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经常想:贾让既不是有战功的大将,又不是有政绩的丞相,仅凭一篇文章就名扬千古,二千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敬仰,这确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中国水利史稿》一书中说:“贾让三  相似文献   

2.
正贾让(生卒年不详),西汉末年人,官居侍诏。曾应诏提出治理黄河的规划性意见,即著名的贾让治河三策。作为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治河策略的人,其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和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汉哀帝初年,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以至于水迹难以分明。面对险情,哀帝刘欣下诏书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他基于对黄河水患来源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  相似文献   

3.
论贾让三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我国人民很早就对水旱灾害进行过斗争,兴建了不少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许多杰出盼治水专家。在我国史籍中,记载着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史,是我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在我国治河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历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对其三策议论纷纭,评价不一,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4.
论贾让三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我国人民很早就对水旱灾害进行过斗争,兴建了不少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治水专家。在我国史籍中,记载着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史,是我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在我国治河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历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对其三策议论纷纭,评价不一,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如何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正确评价和总结贾让三策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西汉至今,常为学者所研究的治河方略,当首推哀帝时‘贾让三策’了,它是我国历史上系统地提出综合治理黄河的理论,也是最早的治河的宝贵文献。西汉数百年间,黄河不断在冀州境内决口为患。时至哀帝,河道淤积日重,下游堤防以邻为壑、河水泛滥,‘水迹难以分明’。当时,管河官员向哀帝上书,提请圣上“博求能浚川疏河者”。此间,官任朝廷待诏的贾让应征上书,奏言治河上、中、下三策,这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提到中国古代围田的研究,大都以太湖平源的圩田,两湖平原的垸田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因为代表。考察其起始年代,最早也不过是北北宋年间。但在古代治黄专著贾站三策中,中论述治水与治土的关系时,却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的人民,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纷纷争占肥美的滩地,出现了与水争地的情况,在与水争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规模由小到大的围田。并且还有地方政府将滩地租佃给百姓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围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虽然与水争地是黄患的成因之一,但却将我国围田的起始年代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利史》作为一门科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就以《河渠书》的专篇,记载了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以前,我国人民变水害为水利的历史。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水利史。继后,历代  相似文献   

8.
白马玉璧的交易,并没有带给黄河更持久的安全;宣房宫的建筑.也并没有带给黄河更有力的威慑;水利方面的巨额投资,几乎要拖累到整个国民经济。其他公共投人都难以为继。自汉武帝后,汉朝的水利工程规模明显缩小。政府也不再那么热心治水,甚至,连关中的灌溉事业都日益荒废了。  相似文献   

9.
张伟兵  徐欢 《人民黄河》2000,22(3):43-44
就贾让三策提出时的历史背景 ,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内容作了详细分析 ,认为贾让三策是西汉时期各家治黄理论的一次全面总结 ,是当时治黄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也是自汉一直迄明为止我国治河理论发展的一个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正张戎,字仲功,西汉末长安人,曾任大司马史。他习溉灌事,是个深谙农田水利业务的水利专家。自然界的任何一条河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有其运行规律,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若违背其运行规律,就要产生灾害,酿成大祸。黄河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的情形。一是战国时期至西汉早期,先民们与河争地,原黄河的滩涂地变为大片的农舍和耕地,河道被压缩,加速了下游河床淤高,最终形成了地上悬河,致使河高出民屋,危险由此而知;另一是西汉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患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黄史可归结为下游治洪史.通过梳理历史时期治理黄河洪患的理念及实践,分析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指出黄河中游的泥沙是下游洪水灾害的策源地,总结提出坚持林草植被为要的中游水土保持治河之本;强化下游河道疏浚,清理河床已淤老沙,保障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保护金堤,...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治理在元朝并未获得重视,治河也没有任何显著成效,仅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贾鲁领导的一次治河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影响深远。通过对贾鲁治河的背景、工程过程及对工程效果的初步研究,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那次治河活动的意义,可为今日治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河流动力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历代治河方略与河流中的三对矛盾——水量与河道泄量、水与泥沙、来沙量与河道输沙量的矛盾,考察了我国古代一些有影响的治河方略所反映出来的对三对矛盾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指出:正确地把握河流中三对矛盾的运动,是制订正确的治河方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态治河理念与设计思路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钱德琳 《中国水利》2004,(11):43-4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河道环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比较片面地强调防洪、排水,忽略了河道的其他功能,致使河道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越修越直,而河水越来越臭、越来越脏,同时由于市民环境意识不强,河道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河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城市河道成了臭水沟.当自然界开始以不同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是必须变革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生态治河的理念,并就北京市凉水河治理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东汉王景治河,历时一年,而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有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黄河自周定王五年第一次改道后,平均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改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自周定王之后至今,可称得上是空前绝后;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很值得深思借鉴。笔者仅就已有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有关黄河灾害与治理,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记载。在这样一个长时期中,有两个时段灾害较少:一是大禹治河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约1600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的局面;二是东汉王景治河后,近千年没有大改道。关于大禹治河无直接记载,要从中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18.
《水利天地》2007,(10):24-24
贾让,西汉末年人,他深入研究水利,在2000多年前大胆提出了"不与水争地"——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相和谐的治河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治河三策被东汉史学家班固以1000余字的篇幅完整地载入《汉书·沟恤志》,成为现存最早的一篇全面阐述治河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中叶以迄清初,黄河治理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在治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明代刘天和对于黄河泥沙的运行规律作了初步的分析,得出善淤、善决、善徙的结论,认识到徙由于决,而决由于淤,因之找出了黄河下游为患的根源。潘季驯治河便从“淤”字着眼,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评述王化云的治河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化云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期间,注意研究历代治河方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认识黄河,从而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治河方案。从“确保临黄,固守金提”到“宽河固提”,采取一系列宽河与巩固堤防的措施,保证了40多年的防洪安全。在黄河全面治理方面,从“蓄水拦沙”到“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以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还研究了调水调沙、河口治理、南水北调等方案。他赞成水土保持,主张河道整治,但不宜束水攻沙,反对改道和分流,对疏浚河道、河口挖沙、大放淤等也不赞成。我们应学习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黄河,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重视科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