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是把握滑坡转化泥石流过程和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选择泥石流典型流域——云南蒋家沟上游泥石流形成源地的弯房子和下游泥石流堆积地的大凹子沟口分别进行野外人工降雨原型试验。通过对全流域泥石流形成背景的考察来确定典型坡度、土体特征和植被条件等因素,从而选定试验地点。共实施了8场野外人工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试验。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试验设备和观测手段,实时监测了试验过程中土体特征参数的变化,包括土体水势、体积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等,并录相观测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通过初步分析发现,泥石流宽级配砾石土具有以下特征:(1)在强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的起动机制是振动软化或液化;(2)土体破坏时可能处于饱和状态,也可能处于非饱和状态,试验结果并不支持饱和液化机制;(3)在泥石流源地试验时,部分试验的水势曲线在下降过程中表现出短时间的剧烈波动现象,表明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土体强度的降低和恢复的交替过程:(4)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能量交换;(5)在强降雨下,滑坡启动与泥石流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土体破坏过程中表现出了泥石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Z2):111-114
文章以俄火村泥石流为例,对该泥石流活动的3个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在现场详细调查、统计、试验获得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俄火村泥石流具有一次冲出量大、松散物源多、沟谷两侧冲刷造成的岸坡崩滑现象明显等基本特征,属典型的暴雨型泥石流。暴雨促发沟岸崩滑,产生的碎屑流堆积体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特殊的地形条件、短时强降雨等因素是泥石流爆发且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文章的分析对泥石流的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连山大桥泥石流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受汶川地震影响,流域内崩滑产生的松散固体物增多,使泥石流易发程度增大。2013年7月,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该流域内爆发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泥石流。通过对泥石流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连山大桥泥石流的发生条件以及动力学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对连山大桥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连山大桥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表现为极易发、高度危险,在强降雨或余震的影响下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以下特殊的动力过程,即独特的震动溃裂现象,特殊的溃滑失稳机制,超强的动力特性和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大量山体震裂松动等。为此,定义了若干新的词语,如震裂、溃滑、溃崩、抛射等来描述这些独特的动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斜坡结构,提出了对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成因机制的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五大类、14种类型。重点分析了一些典型类型斜坡失稳的发生过程,地质力学机制及相应的“概念模型”,尤其是与大型滑坡发生最为密切的溃滑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及动力机制,初步较为系统的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地质模式和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制小比例模型槽,结合可控降雨强度的降雨模拟器,进行人工降雨诱发泥石流的室内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量对砂性泥石流启动下滑过程的影响。基于滑坡型泥石流启动过程,利用精密的基质吸力测量仪器,对非饱和砂土黏聚力随含水量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使用先进的高速动态数据采集仪和YEC-DASP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孔压的量测与分析。运用GeoDog软件对堆积土体启动前的位移场进行分析,研究滑坡土体破裂面处水土作用关系。通过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量堆积土体向泥石流转化的宏观破坏状态以及滑裂面位置,揭示初始含水量对堆积土体在启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4):593-596
汶川地震诱发形成了大量高位崩滑坡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震后每年均产生多起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调查2008年9年24日因暴雨引发的五星沟泥石流基本特征,讨论了泥石流物源堆积过程、活动特征、强度,预测了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发展趋势,为震后泥石流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对地震灾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及其初判准则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过去近800 年间地震诱发天然岩土边坡崩滑的事例, 研究了我国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特征, 以及边坡地震崩滑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通过对125 次历史地震造成的285 例典型滑坡进行分析, 提出了预测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初判标准。  相似文献   

8.
杨洋 《土工基础》2016,(4):443-446
奉节县石王庙滑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康乐镇,分布于长江一级支流梅溪河左岸斜坡地带,属侵蚀、剥蚀成因低山河谷地貌,地下水主要由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组成,是在老岩质崩滑堆积体上发育的次生滑坡。在详述滑坡外貌、地质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滑坡稳定性分析,对多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同时结合滑坡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持续暴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下降,为滑坡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以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的滑带土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因素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试验,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应力状态与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并对其机理进行详细的解释。可为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以及具有膨胀性滑带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设计治理工程提供可靠的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以巴东黄土坡滑坡区的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崩滑体2.5年间地表及深层位移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知崩滑体各部位的地表和深部均有明显变形。运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将临江1号崩滑体前缘和中部的地表及深部30组变形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崩塌体深、表部变形呈现线性函数关系的结论,为该黄土坡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破坏趋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鹿儿岛陡倾边坡地区地下水tank模型 构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的降雨及其所引起的地下水状态变化是促使日本鹿儿岛竜ヶ水地区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发原因。研究地区年降水量达2 000 mm左右,地下水的影响造成多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对周围公路和铁路造成极大的危害。鉴于该地区灾害发生与其地质和地下水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多年的降水及钻孔水位的观测资料,建立该地区地下水位模拟的tank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和应用对比分析,为监测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云龙县宝丰乡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泥石流沟特征、类型、成因、发展趋势,并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该泥石流的形成受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前期降雨使固体物质分散汇入沟床积累,属于崩塌+滑坡型、沟谷泥石型、中型、高频、发展期稀性泥石流。目前,福利村本屋宅箐流域固体物源丰富,降雨集中,水源充沛,溯源侵蚀作用强烈,物源区滑坡、沟岸坍塌发育,谷坡稳定性差,泥石流的发展有增强趋势。本次采用成都山地所刘希林于1996年提出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单沟泥石流危险度H单=0604,按照分级标准,福利村本屋宅箐泥石流沟属高度危险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茅坪滑坡体1993-2000年的监测资料分析,初步认为茅坪滑坡体复活是其东侧白岩危岩体中不合理的采煤活动引起的。为了证实上述推论,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滑坡体的变形、水位和降雨量进行补充监测。结合相关监测成果,进一步论述滑坡体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及其对滑坡体变形的影响:(1)水动力条件演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采煤活动诱发的白岩危岩体开裂和崩塌以及由此产生的黄沟流水路径的改变:其二是水库蓄水与运行。(2)黄沟流水路径的改变不但抬升滑坡体的地下水位,且使地下水位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高水位。(3)黄沟流水完全来源于大气降雨;降雨,特别是强降雨对滑坡体的变形速度影响最大。(4)1999年后,水库蓄泄水对前缘次级滑体的影响减弱。作为隔河岩变形库区规模最大、变形最为严重的滑坡体,茅坪滑坡的失稳问题应该引起相关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建议在治理工程时优先考虑截排来自黄沟流水。  相似文献   

14.
周健  杨浪  王连欣  张娇 《岩土工程学报》2015,37(12):2167-2174
采用自主研发的离心机可视化试验装置,在坡度和降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降雨诱发泥石流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不同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通过配置五组不同细颗粒含量的土样进行20g加速度下的离心机试验,分析宏观位移场、水分迁移、孔隙水压力等,研究不同颗粒组分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细颗粒含量由10%增大至70%,泥石流破坏形态由分层滑动型破坏向整体流滑型破坏转变;不同颗粒组分下渗透系数的不同,是泥石流不同破坏形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降雨特性对土质边坡失稳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通过降雨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模型试验及已有研究成果来探讨降雨特性对边坡失稳的影响,并以此来选取出合适的雨量预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降雨较易使边坡产生流滑破坏且冲蚀现象较为明显;而低雨强长历时的降雨较易使边坡深层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因此较易产生滑动型破坏且滑坡体的规模也较大;此外,降雨型滑坡存在“门槛累积雨量”。该研究成果揭示了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并以此建议采用降雨强度与累积雨量作为雨量预警基准所需的参数,其中降雨强度参数可用时雨量表示,时雨量可用以衡量流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而累积雨量则有助于评估滑动型滑坡的灾害。  相似文献   

16.
吴欢  龙孝 《矿产勘查》2019,(1):136-139
韶山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文章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室内研究,以"7.1"云源村泥石流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韶山市坡面型泥石流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降雨条件等密切相关,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坡面型泥石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The Sea to Sky corridor stretches over a distance of 135?km into British Columbia’s Coast Mountains. The corridor has witnessed hundreds of historical and pre-historic landslides. In the last 154?years, 155 landslide ev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landslides are rockfalls and debris flows, which are small in volume, but can be quite damaging. These are more abunda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rridor where infrastructure is built close to steep slopes. Two different methods were adapted to create debris flow and rockfall/rock 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Both qualitative heuristic and fuzzy logic susceptibility maps showe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of susceptibility zones, especially high susceptibility. Correlation of high susceptibility zones with occurrence of historical and mapped geological landslide events was very good. Success rate curves were calculated for extrapolated zones of initiation for debris flow and rockfall/rock slide deposits. Success rate curves were better for debris flow than rockfall/rockslide maps.  相似文献   

18.
周卫光 《山西建筑》2009,35(35):299-300
指出滑坍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也是水毁的普遍现象,根据其形成条件、原因和规模大小,将其大体分为坍塌、崩坍、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形式,主要介绍了有关滑坡与崩坍病害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以避免类似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