好水、注够水是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整个油田采出程度的可行措施。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使各注水井完成配注量,然而油田欠注极大地影响开发效果。分析敖南地区注水现状,发现注水井欠注比例大,注水压力逐年上升,制约了敖南地区产能的发挥,造成敖南地区产量递减速度快。本文通过对以往采取的降压增注、解堵措施机理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解堵增注新对策。  相似文献   

4.
油田注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油田的油层可以保证一个正常的开采运行状态。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开采工作,随着开采工作的持续进行,油层里面的石油含量逐渐降低,油田注水井欠注问题正逐步成为油田注水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研究油田注水井欠注原因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的结合油田的具体的油田藏油的特点,并介绍一下进行油田注水的基本技术,分析出油田注水井欠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GJ油田注水开发现状分析,发现GJ油田高压欠注严重,结合地质与油藏资料,认为造成GJ油田注水压力普遍偏高的影响因素是油层薄和物性差,同时通过资料统计发现使用常规酸化及纳米增注有效期短。针对GJ油田部分注水井高压欠注的情况,我们综合考虑油藏与地面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酸化+水基纳米降压增注、稠化酸酸压增注与地面增压增注相结合的方式,取得较好的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注水井套管损坏机理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濮城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井下油层套管损坏已对油藏开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套管损坏等事故井较多。针对濮城油田断块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套管损坏因素多,套管损坏严重的问题,参考国内外大中型油气田矿场调查的资料,重点对造成油水井套管变形、弯曲、破损的各种因素及其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油田开发实践中应避免或减少套管损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海上油田注水井井斜大、分层多、作业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结合涠西南注水井洗井工作现状、管柱结构特征、洗井工艺要求等,对比分析了可洗井封隔器洗井、负压洗井、排液注水兼洗井一体化等洗井方式的工艺原理以及管柱特征、优点与不足。对各洗井方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海上油田注水井洗井工艺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海上B油田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过快、注水量严重下降以及采用常规土酸酸化措施后有效期短等问题,以该油田B-2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储层伤害因素分析,找出了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包括储层水敏、注入水水质不达标、不适当的调剖及酸化措施等,堵塞原因比较复杂。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新型复合酸化解堵技术研究,通过大量室内实验,以新型复合有机酸YJS-101为主要处理剂,优选出一套适合该油田注水井的新型复合酸化解堵体系,并对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对碳酸钙以及现场无机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蚀能力,溶蚀率分别为95.34%和90.19%,而对天然岩心粉末的溶蚀率较低,只有5.22%;体系比常规盐酸和土酸具有更好的防膨性能和缓蚀性能;岩心模拟酸化解堵实验结果说明,新型复合酸化解堵体系不仅能够解除岩心内部已经形成的堵塞,还能有效的改善岩心的基质渗透率,起到了良好的酸化解堵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上油田注水井使用盐酸、土酸酸化解堵措施时有效期短,容易对储层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通过对目标油田注水储层伤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种适合海上油田注水井深部酸化解堵增注的新型复合缓速酸液体系,并对缓速酸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相比较于5.0%盐酸溶液而言,该缓速酸体系具有更好的防腐蚀性能、防膨性能以及缓速效果。天然岩心酸化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缓速酸体系对目标油田储层天然岩心的渗透率改善率能够达到50%左右,是普通盐酸的2倍多,并且其有效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开采业发展极为迅速的当前背景下,重视油田注水井的洗井对于油田开采的效率和稳定性都有极大的保障,重视注水井的洗井能够大大降低注水井出现异常的概率,并且有效的洗井能够保证注水井的吸水能力。而现阶段油田注水洗井的有效率并不高,注水井的使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油田注水井洗井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注水井洗井有效率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常规酸化作业难度大、有效期短、经济效益差等治理难题,以X-01井现场工况和治理要求,提出酸化解堵与表面活性剂组合应用的降压增注工艺。在对储层伤害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配伍性、溶蚀性和动态驱替评价实验等手段,确定酸液体系配方组分的质量分数为9%盐酸、6%改性硅酸和4%缓速酸。针对筛选的表面活性剂,通过不同条件下界面张力测试、润湿性测试、段塞组合测试实验说明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并确定段塞组合的浓度梯度为0.8%、0.5%和0.3%。现场采用先酸化解堵、后在线泵注表活性剂的工艺完成施工。应用结果表明,措施后注水压力由16.2MPa降至0,日注水量由180m3增加至570m3,措施有效期超过200d,措施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延长海上低孔低渗区块注水井降压增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石油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石油的开采也经历了较长时间,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大部分油田中,油层及层内渗流有着不同的特征及性质,一段时间的开发后,油层的情况或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传统的开采技术无法适应,要提高油井的产量及生产效率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分层注水工艺。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的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如偏心分层注水管柱工艺技术,同心集成式细分注水工艺技术,为从事石油开采是事业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注水井堵塞原因的分析,土酸酸化机理研究,实践证明土酸酸化应用得当仍然是砂岩油田最有效的解堵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投入开发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开发过程中却碰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储层易受伤害,注入压力不断升高,水井注不进水就是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以X特低渗透油田Z储层为例,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注水过程中导致储层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注入水中的机械杂质形成的堵塞;②注入水与储层岩石的不伍性;③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④注入水中备种细茵对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石油产业的大力发展,尤其石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石油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石油的挖掘和开采对技术方面具有极高的要求,只有依据技术要求积极提升石油挖掘和开采效率,才能有效提高石油的采出率。因此必须根据石油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此提高后期石油开采工作的整体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了油田注水井管理提升采出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注水过程中地层伤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解堵降压增注技术.通过对解堵降压的机理、技术特点的分析,提出在选择增注技术时必须考虑油水井堵塞性质和储层的特点,加强对油气层的保护,防止储层的二次伤害;为了提高降压增注的效果,延长注水井增注有效期,可采用多种工艺技术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8.
注水井洗井是注水井管理众多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环,是注水井重要的维护措施,通过洗井可有效地清除油管及井筒内脏物,保障正常注水、测调及地层吸水能力,延长注水时效,提高注入质量,降低作业频次,对注水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某油矿部分注水井为例,其注入压力升高,吸水能力下降,注采比降低,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洗井工作,提高洗井质量,确保"注好水、注够水"。本文分析了影响注水井洗井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及洗井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了提高注水井洗井有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渤海油田现有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量无法满足配注要求,已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酸化是注水井降压增注的常规措施,重复酸化井数逐年增加,随着酸化次数的增多,有效期越来越短,多数井为3~5个月,部分井仅为1~2个月.针对上述问题,系统梳理注水井伤害原因,从多组分、少用量、缓速释放、抑制二次沉淀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多体系...  相似文献   

20.
秦晓蕾 《当代化工》2021,50(1):213-216
针对传统的解堵增注措施进行解堵增注后,注水井注入压力无明显减少、解堵效果差的问题,以油田注水井为研究对象,分析油田注水井堵塞原因并研究解堵增注措施.取油田注水井的堵塞物,分析堵塞物组成成分和形成机理,确定油田注水井堵塞物的形成原因.根据分析的注水井堵塞物成分,配置解堵试剂并优化试剂配方.设计解堵增注施工工艺参数和施工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