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道法自然”本体论的深层生态含蕴、“人与天一”自然观的深层生态底蕴、“物无贵贱”、“我亦物也”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内涵,以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实践观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道家哲学的深层生态意蕴,为完善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了全新部署,这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说明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庄代表着被扭曲的自然对文明的抗议,要求恢复自然的本性.后现代的生态自然观力图通过返魅自然的内在价值而重新确立"人在自然界的位置".道家与后现代都是在探求一条走出理性和道德牢笼的出路.而这条出路就是制度变革的社会运动.因为只有在充分显示人的本质的社会里,生态和谐才能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法自然"是道家自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探讨道家哲学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古代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道生态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道家所提倡的生态思想,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对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理念。他认为自然之“德”乃是人类所效法的生命准则,要保有这种“常然”之“德”则需信守“无为”,尊重自然规律,持有“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理念,才能最终达到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理想王国——“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的思想巨人,他们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浓厚的政治生态意味.前者侧重"中庸",主张德治与民本,强调"时—养—制";后者偏向"中道",主张法治与民主,强调"多样—制".两者的政治生态思想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得益彰,都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梳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两者关于政治生态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从伦理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它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起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本文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揭示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禅宗自然现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与无我论.禅宗自然观包括性即自然、修行的自然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等三个方面.研究禅宗自然现的生态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路是人类联系的纽带,生态是自然的原有的形态.公路建设就是要把人类联系的纽带横亘于自然的原有形态之上,用人类的纽带粗暴地对自然造成破坏.因此,公路建设要尽可能地生态化,尽量减小对自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了<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他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认为作者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人类应该以崇敬的心态对待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与自然为敌.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关系。对话诠释学将成为未来的"钥匙",它可以使我们避免"文明冲突",开拓协调文化之间和文明之间的道路。其中,为了做到与周围世界和谐发展,目前开展许多对精神源泉的实践,其中就有道教。道教是最早的生态伦理体系。依照道家哲学思想,生态伦理的度超越了人类生活社会政治的度。只有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才能恢复和保证文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古代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如“知足、知止”、“物无贵贱”、“慈而重生”、“心和、逍遥”等。道家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知足、知止”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伦理观,“物无贵贱”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公平消费”伦理观,“慈而重生”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消费伦理基础理念,“心和、逍遥”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重视精神消费。真正发挥它在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课堂教育、实践体验、环境合力等多个路径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使公路设计者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对公路建设及运营的重要意义,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改造自然与尊重自然的协调关系融入到公路设计中。生态公路概念的提出正是人类生态价值意识加强的体现,对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介绍生态美与生态伦理的基础上,从公路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界定了生态公路的内涵与特征,论述了公路生态景观的特点,并就生态公路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了分析,以使生态理念渗透到包括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以实现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并作为生态公路和景观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的《大海与撒丁岛》是一部描写撒丁岛瑰丽风光和民风民情的游记。作为一种自然写作,这部游记更能体现出劳伦斯的生态观。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这部游记,可以探讨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以及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中国古代先贤们的生态文化思想、中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生态文化境界,都蕴含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资源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矿业棕地,提出生态化建构的矿业棕地公园为修复对策,以保证棕地景观生态安全.矿业棕地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依MCR模型建构,将矿业棕地公园内的人工自然生态斑块在景观尺度内作为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源"整体考虑,即人工自然的源.人工自然斑块源之间进行联结,依据岛屿理论模型,各"源"间的阻力等值线相切形成鞍状.在生态能流扩散过程中,这个鞍状区就成为不同"源"间的"战略点".组分经确定即设计为矿业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选取的景观指数评价分析,与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对比,矿业棕地公园的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家倡导的矿山公园相比较,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下降、景观分离度显著变小.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优势程度加大、景观的蔓延度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