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999年特大干旱年的雨情、水情、旱情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述了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对抗旱措施作了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
3.
2000年是北京市较干旱年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及山区人畜饮水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在国家防总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抗旱效益,保证了首都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1 旱情分析1.1 干旱成因分析(1)前期干旱.1999年是北京市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份,汛期降水量仅255mm,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516mm少一半,是建国以来汛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整个汛期最大日雨量仅24mm,全市未下过一场透雨,加上持续高温酷暑,使土壤严重失墒,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汛前减少4.23亿m3,河道未出现过一次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4.
邯郸市干旱灾害及抗旱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邯郸市干旱灾害成因及旱灾损失的分析,提出了统筹调配水源,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作用,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搞好旱作农业工程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雨水利用率,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等防灾减灾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夏军  陈进  佘敦先 《水利学报》2022,53(10):1143-1153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遭遇从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长系列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典型干旱及其致灾情况;剖析了2022年长江干旱发生的成因及特点;提出了科学抗旱减灾和综合施策的思考。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干旱发生成因受全球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尤其大气环流异常,夏季梅雨期过短,入陆台风少,副热带高压长时间大范围控制等,导致了流域大范围降雨量和径流量显著减少;长江干旱具有周期性特点,其中严重及极端旱灾中下游发生概率高于上游;2022年干旱显著特点是极端高温地区和范围具有实测记录以来第一,夏秋连旱问题十分突出。但是由于流域抗旱能力提高显著,严重干旱至今尚未引起严重旱灾。未来抗旱减灾的重点是,科学认识干旱的自然属性和成因;在进一步完善流域和区域水网及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着力提高抗旱能力的基础建设,要加强以减轻重大干旱风险为主要目标的预警预报和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建立流域水旱减灾风险管理体系和适应性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郑静  张虎 《人民长江》2023,54(2):7-11+42
2022年,长江流域遭受严重旱情。为缓解长江中下游严重枯水给供水、灌溉等用水需求带来的影响,保障流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长江水利委员会同湖南、江西省水利厅分别于8月中旬和9月中旬实施了两次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补水调度。在分析长江中下游用水需求、前期水库群蓄水及调度情况和来水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了调度长江上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水库群的抗旱补水方案,两次专项行动分别补水35.7亿,25.9亿m3。根据2022年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补水调度实践,提出了存在干旱预报能力有待提升、旱区用水需求掌握不够精准、抗旱补水调度规则体系有待建立和抗旱调度基础研究有待深入等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余年以来全球范围干旱及其灾害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抗旱减灾研究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干旱监测评估技术、干旱预报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旱灾管理战略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抗旱减灾研究脉络及进展,进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技术难点,指出干旱监测评估呈现由单指标向多指标综合发展、由单一站点强度分析向强度-时间-范围多个特征变量综合分析发展等趋势,干旱预报呈现由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干旱预报向基于气陆耦合的旱情预报技术发展的趋势,旱灾风险评估呈现由基于数学方法的评估模型向基于物理机制的评估模型发展、由静态风险评估向静态和动态风险评估相结合发展等趋势。  相似文献   

8.
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等,干旱灾害逐步呈现出发生频次增加、影响范围扩大的趋势。连云港市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经常是冬旱连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交替出现。对连云港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干旱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区域实际需要提出来抗旱减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秦大地,古往今来,旱灾频仍.三年有小旱,五年有中旱,十年必有大旱,每百年定有特大干旱.只有了解、研究干旱,才能有效抗御旱灾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江苏省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形成夏秋冬三季连旱。基于江苏省长江流域汛期降雨量和特征水位资料,详细分析了2022年7月以来高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复盘了抗旱保供措施。利用气象、水文相关参数和区域干旱过程的分析,对旱情进行了监测和评估。通过对抗旱救灾的调度决策及防御措施进行准确、及时、全面跟踪,提出了以完善工程体系、提升预警预报、开展精准调度、建设水文站网为重点的抗旱保供工作改进方向,为抗旱工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抗旱减灾工作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战略任务,张家口市怀安县抗旱服务站深化改革,牵头兴建的股份制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显著效益,本文对股份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索了今后股份制办水的新途径,以促进股份制工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出现了100年一遇枯水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影响。基于抗旱管理实践,从旱情特点、枯水成因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枯水影响等方面分析了2022年长江流域旱情基本情况,回顾了旱情应对方案和取得的成效,并从干旱机理认知、监测能力、模型支撑、方案预案、水资源管理体制等5个方面剖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抗旱减灾和综合施策的思考,以期为强化应对流域极端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与能力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此文在总结、分析邯郸市多年干旱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抗旱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干旱防范应对水平,最大程度减轻旱灾损失,以2022年长江流域湖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干旱为例,分析了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气象水文干旱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旱情旱灾特点,全面复盘了湖南省坚持以“水”为主导,做好“水”文章,突出提前蓄水、精准保水、联合调水、及时补水、精细管水、节约用水、积极增水、全力供水的工作过程。结果表明:通过科学部署,湖南省有效应对灾情,做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相关经验和做法可为后续干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光  高俊 《人民珠江》2012,33(4):73-75
近年来,云南省干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抗旱工作形势日趋严峻,抗旱减灾任务也愈加艰巨.简要介绍了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干旱规律等基本情况,以2010年云南大旱为例,分析了旱情发展过程、旱情主要特点以及旱灾影响和损失情况,探讨了当前抗旱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抗旱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松原市的干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连年上升趋势,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旱灾状况、典型干旱年及干旱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喆  谭德宝  张穗 《人民长江》2012,43(8):84-87
推动遥感干旱监测技术的业务化运行,对水利抗旱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从土壤水分监测、植被状况监测和多维光谱特征综合监测3方面简述了国内外遥感干旱监测的主要技术方法。深入分析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在水利抗旱减灾业务化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对象、遥感数据源和研究方法等,并在卫星遥感数据源、遥感干旱监测方法、遥感干旱监测应用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应用建议,以期推动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在我国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易涝易旱的湖北,2014年再现严重高温伏旱。从自然、工程、管理三大因素分析干旱成因,再从决策定水、向天要水、群防灌水、协同保水、优化配水5个方面总结,最后通过深入思考,提出了加大节水型发展工作力度、加大水权水市场试点力度、加大治旱工程建设推进力度、加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推进依法治旱工作力度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回溯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减灾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的背景入手,结合初步构建的以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为主体的抗旱减灾学科体系,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情预测预报技术、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抗旱规划编制、抗旱预案编制、应急抗旱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旱减灾研究团队从2005年成立至今的抗旱减灾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历程。团队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抗旱减灾相关的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抗旱减灾学科体系,为国家抗旱减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等学科方向深入开展研究,为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管理科学化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