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近地铁隧道的软土深基坑开挖时,若不能严格控制基坑施工效应,既有盾构隧道易出现损坏.在杭州市萧山区彩虹大道(工人路-市心路)B标段深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对基坑下穿地铁隧道受影响范围内的隧道位移、收敛等进行监测,同时开展基坑地下连续墙与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支撑轴力、地表和周边建筑物沉降、基坑围护墙顶与立柱沉降的监测工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下穿隧道的影响以竖向位移为主,对水平位移和收敛变形影响较小;地下连续墙深层墙体水平位移与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有明显的相关性,可用墙体水平位移代替土体水平位移;基坑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与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化趋势相同,开挖期间需密切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化;基坑隆起是导致支撑轴力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当支撑轴力出现负值时应高度关注坑底隆起和地表下陷.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城市中,缓解交通压力的重担落在了城市地铁身上,而在对地铁的建设施工中,铁路桥梁的交叉重合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些修筑线路由静态向动态土层渐进过渡时,那么对于建筑地面来说,就存在着疏松或者变形等等一些安全隐患。严重的还会给一定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带来安全风险甚至损坏。这种问题,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那么...  相似文献   

3.
典型施工工艺条件下,地铁车站与下穿桥结构一体化施工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合肥地铁一号线某地铁站的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采用分段明挖顺作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地表沉降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长条形地铁车站明挖+局部盖挖+分段分层对称的复合开挖方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小,且开挖面的转移会使地表沉降产生突变。该结论可为今后合肥类似的地铁车站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双线隧道冻结下穿施工中上部结构安全,需对冻结下穿过程中的冻胀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得出最优施工方案。基于上海地铁18号线双线隧道冻结下穿地铁10号线国权路车站工程,开展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研究了上覆车站底板在全长冻结和分段冻结两种模式下的冻胀规律。结果表明:分段冻结模式对上覆结构产生的最大抬升量为20.5 mm,其出现在第二条隧道冻结期间,小于全长冻结模式产生的最大抬升量30 mm。车站底板在分段冻结模式下产生整体抬升,第二条冻结隧道在积极冻结期间的抬升速度为0.12 mm/d,大于第一条隧道冻结时的抬升速度0.08 mm/d。实际工程中采用取土卸压等方法降低冻胀量,得出车站底板最大抬升量为25.41 mm。试验得出的车站底板抬升规律与施工数据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有效的指导了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地铁某车站深基坑开挖为工程背景,对该基坑开挖引起的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以及周边地下管线沉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初期提高支撑轴力监测频率并加快支撑的布设,是保证基坑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后续支撑的架设会使第一道支撑轴力产生拉力,要防止第一道支撑与围护结构脱开;地表沉降最大点与基坑边有一定距离,沉降曲线多呈盆形;基坑开挖会使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周边地下管线与地表的沉降大小和测点与基坑的相对位置有关,标准段附近沉降大于端头井段,标准段中部沉降最大,平行于基坑边的管线产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6.
明挖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内支撑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 结合现场监测数据, 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同时, 运用FLAC3D进行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监测值与模拟值, 并对钢支撑在不同预加轴力及刚度作用下的桩体水平位移及弯矩进行量化分析.主要结论有:1) 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桩体水平位移曲线变化趋势大体相似, 都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括弧状, 最大变形都发生在基坑侧壁中部上下;2) 预加轴力的大小对桩体位移变化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基坑施工中应合理地选择钢支撑的预加轴力来限制围护结构变形;3) 在基坑施工中, 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工程, 可通过加大钢支撑的刚度来减小桩体的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铁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为了提升城市化的高速运行,国家更加重视地铁的建设。地铁不仅可以给上班族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还可以很好的解决城市的噪音和交通堵塞等问题。地铁出入口是供乘车人员和物资进出地铁车站的重要通道,也是消防安全的生命线。因此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地铁出入口的建筑设计纳为工程的重点。应当利...  相似文献   

8.
采用FLAC3D软件对明挖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受力变形进行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多种预加轴力加载方案中桩身水平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支撑刚度变化与围护结构变形的关系、围护桩刚度变化与围护结构变形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钢支撑预加合理大小的轴力能防止和减少围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钢支撑预加轴力建议取设计值的80%;2)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工程中,可加大钢支撑的刚度来减小基坑顶部的水平位移;3)随着围护桩桩径增加,桩身水平变形明显减小,但围护桩直径过大,桩径再增大,控制桩身变形的效果并不明显,设计中从控制基坑变形角度出发,兼顾降低工程造价,选取适当的桩径大小.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第三方监测的管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铁5号线线路长、车站多、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面建筑物密集.为确保各车站深基坑的施工质量和建(构)筑物、居民的安全,在已有监测经验的基础上,由业主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工程进行监测,并确定了业主与设计单位、工程承包商、监测单位之间的制约、协调关系.重点介绍了第三方监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及监测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地铁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地铁双圆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路基工程为依托,根据天津软土地层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考虑CFG桩复合地基等效、列车荷载、盾构隧道施工壁后同步注浆效果、注浆压力、掌子面土舱压力、施工错距、地下水的影响等因素,模拟了盾构穿越路基的全过程,对路基顶面横向沉降槽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路基顶面最大沉降量为6.88mm,最大沉降坡度为0.29‰;沉降槽较平坦,形态为单峰,先行隧道施工引起的路基顶面沉降值大于后行隧道引起的路基顶面沉降值.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地铁某交通枢纽工程为例,对目前地铁车站混凝土接缝防水处理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接缝防水处理的新做法、要点和地铁车站防水处理的一些建议,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某车站明挖基坑施工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北京地铁某车站明挖基坑施工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基坑变形、支撑内力的变化动态,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位移与内力的变化特征,并指导施工确保基坑稳定。测试表明:a)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随工期的延续而增加,基坑开挖完成后逐渐趋于稳定,位移在第2道支撑处最大,围护结构底部位移较小;b)第1道钢支撑的轴力明显大于第2道和第3道支撑的轴力,c)在基坑阳角处斜钢支撑的轴力比其他位置钢支撑的轴力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两种浅埋暗挖法开挖地铁车站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地下结构中,开挖方式对地表沉降和结构稳定影响很大.为了选取更合适的开挖方式,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对某地的一个地铁车站的两种开挖过程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开挖后土体和支护的受力情况,发现导洞开挖后,在顶板和底板处产生较大范围的卸载区;轴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在拱角或底板的中间;两种开挖方式产生的位移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北京某地铁车站性能化火灾危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铁客流量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地铁各车站结构的差异及火灾发生地点和规模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依据处方式规范设计的防排烟系统在火灾中能否有效地运行产生了疑问.本文以北京某地铁站为例,通过性能化分析的手段对可能的火灾场景及防排烟方案下车站火灾环境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不同火灾场景下防排烟系统优化运行方案,并对不满足火灾安全要求的烟控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烟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某正在规划中的相互穿越地铁车站结构,考虑单个地铁车站和两个交叉地铁车站的情形,分别建立各自的计算模型,计算在该地区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交叉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以及两交叉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相互影响规律。计算分析表明:该交叉地铁车站满足该地区的抗震要求;浅层地铁车站的相对变形要大于深埋地铁车站;下层地铁车站的相对变形较小,柱端弯矩较小,但由于埋深大,其底板弯矩较大;下层地铁车站的存在为上层地铁车站起到了一定的隔震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相互穿越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在钱塘江河口开发和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必要性,对建设浙江省水利系统的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提出有关监测断面设置以及监测参数与仪器选择方面的建议,为浙江省加快开展现代化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了解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从相似关系比的确定、模形箱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测点的布置、模型土的配制、地震波的加载等方面介绍了振动试验,并分析了部分试验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8.
倪红  左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7(11):1692-1698
通过Davidenkov动力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动塑性损伤模型模拟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建立土-地铁地下车站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规律和能量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动特性对地铁车站结构的能量反应特征有明显影响,地铁车站结构的阻尼耗能和滞回耗能逐步增加;通过滞回耗能密度衡量各构件滞回能量耗散的集中效应,发现中柱的滞回能量最为集中,说明地震动作用下中柱的动力反应最大;通过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过程研究,发现局部和整体损伤指数时程变化规律一致,在变形累积效应下表现出递增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