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绍良 《中国水利》2004,(18):70-71
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实际上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变化包括工程结构的不断改造完善和工程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过去的"遵旧制,毋擅变",到今天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都江堰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4.
都江堰──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在现在的四川省灌县境内,是二千二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共有五百二十多条支流,二千二百多道分堰,灌溉面积为三百多万亩。这样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当时经过十...  相似文献   

5.
6.
7.
8.
岷江江心的都江堰分水堤,是混凝土浆砌大卵石结构,看上去坚如磐石。但在1930年以前,它却是另一副样子:一个个长长的、圆圆的竹篓里塞满了大卵石,顺着分水堤叠垒在一起,就好象一条卧在江心的长龙。用来编笼子的竹篾有5厘米宽;每条竹笼大约长10米,直  相似文献   

9.
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文章从都江堰历史管理机构、管理规格、工程拓展、法规制度4个维度展开研究,认为持续性的专管机构维护、高规格的行政官员主导、流域性质的系统治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等管理制度特...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都江堰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建成于秦代,历时两千多年而未废,至今还发挥着巨大效益。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古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直对天府之国四川,对成都这座城市情有独钟。由于各种原因前前后后去过两三回,感觉在郁郁葱葱的花木丛中到处洒落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璀璨,到处都能沁到文人墨客挥洒出的书香。我喜欢那里的山,喜欢那里的水,喜欢那里的茶,喜欢那里的人,更喜欢那里的怡然自得。因为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拍摄"On and On"大坝主题的摄影创作,再次把我带回了四川,带到了距成都约56公里的都江堰。接待我的是都江堰旅游景区的金牌导游。她是位天生丽质的  相似文献   

15.
冷刚 《中国水利》2012,(19):10-10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四川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决心把水利作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战略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提出了新增1000万亩(66.6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王绍良 《中国水利》2004,(18):70-71,83
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实际上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变化包括工程结构的不断改造完善和工程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过去的“遵旧制,毋擅变”,到今天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都江堰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都江堰的雨     
我的电脑桌面是一张雨中都江堰的照片,它是我去年十月拍下的。当时都江堰下着蒙蒙细雨,我打着伞站立在雨中,雨水从伞檐直往下滴,照片中的我没有丝毫愁怨,反倒满心喜欢。从照片上看,我当时所处的位置面对宝瓶口与伏龙观。宝瓶口被两边的绿树掩住,连一条窥视的缝隙都不给人留,但刻在山崖下水面上的"宝瓶口"三字却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8.
踏上四川都江堰的铁索桥,看脚下崛江,清流一泻,烟波浩渺。江流奔至闸口,喧啸着,翻滚着,盘绕着。那分流的堰坝,犹如一把利剑把岷江一劈为三。于是,滚滚岷江水便顺从地按照指定的河道,缓缓东去,为川西人民送去清凉的水,甜美的歌。靠着岷江水的滋润,川西大地,麦浪泛着碧绿的涟漪,菜花昂着金黄的笑脸,满山遍野,团团锦簇。真是五谷怡然自乐,果树蓬勃青葱,这就是功盖千秋,举世闻名的都江古堰的神奇效能。  相似文献   

19.
都江堰的泥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都江堰是修建在挾带大量推移卵石的岷江中游河上的一項防洪、灌溉、漂木綜合利用大型水利工程。从二千二百多年前建成以来,一直滋潤着富饒的成都平原。在新中国成立后,灌区日益扩大,各項綜合利用效益日益发展。其成功的主要經驗是在工程布局上巧妙地解决了引水防沙中的泥沙問題,并輔以一整套治河淘淤的岁修制度。根据現代水文观測資料及近年天然河道实測卵石推移量和断面冲淤变化,以及河工模型試驗結果,对都江堰河道泥沙运动規律及都江堰各个工程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探討。本文就这个工程的地理环境及兴建历史、工程的巨大效益、工程历久不废的原因和科学研究与灌区发展作一概括介紹。  相似文献   

20.
对于黄河改道所遗留的故道,应该充分认识其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挖掘故道的潜在利用价值,服务当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晋时期曹操开白沟和隋朝隋炀帝凿永济渠过程中对前代黄河故道利用的成功案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