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良勇  汪勇  李怀远 《炼铁》2001,20(2):33-35
武钢2号高炉(1536m~3)于1997年3月底停炉大修,1998年11月13日点火送风。高炉设有20个风口(大修前为24个),采用双铁口,夹角36°,保留低渣口,取消高渣口。通过这次改造性大修,高炉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如:用串罐无料钟炉顶取代双钟双  相似文献   

2.
宝钢1号高炉大修后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了长寿、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高炉设计理念,反映了当前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主要介绍了1号高炉(3代)长寿设计、高炉铜冷却壁技术、并罐无料钟装料工艺、煤气干式除尘工艺和新因巴法渣处理技术以及三电控制系统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郭俊 《南钢科技》2003,(4):19-20
南钢新建1号高炉炉客2000立方米,采用了聊无料钟炉顶、比肖先铜冷却壁和软水密闭循环系统等先进技术设备。具体介绍无料钟炉顶的工作方式和特点,比肖先煤气系统工艺特点及炉体冷却设备和冷却水系统特性。  相似文献   

4.
周岩  袁金林  刘安生 《炼铁》2001,20(4):19-22
通钢1号高炉于2000年9月停炉大修,大修过程中采用了PW紧凑型无料钟炉顶、大型冷却模块及水冷综合炉底。高炉开炉后,对布料规律及冷却水温的控制进行了摸索,2001年2月,高炉利用系数突破3.0。  相似文献   

5.
梅钢4号高炉在设计过程中,吸收国内其他大型高炉的经验,跟踪高炉炼铁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采用了许多新技术,主要有串罐无料钟炉顶、炉缸耐材的选择、新型渣处理工艺、干法高炉煤气系统等新型实用技术。论述了这些新技术及其设计原理和技术特点,从而为今后大型高炉的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天铁4高炉扩容大修改造采用了槽下原燃料过筛、串并罐水冷水封式无科钟炉顶、陶瓷杯状炉底结构、高温内燃式热风炉、炉身板壁结合冷却壁、液压折叠堵渣机等多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吴建洲  徐少兵 《炼铁》2006,25(2):1-5
对宝钢4号高炉设计采用的新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根据宝钢原有3座高炉生产经验,4号高炉设计时采用了以下先进技术:上罐固定式串罐无料钟炉顶、热压小炭砖炉缸结构、板壁结合的炉体冷却结构、无填沙层平坦化钢结构出铁场,新型液压泥炮和开口机,新英巴水渣处理、环缝洗涤煤气清洗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本钢5号高炉大修扩容改造炉渣处理的INBA法水渣工艺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在调试及运行初期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生产实践证明:该工艺安全可靠,水渣质量好,环保条件得以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新钢7号高炉原地大修改造设计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钢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高炉炉体结构及采用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以求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叶薇 《炼铁》2002,21(3):9-12
对本钢5号高炉大修扩容改造炉渣处理新INBA法水渣处理工艺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对在调试及运行初期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安全可靠,水渣质量好,环保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舞钢1 260m3高炉的设计特点.该高炉采用全冷却壁、砖壁合一薄壁炉衬、铜冷却壁、碳砖-陶瓷杯复合炉底、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PW串罐无料钟炉顶、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干法除尘、BPRT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环保的生产日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德楼  董龙果  刘继安  王军  秦涔 《炼铁》2005,24(4):13-16
济钢1750m^3高炉设计采用全冷却壁、砖壁合一薄壁炉衬、铜冷却壁、炭砖-陶瓷杯复合炉底、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PW串罐无料钟炉顶、KALUGIN顶燃式热风炉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以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环保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富伦1号1350m^3高炉工程总图布置紧凑,场地面积利用率高。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先进实用的技术,如低高径比炉型、合理的炉衬、合理冷却结构和软水冷却;平坦化出铁场场面;PW型串罐无料钟炉顶设备;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干法布袋煤气处理;机械炉渣处理装置及底滤池过滤冲渣回水;实用的自动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鞍钢新1号高炉无料钟炉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光辉 《炼铁》2003,22(3):6-9
鞍钢新1号高炉采用带固定受料斗的串罐无料钟炉顶,在固定受料斗的顶部增设了分配器,有效地解决了炉料偏析问题。受料斗有效容积70 m~3,称量罐有效容积70 m~3,布料溜槽长度4.0 m,溜槽旋转速度8 r/min,倾动速度0~1.6°/s,正常炉顶温度150~250℃,炉顶设计压力为0.28 MPa。  相似文献   

15.
赵正洪  田景长 《鞍钢技术》2007,(6):38-40,44
介绍了鞍钢新3号高炉铜冷却壁特点、开炉初期全焦冶炼过程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及开炉以后上下部调剂的操作经验,并制定出铜冷却壁区域温度标准,提出保持适当的边缘煤气流以及中限炉温是薄炉衬结构高炉强化冶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钢7号高炉炉缸2段冷却壁热流强度最高达213MJ/(m^2·h),且7~10段铜冷却壁漏水严重,被迫停炉大修。停炉大修期间进行了破损调查,结果表明:炉缸侵蚀呈"象脚"状;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为2~5号风口下方,炭砖最小残厚340 mm;热流强度最高区域为26~27号风口下方,热流强度213 MJ/(m^2·h),炭砖最小残余厚度390 mm。  相似文献   

17.
张贺顺  刘利锋  马洪斌 《炼铁》2007,26(3):16-18
首钢2号高炉在空料线降料面前保持炉况顺稳,降料面过程中使用高顶压、大风量,利用耗风量和煤气成分判断料面深度,随料层厚度及时降低压差,严密监视铜冷却壁温度变化,延长回收煤气时间,实现了降料面过程的快速、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8.
在鞍钢新1号高炉开炉装料过程中对料面进行了现场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对PW公司所给出的溜槽布料角度进行了校核,提出了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