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振广  马璇 《规划师》2023,(4):28-35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都市圈等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在产业集群理论、“流动空间”理论等的指引下,文章构建了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综合分析框架,并围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践,解析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空间组织特征,并提出推动跨市对流、创新共赢、长板提升及板块协作的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规划建议,以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双子城、同城化、城市群、都市圈等中大尺度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皆较为成熟,但当下针对小尺度区县级协同发展策略的研究有限,协同发展层次仍停滞在初级阶段。思茅区和宁洱县进行一体化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普洱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探寻有效的协同发展策略至关重要。文章在对已有区域协同发展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剖析思宁两地本底优势和协同瓶颈,从空间结构、交通支撑、产业发展及人文特色4个方面制定协同发展策略,以期加快思宁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县级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一体化地区是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是城市提质增效、在快速重构和日益扁平化网络城市体系中占据核心和节点位置的一种重要选择。从厘清城市一体化的内涵出发,探究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对建立更具全局性和针对性的中国城市一体化分析理论、认清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优化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现运用定性综合集成法,架构了基质层、支撑层、功能层、智慧层、政策层等驱动城市一体化发育的分层因素集并进一步拓展为因素类,提出七个方面的驱动机制;基于中观和宏观视角分别总结了我国城市一体化地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全面梳理了我国"17+8+8+4"的城市一体化地区空间组织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指引,为促进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协同的时代,任何地区都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然而小城镇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促进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肥城市南部三镇为例,研究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问题和需求,探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并得出结论: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应当强化不同城镇的产业特点,弱化差异,对其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交通网络、城镇职能等均统一考虑,寻求强调区域联合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城镇体系内个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形成小城镇间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响应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治理的发展趋势,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体化治理构架,本文结合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的跨界一体化地区治理逻辑,以及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共同目标-关键行动-示范项目”的技术逻辑,总结归纳了示范区一体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符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的前提下,响应治理逻辑下的三个创新:一是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安排转向自下而上的“共识”和“契约”;二是从面面俱到转向聚焦“有限目标”、直指跨界协同难点的“战略破题”;三是从理想终极蓝图转向适应市场不确定性的渐进式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7.
刘贵利  张圣海 《规划师》2004,20(10):81-85
“一体化”是城市集聚发展的战略之一。由淮阴县城、淮安市区、淮阴市区组成的三淮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必将带动地区的发展。实施“三淮一体化”必须遵循双元财政的指导、联合投资、一体三治和共同受益等原则。应在确定人口规模、确定三淮区域的影响范围的基础上,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共建三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国家空间治理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优化首都功能”既是这一轮京津冀区域规划的突破点,也是难点.从四个方面作了战略性的思考.首先,京津冀区域总人口今后会继续增长,北京仍将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这是一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设计必须正视的客观趋势;第二,目前北京一市产业和人口疏解的政策效应是有限的,要优化首都功能,根本上应跨出北京行政辖区,在京津冀区域、距离北京中心100-200km范围内,统一规划“首都圈”,布局首都功能,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第三,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动,规划建设多个京津冀共建共赢的“联合新城”,承载首都功能,推动河北发展,完善京津冀城镇体系;第四,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指导京津冀协同的全盘工作,完善各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并划定和重点建设承载首都核心功能的“城市特色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应突破了过去“国家-区域”或者“城市-区域”的模式,形成“国家-区域”、“国家-城市”、“区域-城市”两两间相互作用的新的三角互动模式,使国家对关键性城市区域的干预措施会更加强劲、更加鲜明、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创走廊整合创新要素,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成为强化创新功能、优化空间组织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理论探索构建“区域—城市—地区”三大层面创新网络的科创走廊空间,在功能组织、创新模式和规划策略等内容上明确各层面规划重点,促进知识生产、转化和服务三大创新活动互融互动,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城市地域。  相似文献   

10.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近域单元空间组织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关注热点。既有研究主要聚焦总部-分支视角下的产业链进行分析,对于创新链、供应链的定量化测算与研究不足。试图从人与物的双重视角,聚焦创新链与供应链进行定量解析,分别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及帕累托分析法,审视区域空间的近域化组织规律,发现5km创新圈、100km供应链等要素集聚的空间布局及关联网络特征,体现了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邻近效应规律。同时,从人、物、企视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交织印证的区域空间组织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生态地区因其可建设用地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而长期处于"高投入、低收益"的状态,该类地区也逐渐戍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地区。在"十三五"绿色发展与区域开放发展的要求下,长江经济带生态型后发地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证部分以安徽省安池铜城市组群为例,探讨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安池铜三市十一县的部门座谈、企业管理者访谈及企业问卷调研为基础,从"政府~企业"双视角审视安池铜城市组群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出在经济与社会双重目标导向下,开发区仍然是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并从"格局上开放发展"、"内容上绿色发展"、"策略上差异发展"3个层面对安池铜城市组群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战略勾画。  相似文献   

1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紫东地区作为南京向东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城乡建设实践经验,梳理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紫东地区空间网络结构、资源禀赋和建设成效,研判紫东地区面临的形势,提出符合南京紫东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发展路径,为同类城市提供可推广可示范和可复制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施贤  谢静  古谷胜则 《园林》2023,(10):59-65
自然保护地是世界重要的自然资源,如何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指导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措施。然而,对于微观层级,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背景下,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较少有研究分享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了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如何促进该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途径,以及“生产、食用、学习、参访、环保、联系、艺术、生活、回忆”9个主题进行阐释。最后,总结濑户内海艺术节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这些发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产业空间组织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存量时代的未来企业发展及其布局引导应当打破传统的产业空间利用逻辑,积极关注小微尺度的产业空间组织。在此背景下,杭州以“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建设未来工厂,探索城市未来产业空间组织方案。结合杭州未来工厂认定细则,从“政企人”协同视角出发,构建面向未来工厂的产业空间微组织框架;梳理城市未来工厂的总体发展与分布格局,并以8个不同类型的未来工厂为实证案例,从小微尺度研判其周边产业空间微组织状态;总结形成面向未来工厂的产业空间微组织导向,并提出集约型商务模式、孵化型研制模式、复合型网链模式及工厂型智造模式等4种产业空间微组织模式,为推动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空间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规划》2012,(5):134-134
“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本书以此为基本理论出发点,在借鉴国际相关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的政区空间组织制度进行了宏观思考,并重点分析了上海的政区机制与特征,以及政区空间组织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设想。这既是一本中国行政区划领域的最新力作,更对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工作者从制度层面思考城市空间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刘秀晨  傅凡 《中国园林》2016,(12):44-47
生态功能区是指对区域性生态具有主导性、关键性和正面作用的地域,对于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区域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副中心"两大战略的主体思路,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跨越以原有的行政区划为范围的模式,向区域化联动方向迈进。针对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大重要战略,提出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实施战略要实行区域联动,对风景园林专业进军生态修复领域具有战略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功能区是指对区域性生态具有主导性、关键性和正面作用的地域,对于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区域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副中心"两大战略的主体思路,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跨越以原有的行政区划为范围的模式,向区域化联动方向迈进。针对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大重要战略,提出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实施战略要实行区域联动,对风景园林专业进军生态修复领域具有战略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伴随全球化进入调整期,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待通过区域经济与空间的再组织,实现内外畅通、安全韧性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相关理论与区域规划实践总结基础上,围绕国际化与地域化两条主线,试图提出“双循环”下区域功能与空间组织的新模式构想。进而,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为例,测度其功能与空间演进趋势;结合协同规划实践,提出功能网络重塑、空间格局重构、魅力空间培育、跨界机制创新等规划应对措施。以期为“双循环”下区域开放协同规划的编制提供若干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将担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使命。如何强化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视角,以国内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程度最高的广(州)佛(山)为研究地区,从宏观政策制度建构和微观合作项目实施切入,对广东省、广佛两市及所辖的区、镇街等不同层级政府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广佛两市构筑的"城市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是推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区及镇街政府的合作渠道虽已搭建,但成效有限;市民缺乏参与的渠道;上级政府的有效介入有助于公益民生项目的协调实施。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关于区域治理的学术讨论,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沈瑜 《建筑与文化》2023,(3):182-184
随着城市“增量开发”速度的减缓,“存量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轨道交通建设中“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结合南京地铁在“站城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站城一体化”建设开发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思路。通过“中华门”“朝天宫”“城西路停车场”一体化开发项目,总结归纳“局部改善、区域提升、地区引导”三类城市更新模式,为后续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